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展示本刊近期将出版的论文,这些论文目前正处于校对环节,可供引用。
显示方式:
海温异常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及预测应用
陈丽娟, 王悦颖, 李维京, 孙林海, 李想, 章大全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1
PDF 1005KB(6)
摘要:
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和其他关键区海温对东亚季风关键系统影响机理的科学认知与应用为线索,回顾我国汛期降水业务发布预测的技巧。按照三类雨型划分,1981—2020年每10年的雨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50%、60%、50%、70%;按照四类雨型划分,1981—2020年每10年的雨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30%、30%、40%、50%,即我国汛期旱涝空间分布型的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筛选预测准确率偏低且有显著洪涝发生年用于复盘,重点分析当年的主要预测依据和预测偏差较大的原因。结果表明:对海温影响东亚夏季风系统机理的有限认知影响很大,包括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影响、ENSO影响的不对称性、ENSO空间型的变化、印度洋等海域海温异常的影响均起重要作用,提出多因子多时间尺度协同作用理论、客观化预测方法、精细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一体化系统建设等有助于提高精准化预测能力和精细化服务水平。
数值预报中气象卫星资料同化前处理技术进展
马刚, 黄静, 巩欣亚, 希爽, 薛蕾, 李娟, 张鹏, 龚建东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2
PDF 2692KB(5)
摘要:
在数值天气预报变分同化中,利用同化前处理将卫星资料完成有效信息优选、资料拼接和稀疏化、初级通道选择、下边界参数耦合等处理,实现卫星资料同化对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的正贡献,是决定海量卫星资料同化效率、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针对多种格式的卫星资料,中国气象局研发标准格式的高时效卫星资料拼接等技术,有效减小整轨卫星资料时间滞后对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的负面影响。对于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将云和降水检测、资料质量分析等处理置于同化前处理中,实现多光谱资料融合的同化预质量控制,保证了风云卫星微波温度探测资料和红外高光谱资料的同化正贡献。利用统一资料格式对预处理卫星资料进行再处理,拓展针对卫星成像仪和主动探测资料的处理,将卫星资料同化的部分质量控制功能置于卫星资料同化前处理中,是风云卫星资料同化前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基于尺度分析的CMA-GFS全球能量评估
葛恩博, 赵滨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3
PDF 4179KB(4)
摘要:
全球模式能量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可准确反映模式动力和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是诊断大气环流特征的重要方法。基于混合时空域能量循环框架,采用尺度分析方法,利用2022年中国气象局全球数值预报系统(CMA Global Forecast System,CMA-GFS)全球预报产品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再分析资料(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ERA5),考察CMA-GFS不同尺度下的能量蓄能及转换特征,以此诊断模式的误差来源。结果表明:CMA-GFS可有效预报大气能量循环基本特征,但其对斜压性的高估导致平均环流有效位能偏强,且具有随预报时效逐渐增长的趋势。定常和瞬变涡动能量分别受行星尺度和天气及以下尺度分量主导。涡动有效位能误差由模式斜压性决定,其中CMA-GFS的定常涡动有效位能偏高而瞬变涡动有效位能偏低。定常和瞬变涡动动能均存在系统性低估,负误差主要集中在副热带急流和极夜急流中心附近,偏强的正压输送使更多能量向平均环流转换,涡动能量偏弱。CMA-GFS的4种涡动能量在冬季预报偏低,而在夏季偏高或略偏低,严重削弱了季节变化影响。
基于海-冰-气系统的东亚冬季风统计预测
邵祺多, 涂钢, 布和朝鲁, 刘实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4
PDF 6797KB(8)
摘要:
东亚冬季风对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对其预测研究是冬季气候预测的关键问题。已有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SA)与东北冬季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相关关系,但ISA的前兆信号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对ISA的预测效果转差。在海-冰-气系统重新寻找影响ISA的前兆因子,分析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可能关联,构建统计预测方法并开展交叉检验。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ISA与前期热带太平洋马蹄型结构的海温、墨西哥湾流区海温、平流层欧亚中高纬环流型呈显著正相关,与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呈显著负相关。以上前兆信号可通过冬季大气环流、海陆热力差等途径影响ISA,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试报期间(2012—2022年)与实况的符号一致率达81.8%(9/11),可用于当前年代际背景下东亚冬季风强度预测。
