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6年  第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发刊词
周秀骥
1986, 1(1)
摘要(3254) PDF 54KB(1282)
摘要: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是由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气象出版社出版的气象科学技术综合性刊物。它于今年正式创刊,每半年一期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气象科学研究院是在原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十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一个包括天气动力、气候、极地气象、农业气象、
温度和纬圈平均西风等气象要素对赤道的对称分布和反对称分布
廖洞贤
1986, 1(1): 2-8
摘要:
把任一气象要素分为对赤道对称和对赤道反对称的两部分,利用Oort等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全年中,许多气象要素,如500和1000百帕纬圈平均的高度、温度和西风等,主要呈对称分布。对称部分的绝对值和其沿经圈分布曲线的起伏,都远远大于其反对称部分的对应值。而且,对称部分的曲线起伏,除1000百帕的西风和高度不太明显外,在1—7月普遍呈减小的趋势。至于反对称部分,其变化趋势则与对称部分相反。为了解释上述现象,还对年平均的非绝热加热、摩擦和地形等进行了分析。发现地面拔海高度的反对称部分最明显。在12—2月和6—8月,净辐射、地面雷诺应力、地面(包括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包括辐射、感热和潜热)的反对称部分也很明显,有时和对称部分相当,甚至超过;但它们在这两个季节的沿经圈分布的位相是相反的。这看来和上述气象要素中反对称部分的产生,以及对称运动维持及其随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
海面温度异常对低纬度Hadley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张光智, 郑庆林
1986, 1(1): 9-16
摘要:
应用北半球多层初始方程谱模式,在非绝热过程下,取不同的海面温度作数值试验,分别积分24—96小时,分析110°E季风通道上的垂直环流变化。结果表明,本模式能够模拟出一次低纬度Hadley环流的转换过程。偏高海温有抑制冷空气南下、维持Hadley反环流的作用;偏低海温有利于冷空气南下,有助于向Hadley正环流的转变。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的统计预报
金一鸣, 蔡金祥, 刘宁生
1986, 1(1): 18-25
摘要:
本文对1982年7—9月中央气象台发布的东亚范围500百帕的48小时预报图进行了误差分析,发现40°N以北的中高纬度预报误差较小,而在35°N以南的较低纬度,尤其是副热带地区,预报误差较大。因此我们对西风带高度场和副热带高度场分别进行了车贝雪夫多项式和自然正交函数展开。分析表明,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车贝雪夫系数去预报同一时刻副热带高压系数(时间系数),从而获得48小时副热带高度场的统计预报方法。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并与B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对照,证明本文的预报方案具有参考和应用价值。
闪电辐射频谱的观测与分析
陈铁汉, 姚克亚, 周秀骥
1986, 1(1): 26-36
摘要:
1984年8月,利用我们研制的闪电数字信号接收设备,在合肥地区进行了观测。并使用微机对信号进行数字滤波、Fourier变换等处理。所接收的信号一类具有明显的回击脉冲,而另一类则无。从前者中挑选出21个典型信号作为个例进行分析,得出了这类信号及其振幅频谱的主要特点,并与理论结果和其他的模拟观测结果作了比较。
层状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一)——微物理模式
胡志晋, 严采蘩
1986, 1(1): 37-52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层状云参数化微物理方程组。根据理论和实验结果推导了18种层状云中常见的微物理过程中云滴、雨滴、冰晶、雪团和霰的群体比水量和比浓度的转化率,它们包括凝结(蒸发)、凝华、碰并、聚合、凇附、冰晶的核化、繁生以及冰—霰、雪—霰、云—雨的自动转化率等。
四川春季一次层状云宏微观特征和降水机制
陈万奎, 马培民
1986, 1(1): 53-58
摘要:
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FSSP-100、2D-C、2D-P)和其他云物理测量仪器,对四川春季一次冷锋前层状云降水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是:春季层状云降雨并不都是由高层卷云、高积云自然引晶激发而成的,它可以是由层状云(As op),特别是层状云中对流云群产生的针状、鞘状、棱柱状冰雪晶的聚并体和凇附形成的霰粒自身激发降水的。这些降水胚元长大成雨滴,其质量增长主要在负温层;初始直径D0=600微米的霰粒胚元,在负温层中增长的质量占总的增长质量的70%以上。
超长波的多年振动
林学椿
1986, 1(1): 59-67
摘要:
