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基本气流对热带波动传播影响的数值试验
董敏, P.J.Webster
1989, 4(2): 113-123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各种定常基本状态下大气对位于热带及中纬度地区的定常强迫源的响应。进一步证实了东风基本气流将限制热带扰动向中高纬度的传播,从而也抑制了两半球的相互作用;西风基本气流则有利于热带波动向中纬度传播,有利于中纬度扰动通过热带向另一半球传播。赤道地区基本气流随经度的变化对罗斯贝波的传播也有重大影响,波动能量将在基本气流辐合的地区累积并向中纬度发射。因此赤道西风辐合最大的地区就是热带与中纬度相互作用以及两半球相互作用最明显的地区。应用实测风场作基本气流所进行的实验表明,冬季与夏季热带波动的传播特征,两半球相互作用的状况均有明显差异。
非均匀大气层结下斜压大气长波的线性及非线性增长
赵平
1989, 4(2): 124-132
摘要:
本文应用多重尺度方法研究了球面斜压大气中非均匀大气层结下长波的线性及非线性振幅及能量方程。结果表明大气中被激发出的长波扰动最初主要是从基本状态的层结不均匀性中得到能量,然后可从波的相互作用中获取能量。
CAMS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能力的估算
葛润生, 刘恩清
1989, 4(2): 133-140
摘要:
本文根据CAMS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测参数对雷达的探测能力进行了估算。CAMS 多普勒天气雷达对降水强度的探测能力将比国内目前应用的713、714天气雷达更强,在200公里处能探测到的最小降水强度为0.08毫米/小时。它还具有较强的晴空探测能力,在低仰角探测时,有可能探测到50公里范围内的晴空回波,从而进行风暴前的流场研究。采用 VAD 方式可获取3公里以下晴空大气的风剖面廓线,与美国强风暴实验室(NSSL)的 NRO 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晴空探测能力相近。由系统的相位噪声估算出测速精度为0.1米/秒左右。潜在的地物对消能力达—41db。
初夏我国华北地面感热输送及其对梅雨结构的影响
张立, 乔全明, 易兵, 徐忠, 彭瑞崇
1989, 4(2): 141-149
摘要:
本文用拟合方法研究了1979—1983年我国东部三个地区初夏感热输送的旬平均变化,发现从华北到华中地区存在较大的感热通量梯度,它破坏了由北方南下冷锋的低层锋区结构。也是使梅雨系统具有半温带半热带混合性质的根本原因。
西南极地区极地气旋路径的统计分析
陈善敏, 张遴煜, 逯昌贵
1989, 4(2): 150-155
摘要:
本文对影响西南极地区·的极地气旋移动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按气旋移动和影响天气的特点将极地气旋的路径分为正面影响南极半岛北端、偏南路径和偏北路径三类,统计了气旋移动路径频数分布和高频数气旋移动的主路径以及极地气旋的源地。分析了极地气旋路径的季节特征,夏季极地气旋活跃,气旋数偏多,冬季气旋数较少,而过渡季节接近平均数。气旋移动平均速度为每天14.4经度(29.9km/h)。冬夏差别不大,过渡季节平均移速明显加快。还注意到许多极地气旋移至南极半岛两侧的别林斯高晋海和威德尔海域时,移速有所减慢,常出现回旋或停滞。气旋穿过南极半岛地区时,移速加快,常出现“跳跃”现象,而在气旋穿过德雷克海峡时,移动速度更快。
地面温度影响对流发展强度的数值试验
钱维宏, 沈树勤
1989, 4(2): 156-162
摘要:
个例分析指出降雹位置通常发生在地面温度梯度较大的冷的一侧。本文应用一个二维动力学模式对地面温差引起的对流进行模拟的结果,归纳出了一个(?)线剖面内气流,降雹位置以及地面温度分布的关系模型。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型及环流特征
于淑秋, 林学椿
1989, 4(2): 163-170
摘要:
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对中国100个站近510年旱涝资料进行分解。取分解出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将中国旱涝资料划分为6种炎型。从而得出近510年旱涝型序列,并对其环流特征进行讨论。
不同流型雹云中大雹增长运行轨迹的数值模拟
王思微, 许焕斌
1989, 4(2): 171-177
摘要:
本文利用二维冰雹云模式,给出了相应的流场,设计了一个二维冰雹增长运行模式,分别对三种流型的冰雹增长运行轨迹作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大雹的增长运行总是沿着相对水平风速零线旋转进入主上升气流区;轨迹距零线越近,冰雹长得越大;一旦远离零线,不是吹出云外,就是向下降落。2.冰雹的增长运行轨迹沿零线的上下旋转是形成冰雹多层结构的主要原因。3.形成大雹的雹胚起始出发点是位于主上升气流区外沿水平相对风速为零的区域内。
指数平滑法在产量趋势预报中应用的探讨
王石立, 王馥棠
1989, 4(2): 178-185
摘要:
时间趋势产量预报是作物产量气象预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采用一种递推型模型——指数平滑法进行时间趋势产量的预报。它对近期样本给予较大权重,从而可以较好地拟合产量序列的历史演变,并具有一定的外推功能。大量产量资料的应用试验表明,我国多数地区使用该方法时可将初始时刻的产量实测值取为初始平滑值;若产量序列变化较平稳,则加权系数取值较小,样本可直接进行指数平滑,反之,加权系数变大,样本亦需进行适当的预处理。通过与其它常用方法的比较,认为该方法可作为一种作物趋势产量模拟及短期预测的方法加以应用。