云南春季典型冰雹天气的云微物理特征
郑皎, 郭欣, 付丹红, 李英发, 郭学良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5
PDF 4196KB(9)
摘要:
冰雹形成的天气和云微物理机制是人工防雹的基础。采用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23年3月28日云南南部红河州典型冰雹过程的天气和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与青藏高原南支西风槽波动和南亚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输送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地面降雹以小于10 mm的小冰雹粒子为主,最大冰雹尺度达到20 mm;冰雹云微物理结构显示为暖底云,暖雨过程活跃;双偏振雷达差分反射率、差分相移率和相关系数显示,冰雹初始形成区存在接近球形的冰雹和过冷雨滴,说明冰雹胚胎的形成与过冷雨滴冻结有关;冰雹在下落过程中雷达回波增强,偏振雷达参数显示冰雹的水平取向显著增加,形状由球状向盘状转变,冰雹在下落过程得到进一步增长,形状也发生变化。这些观测宏微观特征与数值模拟的冰雹形成机制有较好的一致性。
华北一次层状云系暖区水汽和液态水分布特征
聂皓浩, 王婉, 杨洋, 林晓萌, 郭晓军, 李晓波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6
PDF 9665KB(6)
摘要:
基于机载微波辐射计、地基微波辐射计和Ka波段云雷达3种遥感资料,结合FY-4A气象卫星、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及再分析资料,研究2021年5月15日一次华北降水性层状云系暖区的水汽和液态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汽和液态水的水平分布不均,飞机平飞时机载微波辐射计探测的积分水汽含量和液态水路径起伏变化,最大值分别为4.00 cm 和1.87 mm,随着暖区云顶高度和云层厚度降低,二者分别降至0.89 cm 和0.13 mm。随着降水发生发展,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的积分水汽含量和液态水路径均出现跃增,峰值分别为8.62 cm 和3.85 mm,水汽变化滞后于液态水,垂直方向上液态水含量的累积区厚度、最大值及所在高度均随降水先增后减,液态水的时空演变对暖区降水及增雨作业时机和部位的判识有重要指示意义。云雷达探测的液态水含量也出现跃增,在1 km高度以下反射率因子较大、粒子下落速度及离散程度较大时段,液态水丰富,对应降水量较大,粒子碰并是暖区降水的主要机制。
2003—2022年东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特征
李婉, 赵胡笳, 王昌双, 王鹏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7
PDF 6917KB(3)
摘要:
利用2003—2022年我国东北地区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数据和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hina, MEIC),分析东北地区AOD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讨论气象因子和人为排放对东北地区AOD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辽宁AOD较高,最大值出现在辽宁中部为0.6,其次是吉林西部,AOD平均值为0.4,黑龙江AOD平均值为0.3。东北地区AOD高值区出现在春季和夏季,AOD空间分布在秋季呈减小趋势,冬季分布范围增加。不同季节AOD最高值均出现在辽宁,东北地区夏季AOD增加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关,边界层气象条件对冬季AOD具有一定影响。辽宁AOD在[0.1,0.2)和[0.2,0.3)范围内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50%,吉林和黑龙江AOD在[0.1,0.2)范围的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25%~30%,特别是黑龙江极端清洁状况AOD在[0.0,0.1)范围内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15%。东北地区AOD区域平均值在2003年和2014年较高,主要受到边界层气象要素和人为排放SO2、PM2.5、有机碳和NO2影响。东北地区夏季AOD年代际变化趋势从2012年之前的增长趋势(0.1·(10 a)-1)向2013以后的减少趋势(-0.3·(10 a)-1)转变。
一种基于静止卫星的海面风矢量估测方法
张云开, 徐娜, 翟晓春, 张鹏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8
PDF 7917KB(2)
摘要:
参考大气动力学理论中风随高度、纬度的分布特征,提出一种利用全连接神经网络基于静止卫星低层大气导风估测海面风的新思路,构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全连接神经网络海面风矢量估测模型,实现基于大气导风的海面风估测。基于GOES-16先进基线成像仪可见光通道0.5 km分辨率大气导风开展试验,并与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北美近海岸和海上93个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浮标数据比对,结果表明:全连接神经网络估算得到基于大气导风的海面风风速均方根误差不大于1.5 m·s-1,较传统模型降低0.24 m·s-1。将模型应用于飓风场景,通过与2022年3个北大西洋飓风和3个东太平洋飓风共13个时次的再分析数据比对表明:基于大气导风的海面风风速均方根误差不大于1.1 m·s-1,相较于传统经验模型降低0.04 m·s-1,在低风速区无系统性偏差。
多上行先导模型先导传播速率比优化及模拟研究