我们对1871—1975年冬(1月)和夏(7月)60°N和30°N纬圈的海平面气压距平资料作谐波分析,讨论第1—3波的超长波的多年振动。其主要结果有:1. 超长波的第1波的近百年变化表现为向西的行波型振动。它的超长波槽有3次影响东亚,造成东亚地区降水量的36年左右周期。2. 第2、3波的变化是属于驻波型的振动,这种振动是由两个气候变化阶段来完成的。1921—192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超长波槽的位置偏东;1921—192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超长波槽偏西。超长波的阶段变化导致了大气活动中心的阶段变化,引起相关系数的不稳定。3. 超长波的阶段变化与海温距平的阶段变化有密切关系。超长波槽的变化与海温负距平的变化相适应。
我国气候对北太平洋海温的响应的模拟试验
曹鸿兴
1986, 1(1): 68-74
摘要:
利用联邦德国汉堡大学气象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的气候模拟的结果,就模式中我国气候对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研究我国气候的成因。我国气候对海温的敏感性试验由异常算程和对照算程组成。异常算程是在北太平洋多年平均海温场上迭加一个“东温西凉”型的异常值,而对照算程中则为多年平均海温场。试验结果指出,1月300百帕上青藏高原两侧的南北两支急流大大增强,Hadley环流减弱,500百帕环流和850百帕温度场出现类似冷冬的形势,即经向环流加强,南北温度梯度加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1月气温降低。但湿度场对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响应甚弱,这与通常的看法一致,即冬季我国干旱主要是由于蒙古干冷高压频频入侵造成的。
帕默尔旱度模式的修正
安顺清, 邢久星
1986, 1(1): 75-82
摘要:
本文阐述了帕默尔干旱指标的原理、优点及其计算方法。根据其思路,我们用济南和郑州两站的资料对帕默尔模式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我国的气象旱度模式,并利用此模式计算了我国140个站点(1951年1月~1980年12月)的帕默尔指数值。我们发现计算的帕默尔指数值与一些文献记载的旱情和实际调查的旱情是较一致的。这表明,修正的帕默尔气象旱度模式能够用于我国。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
章基嘉, 朱福康
1986, 1(1): 83-93
摘要: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转换、东亚大气环流的主要活动中心和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作用等的研究进展,从观测事实、理论与模拟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评述。最后对今后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某些建议。
带有周期分量的多元逐步回归
魏凤英, 赵溱, 张先恭
1986, 1(1): 94-101
摘要:
从气候资料中提取隐含周期是时间序列分析的目的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谐波分析、周期图、谱分析和最大熵谱分析。谐波分析和谱分析在处理短序列时,分辨率很低。最大熵谱的优点是分辨率高,它对于揭露气候资料的周期是一个好方法,但很难用于预报。根据方差分析原理有人提出了另一个提取周期的方法。假设气候资料 x(t)是由若干周期函数和一个白噪声迭加而成的序列:
地面信息化资料文件管理检索软件
陈孝源, 莫敏华, 胡厚麟
1986, 1(1): 102-106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微型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利用微机来管理和为用户检索气候资料有了物质基础,这对充分地发掘宝贵的气候资源使其更好地为气象科研和农业生产等服务,为加速我国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将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在引进的 PPP11-23计算机上实现了《地面信息化资料文件管理检索系统》。该系统的完成为大量使用地面气候资料提供了方
京、津、冀中尺度危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试验计划梗概
吴正华, 葛润生, 许焕斌, 陈奕隆
1986, 1(1): 107-110
摘要:
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大尺度探测网的建立和健全,对大尺度天气学的掌握有了长足的进展,使中、短期天气形势预报的准确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对于一些危害性强对流或局地气象过程还了解得不多,其预报也困难重重。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类天气过程常常是由空间尺度较小(十到百公里)、时间生命较短(一到几小时)的所谓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而现有的常规观测网空间格距太大,观测时间的间隔太长,捕捉不住它们,因而对它们的发生
巩县和泰安农田水分试验基地简介
安顺清
1986, 1(1)
摘要:
1983年,我们承担了国家气象局的一项重点科研课题——“了解水分短缺和干旱”。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任务,在河南巩县和山东泰安建立了两个农田水分试验基地。其任务是通过在不同水分处理小区内系统地观测土壤水分、作物和大气,获得有关资料,建立土壤—作物—大气模式,研究作物需水规律,确定作物的干旱指标和适宜的水分指标以及最佳灌溉方案。同时,还拟用以对研究得出的气候干旱指标进行校验,为华北地区的水分资源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