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现代气候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宋连春 肖风劲 李威

宋连春, 肖风劲, 李威. 我国现代气候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5): 513-520..
引用本文: 宋连春, 肖风劲, 李威. 我国现代气候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5): 513-520.
Song Lianchun, Xiao Fengjin, Li Wei.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limate operation in China. J Appl Meteor Sci, 2013, 24(5): 513-520.
Citation: Song Lianchun, Xiao Fengjin, Li Wei.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limate operation in China. J Appl Meteor Sci, 2013, 24(5): 513-520.

我国现代气候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资助项目: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2CB955902

详细信息
    通信作者:

    宋连春, email: songlc@cma.gov.c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limate Operation in China

  • 摘要: 从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气候系统模式、气候评价与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业务和气候业务平台等角度,系统概述了我国现代气候业务现状。提出了以气候监测和动力学诊断为基础,以提升气候服务、气候风险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目标,以发展客观化气候预测技术和定量化气候评估方法为核心的现代气候业务概念。分析了国际气候业务发展趋势及我国气候业务的差距,明确了加强气候系统基本变量监测、提高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和改进物理过程、发展第2代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建立中国气候服务系统 (CFCS) 等发展任务。
  • 图  1  现代气候业务结构框架

    Fig. 1  The framework of modern climate operation in China

    图  2  1978—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气候预测PS评分

    Fig. 2  The prediction score for China summer precipitation from 1978 to 2012

    图  3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 (a) 及FODAS预测 (b) 对比

    Fig. 3  Observation (a) and FODAS prediction (b) of China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2012

    图  4  全球气候服务框架 (GFCS)

    Fig. 4  Global framework for climate service

    图  5  中国气候服务系统流程

    Fig. 5  The process of China framework of climate service

    表  1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发展历程

    Table  1  The processes for climate system models in China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发展阶段 时间 模式名称 模式组成
    阶段Ⅰ 1995—2004年 海气耦合模式
    BCC_CM1.0
    BCC_AGCM1.0(T63)
    NCC/LASG OGCM (T63)
    阶段Ⅱ 2005—2008年 气候系统模式1.0版本
    BCC_CSM1.0
    BCC_AGCM2.0(T42)
    CLM3(T42)

    2005—2009年 气候系统模式1.1版本
    BCC_CSM1.1
    BCC_AGCM2.1(T42)
    BCC_AVIM1.0(T42)
    2005—2010年 气候系统模式1.2版本
    BCC_CSM1.2
    BCC_AGCM2.2(T106)
    BCC_AVIM1.0(T106)

    阶段Ⅲ 2011—2015年 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
    BCC_CSM2.0
    BCC_AGCM3(T266)
    BCC_AVIM1.0(T266)

    下载: 导出CSV
  • [1]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委员会.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 李维京.现代气候业务.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2.
    [3] 王绍武.现代气候研究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4] 丁一汇.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气象, 2004, 30(12):11-16. doi:  10.3969/j.issn.1000-0526.2004.12.003
    [5] 李维京, 张培群, 李清泉, 等.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及其应用.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增刊):1-1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QX2005S1000.htm
    [6] 魏凤英.我的短期气候预测的物理基础及其预测思路.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1):1-11. doi:  10.11898/1001-7313.20110101
    [7] 丑纪范, 徐明.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进展和前景.科学通报, 2001, 46(11):890-894. doi:  10.3321/j.issn:0023-074X.2001.11.002
    [8] 王斌.认识和预报亚洲季风气候:前沿突破点和展望.气象学报, 2008, 66(5):653-669. doi:  10.11676/qxxb2008.061
    [9] 丁一汇, 李清泉, 李维京.中国业务动力季节预测的进展.气象学报, 2004, 62(5):598-612. doi:  10.11676/qxxb2004.059
    [10] 丑纪范.短期气候预测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一).新疆气象, 2003, 26(1):1-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QX200301000.htm
    [11] 肖子牛.我国短期气候监测预测业务进展.气象, 2010, 36(7):21-25. doi:  10.7519/j.issn.1000-0526.2010.07.006
    [12] 世界气象组织. 付诸行动的气候知识: 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增强最脆弱者的能力. WMO No. 1065, 2011.
    [13] 张人禾.气候观测系统及其相关的关键问题.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6):705-710. doi:  10.11898/1001-7313.20060608
    [14] 黄荣辉.大气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5):643-65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JZ200105007.htm
    [15] 秦大河, 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16] 周秀骥.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几点认识.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4):513-51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JZ200404004.htm
    [17] 周秀骥, 吴国雄, 郑国光, 等.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3):261-26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JZ200503000.htm
  • 加载中
图(5) / 表(1)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2791
  • HTML全文浏览量:  953
  • PDF下载量:  165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4-08
  • 修回日期:  2013-06-18
  • 刊出日期:  2013-10-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