王雪雯, 谭涌波, 林雨荷, 吴萌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09
PDF 849KB(1)
摘要:
下行先导与上行先导的相对速率比可能是闪电连接过程的关键因子之一,随机闪电连接模式中先导相对传播速率比不能准确描述下行与上行先导的相对传播距离比值。考虑到光学观测事实及雷暴电场环境,在已有多上行先导三维随机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对下行负地闪开展模拟,改进背景电场模块设置,并植入下行负先导与上行正先导相对传播速率模块,以先导传播距离为依据设置先导相对传播速率。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平顶单建筑物触发多上行先导现象的模拟,与改进前相比,该模型的闪击距、上行先导长度等参数与自然闪电一致性更好;在此基础上对发生在广州珠江新城高建筑物群上的地闪连接过程进行模拟,改进后的模型能够较好还原复杂建筑物群的闪电发生规律。城市建筑物群的雷击特征参量主要由各个建筑物的形状特征、相对位置以及相对高度等因素所决定,但仍有特殊事件发生,当下行先导的某一分支与建筑物空间距离临近时,会在建筑物顶部起始上行先导并连接。
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设计和实现
陈京华, 肖文名, 张强, 杨和平, 张志强, 曹磊, 陈楠
当前状态: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210
PDF 2555KB(3)
摘要:
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作为气象数据资源与行业间数据融合的应用示范,通过构建时空联动的气象大数据应用基础,解决多源气象数据融合应用服务问题。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基于高分辨率气象网格数据空间化处理、长序列海量网格数据任意时空范围检索以及气象数据与三维地形融合服务3项关键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时空数据的统一接入、处理、存储、管理和服务。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整合基础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气象五大数据资源,面向不同气象应用场景,通过动态组合构建专题服务,实现多源数据快速服务和高效应用。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圆满举办等国家重大活动、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气象预报复盘服务以及气象数据的社会化服务共享提供应用服务保障,在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方面提供有效支撑。
显示方式:
2024年第1期封面及目次
2024, 35(1)
摘要(55) PDF 918KB(20)
摘要:
2024年第1期封面及目次
论著
珠江三角洲“9·7”极端暴雨精细观测特征及成因
陈训来, 徐婷, 王蕊, 李媛, 张舒婷, 王书欣, 王明洁, 陈元昭
2024, 35(1): 1-16.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1
摘要(336) HTML全文(48) PDF 46551KB(174)
摘要:
2023年9月7—8日珠江三角洲出现极端特大暴雨(简称“9·7”极端暴雨)。应用多源资料分析该过程的精细化观测特征及成因, 结果表明:“9·7”极端暴雨由高层辐散、中层弱引导气流、低层西南季风和台风海葵(2311)残涡共同造成, 水平尺度约为100 km的带状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长时间维持, 列车效应和暖云降水特征显著, 雷达回波质心低, 最强降水阶段不低于45 dBZ的强回波质心位于4 km高度以下, 不低于30 dBZ的强回波在深圳持续时间长达21 h。该天气过程以中小雨滴为主且数浓度较大, 当降水强度大于20 mm·h-1时, 雨滴粒径增大但数浓度明显降低。“9·7”极端暴雨持续时间、强度和落区与边界层低空急流脉动、急流核区位置对应很好, 强降水出现在低空急流指数迅速加强后的1~2 h内, 低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指数变化对强降水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台风海葵(2311)残涡在珠江三角洲的长时间滞留是此次极端暴雨的天气尺度原因, 深厚的边界层低空急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 对流风暴的持续生成和维持是此次极端暴雨的直接原因。
“23·7”华北特大暴雨数值预报检验评估
张博, 张芳华, 李晓兰, 胡艺
2024, 35(1): 17-32.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2
摘要(286) HTML全文(65) PDF 20031KB(132)
摘要:
针对“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 采用天气学检验及TS(threat score)评分和MODE(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方法对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较低分辨率全球集合预报系统(CMA-EPS)、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集合预报系统(EC-EPS)和业务预报模式(EC-HR)、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NCEP-GFS)等全球模式和中国气象局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和区域数值预报系统(CMA-BJ)等进行中短期预报效果检验评估。结果表明:EC-EPS提前14 d预报京津冀一带有过程累积降水量超过100 mm强降水的发生概率, CMA-EPS可提前12 d报出, 但预报欠稳定且落区偏东偏南。EC-HR对100 mm以上过程累积降水量及2 d以上暴雨日的位置预报提前时效均达8 d左右, CMA-GFS的过程累积降水量预报显著偏小、强降水落区明显偏东, 可用预报时效短;NCEP-GFS预报性能介于二者之间。各模式均可提前36 h预报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的变化趋势, 中尺度模式可更加精细地刻画其形态和位置分布, 尤以CMA-BJ为佳, 但其预报偏强, 其余模式不同程度偏弱, 其中CMA-GFS显著偏弱。EC-HR提前8 d预报关键影响系统发生发展, 但低层倒槽位置偏西偏北, 低空急流偏弱, 低估了地形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是太行山东麓降水量预报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体上, EC-EPS、EC-HR的提前时效和稳定性, 以及CMA-BJ的落区形态和强度预报等对预报业务有较高参考价值。
