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何立富 李峰 李泽椿

何立富, 李峰, 李泽椿.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2): 160-168..
引用本文: 何立富, 李峰, 李泽椿.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2): 160-168.
He Lifu, Li Feng, Li Zechun. Dynamic and thermal features of a sustained heavy fog event in Huabei Plain. J Appl Meteor Sci, 2006, 17(2): 160-168.
Citation: He Lifu, Li Feng, Li Zechun. Dynamic and thermal features of a sustained heavy fog event in Huabei Plain. J Appl Meteor Sci, 2006, 17(2): 160-168.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资助项目: 国家气象中心自筹资金课题资助

Dynamic and Thermal Features of a Sustained Heavy Fog Event in Huabei Plain

  • 摘要: 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华北平原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本次过程动力和热力特征的深入分析, 揭示了其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暖性高压脊及地面变性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 地表净辐射引起的近地层冷却是大雾的触发和加强机制; 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 低层暖平流的输入和边界层的浅层抬升有利于大雾的长时间维持; 伴随负温度平流南下的偏北风的爆发是使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
  • 图  1  2004年11月30日07:51风云一号 (FD-1D) 卫星监测雾区范围图像

    图  2  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华北平原大雾地面加密观测 (a~e) (等值线范围为能见度小于1 km的雾区) 及北京站能见度的时间变化曲线 (f)

    图  3  大雾过程 (2004年11月29日08:00—12月3日08:00) 平均位势高度 (单位:dagpm) 和温度场 (单位:℃) 分布 (a) 500 hPa高度场及0428号台风路径,(b) 850 hPa温度场,(c) 地面高度场

    图  4  2004年11月28日—12月5日华北平原3个代表站风速 (a) 和温度露点差 (b) 随时间的演变

    图  5  大雾过程前期的地面净辐射 (单位:W/m2) (a) 11月29日02:00, (b) 11月30日02:00

    图  6  2004年12月1日08:00华北平原雾区上空大气的动力和热力结构经向垂直剖面图

    (加粗线为华北平原大雾区) (a) 涡度 (单位:10-5s-1), (b) 相对湿度 (单位:%), (c) 温度 (单位:℃), (d) 垂直环流 (vw×25合成)

    图  7  大雾后期 (2004年12月2日08:00) 近地面层热力和动力特征的水平分布

    (a) 海平面气压 (单位:hPa), (b) 1000 hPa水平散度 (单位:10-5s-1), (c) 1000 hPa垂直速度 (单位:10-3 hPa/s), (d) 地面抬升指数 (单位:K)

    图  8  850 hPa温度平流 (沿37°N) 的时间变化 (单位:10-5 ℃/s)

    表  1  2004年11月27日—12月5日华北平原4个代表站温度日较差

    表  2  2004年11月27日—12月5日华北平原4个代表站最低温度

  • [1] 程丛兰, 李青春, 刘伟东, 等.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雾天气的空气污染过程物理量分布特征.气象科学, 2003, 31(6):345-35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KJ200306004.htm
    [2] 李子华.中国近40年来的雾研究.气象学报, 2001, 59(5):616-62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200105011.htm
    [3] 徐怀刚, 邓北胜, 周小刚, 等.雾对城市边界层和城市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特刊):170-17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QX2002S1018.htm
    [4] 王继志, 徐祥德, 杨元琴.北京城市能见度及雾特征分析.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特刊):160-16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QX2002S1017.htm
    [5] 石林平, 迟秀兰.华北平原大雾分析和预报.气象, 1995, 21 (5):45-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X505.009.htm
    [6] 黄培强, 王伟民, 魏阳春.芜湖地区持续性大雾的特征研究.气象科学, 2000, 20(4):494-50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KX200004007.htm
    [7] 葛良玉, 江燕如, 梁汉明, 等.1996年岁末沪宁线持续5天大雾的原因探讨.气象科学, 1998, 18(2):181-18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KX199802011.htm
    [8] 吴洪, 柳崇健, 邵洁, 等.北京地区大雾形成的分析和预报.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1):123-127. http://qikan.camscma.cn/jam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00118&flag=1
    [9] 周小刚, 王强, 邓北胜, 等.北京市一次大雾过程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研究.气象学报, 2004, 62(4):468-4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200404008.htm
    [10] 孙旭东, 徐华英, 李桂忱, 等.二维平流辐射雾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 1991, 15(16):99-10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9106010.htm
    [11] 傅抱璞, 翁笃鸣.小气候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26-37.
  • 加载中
图(8) / 表(2)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3857
  • HTML全文浏览量:  573
  • PDF下载量:  197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2-03
  • 修回日期:  2006-01-23
  • 刊出日期:  2006-04-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