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非线性平衡方程初值化方法及其在中期数值天气预报试验中的应用
郑庆林
1987, 2(2): 113-122
摘要:
本文给出了一种求解非线性平衡方程的新的有效的方法及有关的数值试验结果。和以往的求解方法相比,本方法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不需要冗长的迭代计算,也不需要对初始高度场的某些记录作修改,并能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文中利用北半球七层原始方程谱模式,使用了1982年的客观分析资料,进行中期数值天气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非线性平衡方程初值化方法制作中期数值预报比其他的如线性平衡方程初值化方程的更佳。后者因去掉了非线性项的作用,天气系统的强度预报结果偏弱且偏平滑。
考虑大尺度凝结加热的数值模拟试验
张杰英, 杨梅玉, 姜达雍
1987, 2(2): 123-132
摘要:
本文在五层原始方程模式[1]绝热方案的基础上,加入了大尺度凝结加热率,并以一次黄河气旋天气过程为例,进行了48小时预报。将绝热方案的预报结果与考虑大尺度凝结加热的预报结果作了对比,表明: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气旋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它使预报更接近实况。本文在加热项的处理上,吸取了天气工作者的经验,将计算凝结项的条件作了修正,进行了一些尝试,最后取得了较为合理的结果。
层状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二)—中纬度气旋云系的微物理过程
胡志晋, 严采蘩
1987, 2(2): 133-142
摘要:
本文用我们的微物理模式根据P.V.Hobbs在美国获得的中纬度气旋云系和降水的中尺度和微尺度结构的探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在计算的六个例子中,微物理垂直剖面同实测结果在很多方面是相符的。模拟得出了同实测比较一致的层状云“播种-供应”机制,高空发生胞的“播种”作用和暖层云中的降雨过程等。分析表明,模式所用的双参数方案、冰晶核化、云雨自动转化、冰晶繁生等方程能较好地反映云中微物理过程,但是冰晶聚合过程的模拟(主要是碰并系数Eii的表达式)需要改进。
融化层附近降水粒子微物理特征的个例分析
陈万奎, 游来光
1987, 2(2): 143-150
摘要:
本文给出了融化层中雪花融化过程特征和融化层附近降水粒子尺度谱分布函数;雪花、融雪、雨滴尺度谱分布均可用指数函数N=N0exp(-λD)来拟合。在融化层附近,谱参数N0、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正相关关系。谱参数N0、λ之间有幂指数关系N0=σλβ,降水水粒子相态不同,σ值差异明显。
台风同心双环云墙的演变
陈善敏
1987, 2(2): 151-157
摘要:
本文利用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台风同心双环云墙演变的特征。在1949—1985年的83个同心双眼台风中,双环云墙的演变可分为以下三类。1.随着台风的加强,包围眼的云墙直径逐渐缩小,而外围又会涌入一圈环状闭合云墙,外云墙也逐渐缩小,内云墙很快消失。在这类台风变化过程中,会有几次外围涌入环状云墙的情况;与此相对应,台风强度变化有一振荡。2.另一类台风在变化过程中,外围涌入环状云墙只有一次。外云墙发展变化较复杂:有的台风外云墙会渐渐缩小;有的外云墙会渐渐扩展;有的双环云墙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有的外云墙出现后很快消失。3.还有一类双环云墙的形成是由台风眼内积云对流发展而演变为环状闭合内云墙的,这类台风的内云墙维持一段时间后即消散。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加热场特征
李维亮
1987, 2(2): 158-165
摘要:
本文用1979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地区17个站资料(包括青藏高原科学实验资料),通过直接法求得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凝结潜热和感热输送等四项加热分量,在此基础上求出高原地区的平均大气热量输送,并和国内外其它作者所估计的高原大气热源情况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对高原大气热源的主要贡献是长波辐射,文中还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加热场与高原季风爆发前后以及高原季风活跃和中断时期环流的关系。
欧亚地区500百帕上纬向风特征及其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董敏, 朱文妹, 魏凤英
1987, 2(2): 166-173
摘要:
本文定义了两个指数:一个是西风极区带面积指数,另一个是西风带强度指数。发现北半球纬向环流有几个周期振荡,中国的天气与北半球西风带强度及其南北迁移有密切关系。
回归预报方程优良性的判断
杨洪昌, 杨喜寿, 徐淑云
1987, 2(2): 174-181
摘要:
本文列举了基于回归剩余平方和Q的几个自变量选择准则,重点讨论了一种着重预报精度的变量选择准测,并从预报角度对其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麦田耗水与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
吴乃元, 张廷珠
1987, 2(2): 182-188
摘要:
本文根据1983—1984年和1984—1985年两年人工控制水份条件下的冬小麦农田水分试验资料,分析了农田耗水量与小麦生长特性、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关系,得出了冬小麦拔节到成熟期的最佳水份指标和最佳产量。另外,讨论了水分利用效益问题。
几种站网蒸发器的比较试验研究
裴步祥, 邹耀芳, 高淑东
1987, 2(2): 189-196
摘要:
利用1981—1985年在广州、营盘蒸发实验站和北京市气象局观象台进行的几种站网蒸发器与标准蒸发器的比较试验资料,研究和分析了几种蒸发器的性能,得出了有意义的结果。
北美和东亚背风气旋的统计分析
盛华, 陶诗言
1987, 2(2): 215-219
摘要:
本文利用十年(1964—1973)的天气图资料,分析了东亚气旋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并与北美气旋分布进行对比分析。
雪晶尺度与质量的相关
游来光, 陈跃, 王涛
1987, 2(2): 197-201
摘要:
由于雪晶形态各异,冰在其所占空间中的充填程度有很大差别;因此,雪晶最大轴径与其质量的相关十分复杂。早在30年代已对此有过较系统的研究,经几十年来的不断补充,目前已对不同形态的雪晶,及其凇附程度得出一系列关系式。但由于雪晶
东北夏季温度气候振动及其环流特征
林学椿, , 张先恭
1987, 2(2): 202-208
摘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1910—1980年东北夏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环流条件,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夏季气温变化可以分为五个冷暖时期,冷期和暖期的环流特点有很大差别;(2)东北夏季气温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长期变化有很好的反相关。
长江中下游持续性多雨与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陈明萱
1987, 2(2): 209-214
摘要:
根据10年实测风资料,在分析南、北半球纬向风场和经向风场演变的基础上,发现长江中下游6—7月持续性多雨年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上有异常现象;即在南半球比常年提前1—2个月结束夏季,在北半球比常年推迟1—2个月进入盛夏。这种异常现象表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多雨是全球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反映,为持续性多雨的长期预报提供了新的依据。
多层递阶方法及其与谐谱分析结合作梅雨期大-暴雨中期预报试验
席林华
1987, 2(2): 220-224
摘要:
多层递阶方法是运用现代控制论中系统辨识观点提出的一种新的数值预报方法;谐谱分析便于揭示不同纬圈上不同尺度的波动特征。本文应用其结合方案对梅雨期大-暴雨中期过程进行试验。比较分析表明,以增长记忆的多层递阶预报模型效果最佳。经试报及业务使用该方案效果较好。
气象科学研究院举办现代气候学讲座
李维亮
1987, 2(2)
摘要(2626) PDF 40KB(1162)
摘要:
国家气候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我国气候事业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适应国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