探空资料在微波辐射计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陈宏尧
1989, 4(2): 186-1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微波辐射计资料处理中探空资料的选取及处理方法,水汽和云水含量的计算,判云标准的建立和理论亮温的计算。交叉反演系数选择的反演方法大大提高了反演精度和资料处理的全天候能力。
夏季鄂海高压的长期预报研究
任广成
1989, 4(2): 193-198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1951—1986年夏季鄂海高压的自身演变,揭示出鄂海高压的18年和3年左右的主要变化周期。文中还分析了鄂海高压与北半球500百帕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关系。指出了前期10月鄂海附近地区上空500百帕高度及前期11月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温与夏季鄂海高压的密切关系。此外,对鄂海高压与厄尼诺现象的联系问题以及对东亚地区天气的影响在此也作了讨论。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制做夏季季风模拟
赵宗慈
1989, 4(2): 199-206
摘要:
本文评述近十余年国外利用全球三维大气环流模式制做夏季季风区域的模拟与敏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场与观测场表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有较强的能力来模拟季风区域的各种主要特征。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敏感试验研究了季风形成的物理机制。本文对几个可能的物理因子如土壤湿度、地面反照率、海面温度、雪盖、海冰以及山地作用等的敏感试验给予专门评述,并给出不同海温状况下季风区降水特点。最后讨论与展望了有关季风的可预报性问题。
凝结(华)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王谦, 胡志晋
1989, 4(2): 207-213
摘要:
在中小尺度数值模拟研究中,经常需要较精确地计算水的凝结和冰的凝华过程。由于从单滴扩散增长理论所推出的方程要求时间步长取得很短(通常小于1秒),因此,除较细致的云微物理模拟外,它很少被直接采用。一般使用“暖云假设”,即假设云内过饱和度在凝结后为零,然后直接计算或采用迭代法处理。但当模式中考虑冰相时,云中过饱和度的绝对值较大,这种方法便不宜使用。本文从云滴扩散增长的参数化处理方法出发,提出了一种既不需要迭代,同时也允许使用较长的时间步长的计算方法。本文还将该种方法与其它通用方法作了比较。
厄尼诺与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关系的研究
赵圣菊, 姚彩文
1989, 4(2): 214-218
摘要:
本文分析了厄尼诺——副热带高压——“凉夏”、“烂冬”、“暖湿条件”——小麦赤霉病大流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均存在较好的关系。所以认为厄尼诺现象的出现可作为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前兆性指标。
季风分布及区划问题的初探
杨红梅, 张家诚
1989, 4(2): 219-223
摘要: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梯度风原理和大气热力学原理,采用了不同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对原划分的季风区域作了科学的合理的修正。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季风的成因、季风天气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且对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性质差异也更清楚了。
评《太阳辐射能的测量与标准》
张家诚
1989, 4(2): 224-224
摘要(3556) PDF 70KB(1363)
摘要:
太阳辐射是科技界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这是由于它是地球表层一切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最主要的能源。而这些过程不但给人类制造了生存环境,而且提供了粮食、水资源和人类所需的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为了得到发展必须(?)认识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因而也不能不对辐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