测风激光雷达在青岛低能见度天气下的适用性
鄢珅, 时晓曚, 傅刚, 陈清峰, 李昱薇
2024, 35(1): 33-44.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3
摘要(132) HTML全文(36) PDF 11399KB(45)
摘要:
利用2021年4月—2022年12月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和L波段探空系统低空风场观测数据, 对比非降水时低能见度天气下测风激光雷达的探测高度和精度。结果表明:测风激光雷达在青岛地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在能见度大于10000 m的非降水天气, 其平均最大探测高度稳定在约1200 m, 水平风速均方根误差约为1.2 m·s-1, 水平风向均方根误差约为25°。在能见度小于10000 m的低能见度天气下, 测风激光雷达在不同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范围内的探测高度和精度受干扰程度存在差异。在能见度为1000~10000 m、相对湿度小于90%的霾天, 此时大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气溶胶粒子含量增加所致, 测风激光雷达的探测能力与高能见度天气下相当。当相对湿度高于95%时, 此时大气能见度降低是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所致, 严重干扰了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 测风激光雷达的探测高度和精度均有所降低, 尤其在能见度小于1000 m的雾天, 需谨慎使用其风速和风向数据。
黄淮海冬小麦春季低温灾害等级指标构建
李美萱, 霍治国, 孔瑞, 江梦圆, 米前川
2024, 35(1): 45-56.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4
摘要(114) HTML全文(18) PDF 1108KB(895)
摘要:
为了明确黄淮海冬小麦春季低温胁迫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关系, 基于减产率构建小时尺度低温灾害等级指标。通过检索及筛选的34篇试验文献中的1924组试验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 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黄淮海地区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以过程最低温度、积冷量为判识因子, 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减产率为0、10%和30%的临界阈值, 构建并验证低温灾害等级指标。结果表明: 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受低温胁迫过程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共同影响, 因所处发育阶段不同存在差异。按照减产率(0, 10%]、(10%, 30%]和(30%, 100%]为分级标准, 分别以过程最低温度和过程积冷量为判识因子构建并验证低温灾害等级指标, 过程积冷量指标在不同发育期的判识准确率均高于过程最低温度指标。因此, 基于过程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综合影响构建的判识因子能更好地表征冬小麦遭受低温灾害的严重程度。
江南华南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及分布特征
李欣, 王培娟, 唐俊贤, 王旗, 李扬, 霍治国
2024, 35(1): 57-67.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5
摘要(116) HTML全文(15) PDF 3515KB(65)
摘要: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 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 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 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 ℃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 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 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 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 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 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 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 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 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基于LSTM和先验知识的高速公路路面温度预报
