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北半球七层原始方程谱模式(三)及其五天中期数值预报试验
郑庆林
1989, 4(1): 1-12
摘要:
北半球七层原始方程谱模式ff考虑了较完整的物理过程:(1)地形作用(采用了σ坐标系)和地面摩擦;(2)动量、热量,水汽的水平扩散过程和垂直扩散过程(其中包括了下垫面感热和水汽作用);(3)水汽凝结潜热作用;(4)云和辐射作用;(5)积云对流过程等。上述模式采用了非线性平衡方程初值化方法。并利用逐日客观分析资料,制作5天中期数值预报试验。本文给出了1982年冬季和夏季的20个例子的五天数值预报验证结果和一个例子的中期数值预报图和对应的实况图。预报效果比较好。在数值预报试验中,虽然纬向波数只取15个波,但所取得的短期、中期的预报效果能和一些较高分辨率模式的预报效果相比较。
双涡藤原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玉清, 朱永禔
1989, 4(1): 13-20
摘要:
本文利用正压无辐散模式在无环境基本气流的情况下对双涡的藤原效应及其“合并”后涡旋移动路径的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双涡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临界距离时才会出现藤原效应,这一临界距离决定于涡旋的结构及双涡的相对强度;双涡的“合并”过程实际上是其中一个涡旋减弱消失而另一涡旋维持的过程;在考虑β效应的情形下,两个同等强度的涡旋“合并”后表现为较平直的向西北的β飘移,而两个不同强度的涡旋“合并”后表现为陀螺运动和β飘移的叠加。这些结果与实际大气中双台风相互作用的许多现象极为相似。
引进非常规观测资料的客观分析试验研究
李骥, 任华, 张若军
1989, 4(1): 21-28
摘要:
在原“北半球经纬度格点客观分析方法”工作的基础上,引进了卫星测风,飞机观测,浮标站观测,船舶地面观测等非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试验。并增加了1000 hPa高度场和温度场的分析及四层湿度场的分析。并且对非常规观测资料在分析质量中的作用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上述几种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客观分析要素场的质量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规观测资料稀少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客观分析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一种带通滤波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党人庆, 万志强
1989, 4(1): 29-34
摘要:
本文将Barnes-Shapiro类的低通滤波方法作了改进,成为带通滤波分析方法,它具有较好的中尺度带通响应。用此方法对1980年5月和6月我国的9个中尺度云团个例作了地面要素场分析。结果表明,带通滤波后的场具有较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其中有一些场的配置与6小时后的云团位置及强度有较好的关系。
厄尼诺现象对热带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
董敏, 杨崧
1989, 4(1): 35-42
摘要:
应用NMC 17年热带格点风及OLR资料,对比分析了厄尼诺年与反厄尼诺年热带环流的差异,发现厄尼诺现象使多年平均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最强盛的对流加热区东移到中太平洋,太平洋热带地区东西向对流加热梯度减弱,造成中东太平洋上的Walker环流及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反Walker环流场比常年减弱;同时,厄尼诺现象也使中东太平洋地区经向反Hadley环流及美洲大陆上空的Hadley环流减弱。
“三维气候模拟引论”介绍
赵宗慈
1989, 4(1)
摘要(3481) PDF 53KB(1551)
摘要:
多年从事气候模式研究工作的美国 W.M.Washington和C.L.Parkinson联合编著了新书“三维气候模拟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Three—Dimensional Climate Modeling)。该书第一次较全面、完整、系统地给出当今在世界上应用的三维全球气候模式的基本理论,包括三维气候模式应用的基本方程组。详细叙述大气、海洋、陆地、海冰模拟的全部模式设计
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振荡特征
陆龙骅
1989, 4(1): 43-51
摘要:
本文用多维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中短期和超短期振荡特征。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等参数存在着3—5天的中短期振荡及30分钟、50分钟和80分钟的超短期振荡。准3天振荡主要存在于热力边界层,振荡是由西向东传播的,影响高度大致为400 hPa。超短期振荡强度有着明显的日际变化,其变化周期也大致为3—5天。在大气中各种时间尺度的振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准3天振荡可能是青藏高原地面热力扰动影响的一种反映;准30分钟的超短期振荡强度与天气系统的关系不明显,而与热力状况及主要云状却有一定的关系。
