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第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
陈隆勋, 邵永宁, 张清芬, 任阵海, 田广生
1991, 2(2): 164-174
摘要:
本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一个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众所周知的全球增暖在我国只反映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大约35°N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是变冷区,变冷中心在四川、陕南和滇北;在全球温室效应下,高低纬变湿和中纬变干,而我国则大部分地区变干,华北和西北变干更明显。我国气候变化特点和全球增暖趋势有许多不一致,这一点值得引起我国气候学家的注意。
评《应用大气光学基础》
林海
1991, 2(2)
摘要(4498) PDF 71KB(1766)
摘要:
由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宋正方研究员撰写的专著“应用大气光学基础”已于1990年年底由气象出版社出版。本书与以往大气光学方面的专著和教科书比较有二个显著的特点:详细阐述光波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各种机理,尤其以激光大气传输为重点,讨论了自激光引入大气中所产生的强光非线性效应;紧密与应用相结合,论述了激光
复杂地形条件下三维海陆风数值模拟
付秀华, 李兴生, 吕乃平, 施鲁怀
1991, 2(2): 113-123
摘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中尺度风场预报模式,其中对边界层参数化作了较精细的处理,并对模式进行了两方面的实验。(1)在假设无系统风的条件下,模拟了复杂地形下海陆风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验证了模式的正确性;(2)以实测资料经客观分析作为模式的初始场,对1987年5月30日浙江宁波沿海地区的风场进行实况模拟,观测和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本模式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海风扰动系统有着很好的描述能力。
东亚寒潮冷空气的传播和行星尺度作用
丁一汇
1991, 2(2): 124-132
摘要:
本文研究了1980—1984年冬季19次东亚寒潮爆发过程中低频扰动的传播特征和行星尺度作用。揭示出冷空气的向南传播主要是一种低频模态的10—20天周期的振荡。另一方面,与寒潮爆发有关的西伯利亚冷高压作为北半球冬季对流层的主要冷源会导致一系列行星尺度过程的响应。这主要表现为辐散环流的上升支迅速地从印尼—马来西亚地区东移到东太平洋,使正常的沃克环流反向。这种情况十分相似于由非厄尔尼诺年到厄尔尼诺年辐散环流的运动。从动力学上,这种辐散环流有利于东太平洋以及北美西岸的天气发展。
冬季亚洲大陆冷高压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
夏友龙, 朱抱真, 黄伯银
1991, 2(2): 133-139
摘要:
本文利用一个包括辐射、陆地的热量平衡,雪量的变化以及对流凝结和大地形的作用的两层球谱模式,模拟了冬季亚洲大陆冷高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文中给出了大陆冷高压在源地形成、南侵和入海变性三个阶段的海平面气压场,对流层中部的温度场结构和垂直运动场特征,其结果与观测事实相一致。并模拟出冷高压发展所引起的副热带和热带行星尺度环流的变化。
上海城区雾的形成和特征
周淑贞
1991, 2(2): 140-146
摘要:
本文对上海市区1984年全年27个雾日的天气形势和有关气象要素的变化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发现上海该年出现4种雾类即:锋面雾(占40.7%)、辐射雾(占29.7%)、平流辐射雾(占18.5%)和平流雾(占11.1%)。并指出上海城市雾具有下述三个主要特征:(1)近数十年来年平均雾日数有递减趋势,近8年年平均雾日比前20年减少14.4天;(2)在城市辐射雾和平流辐射雾出现前,出现城市湿岛的机率高达92.3%,可作为这两种雾的先兆。在秋冬季节,在这两种雾中,还出现雾天城市湿岛效应;(3)有相当多的低相对湿度城市“浊雾”。
一次热带云团引起的浙东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卢家麟, 滕卫平, 斯公望
1991, 2(2): 147-155
摘要:
本文分析1988年7月29—30日浙东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暴雨区最大雨量达533mm(18小时)。产生暴雨的系统是一个从海上西移的热带中尺度对流云团。该云团发生在副高南侧深厚的热带东风带中,通过低空南、北两个东风扰动和高低空东风扰动相互作用而发展。然后,以离散传播方式传播到陆上。受地面辐合线的触发陆上对流发展,对流降水造成空气的冷却,冷空气与热带东风带的相互作用使云团得以维持。
华北地区一次中-α尺度强涡旋发展的数值模拟
朱翠娟, 张金善, 李兴生
1991, 2(2): 156-163
摘要:
本文用 PSU/NCAR-MM4三维中尺度模式模拟一次华北地区冷锋越过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后,中尺度气旋的发展过程及其三维结构。当锋区移过太行山后可以形成若干个中-α尺度涡旋,当涡旋进入华北平原时,涡旋的低层位于干线前缘的湿中心处,同时由于有低层冷空气的侵入,涡旋处在很强斜压状态中。最大正涡度区位于涡旋前部,强辐合是该中尺度系统涡度加强的重要原因。
毛乌素沙区近期气候振动的研究
孙安健, 曲建和, 刘德松
1991, 2(2): 175-183
摘要:
本文利用毛乌素沙区近40年的气象资料,论述了促使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气候条件。分析该沙区边缘地带与沙化有关的降水量、蒸发等因子的气候变化趋势及期振动所具有的准周期性,建立它们与各环流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年降水量和年干燥度的3年和8—9年周期在该沙区普遍存在,且准3年周期与北半球冷空气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周期振动有关。利用鄂托克1955—1989年的年干燥度序列可以建立AR(2)模型,并依此预测该地1990和1991年的气候可能较常年干燥,1992年气候可能转变为较常年偏湿。
中国墙面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全国分布
缪启龙, 翁笃鸣, 孙治安, 史兵
1991, 2(2): 184-190
摘要:
本文在讨论墙面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墙面总辐射的年变化及其随不同朝向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墙面总辐射的全国分布。
大气中水滴降速的计算
尹球, 许绍祖
1991, 2(2): 191-199
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了流体介质中球体降速υ随其半径r的变化形式υ=α。其中a、b为简化运动方程时引进的二个待定常数,由大气中水滴降速的实测资料确定,其值为a=0.53563、b=1.37358。由此式计算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4%。比较了这一半理论公式与他人经验公式各自的特点。推荐了三组形如υ=A之新的统计公式,它们分别将r=0~2900μm分为三、四、五段,对应的计算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1%、7%、4%。
对流层水汽和液态水的地基微波遥感探测
赵从龙, 蔡化庆, 宋玉东, 林滨
1991, 2(2): 200-207
摘要:
本文论述了遥感对流层水汽和液态水的新型双通道微波辐射计的设计原理和结构特点,给出了不依赖无线电探空资料的系统定标方法。讨论了水汽总量和云中液态水含量的统计反演法以及水汽垂直分布的迭代反演法。最后给出了1989年夏季中尺度预实验观测中辐射计的部分观测结果及其与无线电探空仪的对比。
我国华北夏旱环流系统的建立与引潮力配置
李松勤, 任振球, 张素琴
1991, 2(2): 208-212
摘要:
本文从天体引潮力角度分析造成我国华北地区夏旱的原因及规律。从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向外长波辐射与我国华北地区旱涝关系的初步研究
李月洪, 刘煜
1991, 2(2): 213-217
摘要:
本文采用1974—1986年的向外长波辐射(OLR)和华北地区降水资料,对该地区旱、涝年的OLR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旱年与涝年的前冬和夏季在OLR距平场上呈相反的配置。同时发现,赤道中太平洋和海洋陆地上的OLR变化会影响华北旱涝的分布趋势,另外,谱分析计算结果指出,当存在准二年周期时,华北地区降水和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OLR之间有较高的凝聚值,呈正位相振荡。而且后者变化较前者超前大约法10个月。
气象要素剖面图的计算机绘制
刘其真, 王浩军
1991, 2(2): 218-223
摘要:
本文介绍利用多个气象站同时的探空资料自动生成空间剖面图的有关探讨,给出了站点搜寻、投影筛选、风标识符生成的方法及程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