熊国玉, 祖繁, 包云轩, 王可心
2024, 35(1): 68-79.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6
摘要(100) HTML全文(18) PDF 3572KB(43)
摘要:
为了精准预报高速公路路面温度, 为车辆安全行驶提供气象保障, 采用2019—2022年南京市绕城高速公路上9个交通气象站及ERA5-land再分析数据, 通过构建时间序列特征工程、引入物理机制相关数据两类方法结合先验知识, 运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研究区域内4个交通气象站未来3 h逐10 min路面温度多步预报模型并进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 将已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其他交通气象站, 探究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结合先验知识后, 模型预报性能明显提高, 准确率在85%以上, 且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 性能提升更为明显, 准确率最高提升36%; 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报路面极端低温发生的时间和极值, 且在预报时效较短时对路面极端高温的预报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利用已建立的模型对其他交通气象站的路面温度进行预报时, 准确率在62%以上, 在预报时效较短时效果较好, 准确率在80%以上, 且交通气象站所处的下垫面背景类型对模型的选择起关键作用。
业务系统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算法集约化环境设计与应用
霍庆, 何文春, 何林, 高峰, 陈士旺, 徐拥军
2024, 35(1): 80-89.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7
摘要(103) HTML全文(25) PDF 1910KB(35)
摘要:
气象业务系统集约化发展和“云+端”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实现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2020年中国气象局提出构建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为云、气象业务系统为端的“云+端”业务技术体制, 明确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作为关键基础技术平台的定位。加工流水线作为气象算法的集约化环境, 应用数算一体、高效任务调度、可视化流程编排、容器等技术, 实现气象算法的统一管理与高效集约调度运行。2021年加工流水线业务运行, 支撑全国202个业务系统的实时运行, 业务系统性能提升1~10倍, 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 对提升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增强业务系统的协同性、加速“云+端”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程和推进气象业务集约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专栏
2020年雾灵山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试验
孙跃, 肖辉, 冯强, 张云, 舒未希, 付丹红, 杨慧玲
2024, 35(1): 90-102.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8
摘要(95) HTML全文(16) PDF 3650KB(34)
摘要:
为了研究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作业手段的效果, 使用最大声压级为155 dB的电声低频强声波装置原型机, 于2020年8—9月在河北省雾灵山开展增雨和消雾外场作业观测试验。具有明显消雾效果的两个典型个例显示:作业开始后2~3 min内尺度小于10 μm的雾滴减少, 尺度大于10 μm的雾滴增多;随后大部分尺度的雾滴明显减少, 10 min内能见度可从小于100 m回升至最高1000 m。在风速、风向与消雾效果的关系方面, 消雾效果明显的个例均发生在平均风速小于1.5 m·s-1且风向可使雾能够途经声波装置影响范围近侧的条件下, 而平均风速大于2 m·s-1的个例能见度几乎未出现趋势性变化。在一次地面平均风速为1.4 m·s-1的对流云增雨作业中观测到符合试验预期的结果, 开始作业后的3 min内地面雨强从0.3 mm·h-1迅速增至7 mm·h-1以上, 并观测到出现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的大雨滴。其他增雨个例在作业时段的平均风速均超过3 m·s-1, 可能受风速偏大和观测点单一的影响, 未能观测到明确且一致的增雨证据。
安徽省燃气炮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综合评估
杨慧玲, 孙跃, 肖辉, 曹亚楠, 冯亮, 冯强, 舒未希, 朱明佳
2024, 35(1): 103-117.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09
摘要(96) HTML全文(9) PDF 4837KB(37)
摘要:
选取2021—2023年安徽省81次燃气炮作业的双偏振天气雷达、雨量计等多源观测数据, 综合评估燃气炮作业增雨效果并分析可能机理。结果显示:在降水开始前作业个例增雨效果较好, 并伴有水平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ZDR的增加和共极化相关系数ρhv的减少;降水开始后作业增雨效果欠佳。使用携带暖云催化剂的燃气炮作业后云体变化主要在零度层以下, 且维持时间较短;使用携带冷云催化剂的燃气炮作业后暖云区和冷云区均有明显变化, 且作业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燃气炮作业过程中雷达速度谱宽增大, 可能是作业引起气流涡旋的增加所导致。统计结果显示:增雨的显著性与作业时长呈负相关, 作业时长与ZDR增量呈负相关, 过量播撒会导致减雨;增雨的显著性与作业前影响区雨量呈负相关;增雨量与ZH、中低层风速、风切变呈正相关, 与高层风速呈负相关。