平流层火山灰气溶胶层对全球温度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贾朋群
1989, 4(1): 52-59
摘要:
本文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火山喷发主要造成全球性降温,火山所在的纬度和喷发的季节都可以对喷发后全球温度变化的形式产生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火山喷发,尤其是北半球高纬春夏季节的喷发,能产生很强的冷夏作用,可能会对全球天气、气候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利用常规天气雷达探测风暴内部运动
宋玉东
1989, 4(1): 60-68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一种推断风暴内部运动的方法。该方法应用常规天气雷达探测得到的风暴反射率资料,根据风暴反射率模块在两次扫描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并运用相关模式识别技术来判断模块的位移,从而获得风暴回波的二维运动场,并由此推断风暴内气流的结构。使用该方法进行模拟试验并对1986年8月8日的风暴实例进行了计算。
西太平洋夏季副高积分多层递阶长期预报模型
张恩恕, 汤兵勇, 韩志刚
1989, 4(1): 69-74
摘要:
本文综合了积分回归分析和多层递阶预报方法的优点,构造了一个副高特征量积分多层递阶长期预报模型,试报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天山中部昌吉地区树木年轮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徐瑞珍
1989, 4(1): 75-81
摘要:
本文计算和分析了天山中部昌吉地区6个云杉年表和该地区5个站生长季(5—9月)温度、降水的简单相关和多元相关。介绍了分析两组变量之间关系的典型相关方法、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及其检验。指出干旱、半干旱的昌吉地区,树木轮宽指数(地点平均年表)与生长季温度为负相关,与降水正相关,而且该指数与降水的关系比与温度的关系更显著。后延一年的年轮指数与温度、降水的关系比年轮指数与温度、降水的同时相关显著得多。这为由树木年轮重建气候提供了依据。
降水酸度与降水物理量关系的分析
陈德林, 谷淑芳, 李洪珍
1989, 4(1): 82-87
摘要:
本文利用1983—1985年长春等地的酸雨监测资料,分析了降水酸度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类型、降水的季节变化以及雨滴大小分布之间的关系,还初步分析了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冲洗作用。
南极大气科学若干问题的研究评述
陈善敏
1989, 4(1): 88-95
摘要:
极地气象是全球大气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极地区作为大气的两大冷源,对全球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极地的大气环流对中低纬度地区的天气气候有很大影响,甚至可影响到南北半球大气的热量、动量、水汽和质量交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愈来愈受
一次阵风锋过程的边界层下部风场变化分析
王树芬
1989, 4(1): 96-97
摘要:
本文根据天津市250米气象铁塔探测资料,分析了1986年8月2日阵风锋过境前后,边界层下部气流的变化。 1986年8月2日13—15时,有两条阵风锋移过天津。第一条在13时45分经过天
瞬时光气候值的计算
吴其劻
1989, 4(1): 98-102
摘要:
光照如同温度和降水一样,对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然而,由于没有常规天然光照观测,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缺乏光照气候资料,无法满足各有关部门的需要。 太阳辐射与光照有密切关系。通常把光照与太阳辐射值之比称为辐射光当量。在国外,苏联和美国是根据一些测点进行光照与辐射平衡观测的资料,在获得辐射光当量的
农作物产量预报的马尔柯夫链方法
赵四强
1989, 4(1): 103-107
摘要:
马尔柯夫过程是统计数学中一类重要的随机过程,时间离散、状态离散的马尔柯夫过程称为马尔柯夫链,它被广泛应用于晴雨、干旱等灾害天气的出现和持续以及天气形势转变的预报。 众所周知,在农作物产量中隐含着由于天气气候的随机变化而产生的产量波动,我们
灰色归类在海南岛橡胶寒害区划中的应用
高素华
1989, 4(1): 108-112
摘要:
本文采用灰色归类的方法,对海南岛橡胶寒害进行了区划。共分为5个区。即:1*为无寒害区;1*—2*为轻寒害区;2*为中寒害区;2*—3*为较重寒害区;3*为重寒害区。1*—2*、2*—3*区为过渡区,这一结果与实际是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