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6年  第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阵风锋的雷达探测和研究
葛润生
1986, 1(2): 113-122
摘要:
本文应用北京地区和美国Oklahoma地区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比较了两类阵风锋。快速运动的阵风锋常与猛烈发展的强风暴相伴随,它的出现,风暴将持续猛烈地发展。运动缓慢近于静止的阵风锋则常出现在风暴的减弱阶段,它的出现加速了风暴的消亡。阵风锋的形成与风暴中的下沉气流有关,两类不同的阵风锋反映了下沉气流与环境的不同作用。文中还对阵风锋形成雷达回波的原因进行了探索,认为阵风锋锋区的湍流对电磁波的散射是形成雷达回波的可能机制。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高塔的探测资料,对阵风锋回波的强度进行了理论估算,估算值与雷达实测值比较一致。
雷电单站定位系统
肖剑鸣, 陶善昌, 姚克亚, 陈铁汉, 周秀骥
1986, 1(2): 123-132
摘要:
本文介绍数字化的VLF雷电单站定位系统,本系统以Wait的波导理论为基础,测量磁—电场的相位差确定测站与源的距离。系统主要由接收机、BC-5波形存贮液器、H-89微型计算机及控制软件包组成。其性能较好:快速(最高记录速度为4兆字节/秒)、灵活(功能可用软件改变)、宽带(100赫兹—200千赫兹)。利用此系统观测到VLF频谱,并作了单站定位的初步尝试。
我国中尺度α对流性云团的分析
江吉喜, 叶惠明
1986, 1(2): 131-141
摘要:
本文通过13个中尺度α类对流性云团的分析,给出其生命史中各阶段的典型云型。发生发展的对流层低层流场模型及成熟时的空间结构。分析表明:暖季在我国高原东部较低纬度地区,存在着与美国中纬度地区相似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它们发生在高空小槽底部,低空偏南风急流左侧和地面冷峰西端的南侧或准静止锋上的暧湿辐合区中。当锋面向东南移动时,低层多方向的辐合进一步加强。云团暴发性发展,在凌晨达到最强,伴随的降水也急剧加强成暴雨或大暴雨;午后云团减弱消失,降水也随之迅速减弱;云团成熟时,椭圆形云团色调白亮、密实,长轴达7个纬距,辐合层可到达300百帕,中心轴线近于垂直且为暖心结构,对200百帕流场有明显的影响。
亚洲南部夏季风区在夏季风暴发前后风场的季节变化特征
黄真, 陶诗言
1986, 1(2): 142-148
摘要:
根据1973—1979年5—8月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网格点资料,分析了亚洲南部在夏季风暴发前后对流层风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在亚洲南部的夏季风系统中有两个子系统,即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各个季风子系统各自有它的成员,这些成员在夏季风暴发前后都经历显著的变化。在东亚季风系统中受中纬度影响比在印度季风系统更强烈,其成员也比印度季风系统复杂。而在季风暴发前后各个成员的变化、印度季风系统比东亚季风系统更显著。
北半球500百帕环极气流的气候振动
张先恭, 魏凤英, 董敏
1986, 1(2): 149-157
摘要:
本文根据北半球500百帕图上552位势什米等高线所包围面积的大小,计算了1951—1980年历年逐月环极气流指数。通过对近30年来环极气流指数的分析,发现环极气流不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还有2—4个月、5年、19—20年的周期性振动。在1951—1980年的30年中,五十年代环极气流收缩,六十年代环极气流扩张,七十年代以来则一直在平均值附近振动。环极气流指数与我国的气温和降水均有密切关系。当环极气流扩张(收缩)时,我国气温偏低(偏高);降水在冬春和初夏季节偏少(偏多),在盛夏和秋季偏多(偏少)。这些结果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过去30年气候形成的原因。
TUTT对台风形成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李崇银
1986, 1(2): 158-164
摘要:
基于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本文对热带对流层上部槽(TUTT)在台风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TUTT对台风生成有一些促进作用,但相对于边界层的Ekman抽吸以及积云动量输送作用却是很弱小的。因此,对于台风的发生发展,还是应该更多着眼于热带对流层中低层的情况。
行星边界层变形场与大暴雨落区
邓秋华
1986, 1(2): 165-174
摘要:
本文通过对1979—1981年梅雨期行星边界层变形场的分析,说明行星边界层上部变形场与大暴雨密切相关。利用它可以判断低气压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对未来12—24小时大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厄尼诺现象与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