机器学习在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中的应用
李丹, 林文, 刘群, 冯宏芳, 胡淑萍, 汪智海
2024, 35(1): 118-128.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110
摘要(123) HTML全文(16) PDF 5574KB(55)
摘要:
利用福建省古田人工增雨试验基地2014年1月—2023年1月小时自然降水数据, 结合线性拟合、多项式回归和样条回归等多种数学统计方法, 开展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V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3种机器学习方法在估测目标区自然降水中的应用研究。目标区和对比区自然雨量关系模型对比结果表明:以区域平均面雨量为统计变量时, CNN和四项式回归效果相对较好, 其中CNN的确定系数为0.516, 均方根误差为1.097 mm;对平均面雨量进行六次方根变换后, 各模型的精准度大幅提升, CNN表现最优, 确定系数为0.658, 其次为SVM;为克服目标区和对比区雨量时间序列效应及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 以面雨量空间格点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CNN 3种优化器(自适应矩估计、均方根传递和梯度随机下降)算法进行对比, 发现基于自适应矩估计优化器建立目标区和对比区雨量关系模型最优, 其降水估测值与实测值更接近, 均方根误差最小, 为0.61 mm。因此, 利用CNN方法能够进一步优化目标区和对比区雨量关系模型, 可为定量评估人工增雨效果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郭建平
摘要(11602) HTML全文(5211) [PDF 547 KB](5803)
摘要: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脆弱行业。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一直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系统介绍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试验、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等,指出当前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对气候变化情景和预测模式不确定性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方法研究。此外,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研究等仍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熊安元, 赵芳, 王颖, 张小缨, 高峰, 邓莉, 谭小华, 马强
摘要(7155) HTML全文(3699) [PDF 3744 KB](1358)
摘要:
为满足对海量气象数据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设计开发了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 (CIMISS)。该文描述了系统基本设计思路、功能结构、基础平台体系结构、信息流程,阐述了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基础数据使用环境。系统由数据收集与分发系统、数据加工处理系统、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业务监控系统5个业务子系统组成,承担数据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管理、共享服务和业务监控任务。系统设计和开发采用了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基于消息和文件共享的平台内信息交换、气象数据标准化分类、数据处理作业调度和算法的动态扩展、元数据的设计和应用、公共配置信息管理、全流程业务监视和调度控制、面向服务的多维度数据存储策略、全局数据访问视图和统一访问接口设计等。该系统为我国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气象数据使用环境。
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
何立富, 陈涛, 孔期
摘要(8003) HTML全文(4879) [PDF 486 KB](11981)
摘要: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发生在锋前的暖区暴雨,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不明显,环境大气水汽含量丰富,热动力不稳定性强,边界层触发机制复杂,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导致暴雨突发性强,地域性特征显著,也是困扰预报业务人员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也不尽人意。该文回顾了近4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华南暖区暴雨的提出及典型背景场、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传播、暖区暴雨触发机制等独特的天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央气象台预报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3类华南暖区暴雨类型——边界层辐合线型、偏南风风速辐合型,以及强西南急流型的天气系统配置及触发因子。最后提出针对华南暖区暴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
