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二度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诊断分析

廖移山 杨荆安 沈铁元

廖移山, 杨荆安, 沈铁元. 1998年二度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诊断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3): 269-276..
引用本文: 廖移山, 杨荆安, 沈铁元. 1998年二度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诊断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3): 269-276.
Liao Yishan, Yang Jingan, Shen Tieyuan. A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ctivitie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during the second Meiyu period in 1998. J Appl Meteor Sci, 2002, 13(3): 269-276.
Citation: Liao Yishan, Yang Jingan, Shen Tieyuan. A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ctivitie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during the second Meiyu period in 1998. J Appl Meteor Sci, 2002, 13(3): 269-276.

1998年二度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诊断分析

资助项目: 湖北省科委重点项目“湖北省大涝年暴雨洪涝成因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资助

A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ctivitie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During the Second Meiyu Period in 1998

  • 摘要: 文章对1998年长江流域二度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与大气经圈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副高的进退与经圈环流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副高的北跳并不是由与其相联系的反环流下沉支直接北移所引起的。低纬度深厚上升运动的发展不利于副高维持在较低的纬度,而中纬度反环流的突然向南调整则有利于副高在更北的纬度建立,于是副高出现突然北跳的现象。它是江淮地区出梅的一种经圈环流调整形式。副高在稳定期间,随着与它相联系的反环流的南北运动而作相应的南北运动。副高在南退之前,对流层顶附近有反环流生成,然后迅速向南运动,副高也随之迅速南退。
  • 图  1  1998年7月500 hPa副高脊线110°~130°E平均位置 (实线) 和115°E副高脊线位置 (虚线)

    图  2  1998年7月1日 (a),5日 (b),13日 (c) 和15日 (d) 通过西太平洋副高中心的经向高度距平 (时间为北京时,下同)

    图  3  1998年7月1日08:00 115°E经圈环流图 (“ ━”号表示反环流中心,“ △”表示500 hPa副高脊线的位置,下同)

    图  4  1998年7月4日08:00 115°E经圈环流图

    图  5  1998年7月5日08:00 115°E经圈环流图

    图  6  1998年7月6日08:00 115°E经圈环流图 (虚箭矢表示6日08 :00以后反环流中心的移动轨迹)

    图  7  1998年7月10日08 :00 115°E经圈环流图

    图  8  1998年7月13日08 :00 115°E经圈环流图

    图  9  1998年7月14日08 :00 115°E经圈环流图

    图  10  1998年7月21日08 :00 115°E经圈环流图

  • [1] 陶诗言, 朱福康.夏季亚洲南部100 hPa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气象学报, 1964, 34: 385~39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6404000.htm
    [2] 叶笃正, 杨广基, 王兴东.东亚和太平洋上空平均垂直环流 (一) 夏季.大气科学, 1979, 3(1): 1~1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7901000.htm
    [3] 何金海, 周兵, 温敏, 等.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垂直环流结构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制研究.暴雨*灾害, 2000, 4(1): 24~3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JZ200104002.htm
    [4] 吴国雄, 刘屹岷, 刘平.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Ⅰ:尺度分析.气象学报, 1999, 57(3): 257~26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903.000.htm
    [5] 刘屹岷, 刘辉, 刘平, 等.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Ⅱ:陆面感热与东太平洋高压.气象学报, 1999, 57(4):385-39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903.000.htm
    [6] 李双林, 张道明, 纪立人, 等.副高北进过程的个例数值研究.大气科学, 1999, 23(3): 296~30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9903004.htm
    [7] 袁恩国, 谭同量, 李云林.1958.年8月4-12日期间副热带高压减退过程的研究.气象学报, 1964, 34(2):162-17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6402003.htm
    [8] 袁恩国.夏季经圈环流的调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关系.大气科学, 1981, 5(1): 60~6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8101006.htm
    [9]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1.
  • 加载中
图(10)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2959
  • HTML全文浏览量:  505
  • PDF下载量:  15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1-05-09
  • 修回日期:  2001-08-10
  • 刊出日期:  2002-06-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