毕慕莹
1986, 1(2): 175-184
摘要:
本文计算了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与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发现它们之间的遥相关现象是十分显著的。从相关场的空间分布看,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与热带低纬度地区500百帕高度全年为较强的正相关,而与中高纬度地区500百帕高度有较强的负相关。相关最好的地区,低纬度主要在太平洋西部,向西至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其次在大西洋上。中高纬度的太平洋中部和北部,以及北美中部至大西洋上为较强的负相关。在欧亚大陆西部,通过北极区至北美大陆西北部则有稍弱的正相关。通过这一正相关区中心,似乎存在着一个对称轴,使得太平洋及欧亚地区的相关场与北美和大西洋地区的相关场呈轴对称,此对称轴随季节的差异在极地附近有东西半球之间的摆动。同时发现,从热带太平洋—欧亚大陆东部,北太平洋中部和北部—北极—北美大陆东部,北大西洋北部—热带大西洋西部,存在着一种相关区正、负间隔的“大圆环路”。从时间上看,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变化对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的影响是持续的,一般海温超前的影响很明显,往往超前达一年之久,较强的影响超前约5、6个月左右。海温滞后的相关与超前的相关符号相反。厄尼诺现象对北半球冬季极涡、西风带槽脊、副热带急流以及副热带高压都有影响,尤其是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我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影响更为明显。
我国风力机潜力的估计
朱瑞兆
1986, 1(2): 185-195
摘要:
本文给出一个计算风能的方法,并计算了全国各地风能密度和利用小时数分析了气候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又利用Justus给出的风力机输出潜力的方法,计算了全国三种不同类型风力机的容量系数并绘制成图。
论四川盆地东南部水稻立体气候生态适应性
冯达权, 彭国照, 徐崇浩
1986, 1(2): 196-203
摘要:
本文根据1982—1983年四川盆地东南部7个水稻立体气候生态的分期播种试验的资料和三十多个县的水稻气候考察资料,根据农业气候学和水稻生态学原理,进行了区域总体性和综合性分析。在此工作中,着重揭示了盆地东南部立体气候生态特点,探讨了水稻低产的气象原因,提出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改变水稻低产面貌的途经。
海南岛橡胶人工生态群落的辐射特征
高素华, 庄立伟
1986, 1(2): 204-211
摘要:
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类型胶园人工生态群落的辐射特征,并对胶林、热带次生杂木林、热带矮草草地及裸露地的辐射状况进行了对比,同时给出了利用太阳总辐射资料推算净辐射的方程式。
逐步综合决策的天气预报模式
章文茜, 陈明萱
1986, 1(2): 212-218
摘要:
自1980年以来,各种模糊综合决策数学模型相继提出,并在环境保护、地震、农业气候、天气预报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模糊综合决策的数学模型在天气预报方面应用也较广,它不仅适用于多因子的综合天气预报,而且也适用于不同时段的逐步订正预报,以及各种预报方法的综合决策。
评《中期天气预报》
仇永炎等著
1986, 1(2): 219-220
摘要:
中期天气预报是指5—10天左右的预报。近五十年来,各国对中期预报非常重视。早在本世纪的三十、四十年代,苏联有自然周期的中期预报方法,德国有大天气型、美国有天气型的中期预报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是以高空天气图上环流形势的分型为基础的。在四十年代,美国曾采用环流指数和环流指数循环的中期预报方法。这些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预报未来5
中型云室技术特点概要
张纪淮
1986, 1(2): 221-224
摘要:
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型云室已于1985年12月20日通过鉴定,它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云室,以研究云雾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主要任务。它可着眼于研究人工降水质点(包括冰雹和雨滴)增长过程和冷、暖云催化剂,也能研究不同催化方法和扰动对云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