郑永光, 周康辉, 盛杰, 林隐静, 田付友, 唐文苑, 蓝渝, 朱文剑
摘要(10210) HTML全文(3868) [PDF 627 KB](4654)
摘要:
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包括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检验等方面。对流初生识别、对流系统强度识别和对流天气类型识别等监测技术取得新进展,综合多源资料的监测技术已应用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业务。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和维持机制等获得了新认识,我国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及其环境条件统计气候特征、分析规范及相应业务产品等为业务预报提供了必要基础和技术支撑。光流法、多尺度追踪技术以及应用模糊逻辑方法的临近预报技术等有明显进展,融合短时预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流可分辨高分辨率数值 (集合) 预报及其后处理产品预报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数值 (集合) 预报应用模糊逻辑方法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技术为业务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和多尺度自适应临近预报技术、多尺度分析技术以及融合短时预报技术、发展并应用模糊逻辑等方法的、基于高分辨率数值 (集合) 模式的区分不同强度等级和极端性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精细化 (概率) 预报技术等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定量降水预报技术进展
毕宝贵, 代刊, 王毅, 符娇兰, 曹勇, 刘凑华
摘要(7151) HTML全文(2480) [PDF 807 KB](1027)
摘要:
对21世纪以来定量降水预报技术流程中的数值模式预报、统计后处理、检验评估和预报员作用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主要进展包括:业务全球模式对于降水的预报能力持续提升,而发展高分辨率模式 (尤其是对流尺度模式) 和集合预报是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精准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且将两者相结合以促进短期降水预报是发展趋势;统计后处理技术已发展到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海量预报数据中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和集成,而再预报资料的出现将进一步促进统计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评估精细化定量降水预报面临的新问题,多种新的检验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如极端降水检验评分、空间检验技术及概率检验方法等;预报员在模式和后处理方法上能够提供的附加值越来越有限,但在预报流程中仍将处于核心地位,其角色将逐渐向帮助用户进行决策方向转变。文章指出,定量降水预报技术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大气水汽观测及同化技术改进、暖区和复杂地形下暴雨预报等科学问题的解决。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郭建平
摘要(7818) HTML全文(3761) [PDF 575 KB](660)
摘要: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是灾害评估和防控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监测技术和预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和成果,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气象灾害的基础性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对致灾因子的概括性尚不足,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临近预警技术缺乏,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新规律揭示不够。该文同时指出未来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综合指标的研究, 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 构建农业气象灾害实时预警技术体系, 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动态监测体系, 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评估研究, 加强气象或气候预测信息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GRAPES_MesoV4.0主要技术改进和预报效果检验
黄丽萍, 陈德辉, 邓莲堂, 徐枝芳, 于翡, 江源, 周非非
摘要(10300) HTML全文(3420) [PDF 18162 KB](1728)
摘要:
针对GRAPES_Meso V3.0存在的降水量偏大、模式运行不稳定、近地面温度预报偏差较大、可同化资料偏少以及分辨率偏低等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改进工作:引入变分质量控制以及探空湿度的偏差订正,实现了GPS/PW资料、FY-2E云导风资料以及无线电掩星资料的同化应用,提高了模式分辨率,引入四阶水平扩散方案,调整了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与动力框架的耦合方案,完善了地面辐射能量平衡方程以及优化了后处理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的诊断方案,并集成所有改进成果形成新的业务化GRAPES_Meso V4.0。批量试验结果表明:GRAPES_Meso V4.0降水ETS评分普遍提高,同时预报偏差明显降低,月平均降水更接近实况,且能够较好地刻画雨带细节;2 m温度预报偏差有较为显著的改善,大部分地区24 h预报有1~2℃左右的降低,有些地区有3~5℃的降低;GRAPES_Meso V4.0对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的改进效果比较显著,500 hPa的温度、风速、位势高度场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提高,850 hPa的均方根误差也明显降低,整体性能明显高于GRAPES_Meso V3.0。
GRAPES_GFS全球中期预报系统的研发和业务化
沈学顺, 苏勇, 胡江林, 王金成, 孙健, 薛纪善, 韩威, 张红亮, 陆慧娟, 张华, 陈起英, 刘艳, 刘奇俊, 马占山, 金之雁, 李兴良, 刘琨, 赵滨, 周斌, 龚建东, 陈德辉, 王建捷
摘要(8157) HTML全文(4052) [PDF 1013 KB](1292)
摘要:
该文回顾了中国气象局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_GFS的研发历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GRAPES_GFS研发过程中的重要进展,概要阐述了这些进展对GRAPES_GFS业务:化的贡献。动力框架方面的改进主要包括位温垂直平流的算法、极区滤波方案、标量平流方案、垂直速度衰减(damping)算法、提高模式分辨率等,改善了模式框架的稳定性、计算精度以及质量守恒性。物理过程方面的改进主要包括RRTMG辐射方案、CoLM陆面过程方案、积云对流、边界层过程、双参数云物理方案,以及物理过程的调用计算等,全面提升了模式物理过程的预报能力。全球三维变分同化方面,研发了模式空间三维变分(3DVar)系统、资料质量控制和偏差订正技术、卫星资料同化方面的相关技术等。同时,对目前GRAPES_GFS2.0的预报能力进行了评估,总体来说,该系统各项预报指标全面超越GRAPES_GFS1.0,与T639相比等压面要素预报在对流层也有明显优势,降水、2 m温度等预报也优势明显。
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霍治国, 范雨娴, 杨建莹, 尚莹
摘要(5297) HTML全文(7104) [PDF 659 KB](863)
摘要:
农业洪涝灾害是国内外灾害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该文采用分类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与观测事实相佐证的方法,从农业洪涝相关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影响。基于影响作物及发生时段,中国农业洪涝灾害可分为影响越冬作物的春涝、影响夏播夏收和夏季作物生长的夏涝及影响秋播秋收作物的秋涝。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及强度,是天气气候、作物抗涝性、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洪涝成灾率呈南方增强北部减缓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与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受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等的间接影响。农业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包括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及生态性危害。其影响包括对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态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诱发病虫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洪涝综合性指标、基于灾变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估及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洪涝灾害的影响事实将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标和风险评估
屈振江, 周广胜, 魏钦平
摘要(5022) HTML全文(1478) [PDF 7444 KB](628)
摘要:
花期冻害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基于苹果花期冻害发生的地理分布、气象背景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利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筛选出影响苹果花期冻害发生分布的暴露性指标和主要致灾气象因子,利用全国1981—2013年2084个气象站资料,评估了苹果主产区花期冻害的风险。结果显示:苹果花期冻害发生的暴露性指标是花前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6℃有效积温为420~550℃·d,主要致灾气象因子和高风险阈值按照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冻害过程的最大日较差 (大于等于22℃)、极端最低气温 (小于等于-2℃)、降水量 (小于等于5 mm) 和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积温 (小于等于-14℃·d)。花期冻害风险较高的区域位于北疆、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及川西高原区,而环渤海湾和黄河故道产区风险相对较低。不同风险区的分布与各地苹果物候期差异和春季冷空气的活动路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