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高层冷涡对台风路径影响的数值模拟和动力分析
费亮, 李小凡
1992, 3(4): 385-393
摘要:
通过六层斜压干模式模拟了高层冷涡对台风运动的影响,并用涡度方程各动力项的诊断分析,证实了高层冷涡对台风运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台风中心周围的环流结构而达到的。分析还指出了总涡度倾向和台风运动的直接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持续稳定性。同时也发现总涡度倾向主要来自于涡度水平平流和散度场的贡献。说明台风运动主要由正压性动力因子控制。
中尺度非均—边界层气候的数值研究——(Ⅰ)敏感性试验
陈江, 陈万隆, 陈宇能, 季国良
1992, 3(4): 394-401
摘要:
模式是以 Nickerson 等(1986)的静力大气模式与 McCumer 等(1981)的土壤模式相耦合为基础,而且仅考虑平坦地形和无天气系统扰动的晴朗天气条件作敏感性试验,以便研究非均一下垫面状况对行星边界层气候的影响。试验表明,模式计算结果对植被覆盖因子和背景水平风速十分敏感,然而对植被粗糙度则不大敏感。
气象卫星台风云图的自动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李俊, 周凤仙
1992, 3(4): 402-409
摘要:
利用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静止气象卫星的VISSR台风图像作定量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方法对台风云图进行分析后,台风的范围、形状、结构、强度等均能得到清晰地识别和度量。
爆炸对云滴碰并增长的实验研究
陈汝珍, 酆大雄, 蒋耿旺, 赵京华
1992, 3(4): 410-417
摘要:
在2m3云室中进行了一组研究爆炸对云滴碰并增长影响的试验。用一个模拟爆炸源产生冲击波,通过沉降取样和FSSP观测爆炸前后的滴谱变化。沉降取样结果表明,在爆炸声压级130 dB作用后的2分钟内,滴谱变宽,较大云滴浓度增加。从室内试验看,爆炸冲击波似乎能促进云滴的碰并过程。本文结果为爆炸对暖云影响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吉林省1980—1987年播云降雨的效果检验及其判据
汪学林, 刘健
1992, 3(4): 418-423
摘要:
1980—1987年春季到初夏,在外场使用干冰进行了62次播云试验。用事后区域回归窜渡方法检验增雨效果,平均增雨效果为40%,其中积状云催化效果为51%,层状云为31%。根据统计-物理学分析,播云增雨效果与云顶温度,中云云厚密切相关。按照作业判断指标,一般在作业下风方35—60km 处出现最大增雨效果区。另外,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法得到了两个估算和判别催化效果的方程。
植物群体结构与太阳辐射的垂直分布及其变化
王信理, 李相玺
1992, 3(4): 424-430
摘要:
茶树、小麦和樟树群体叶面积垂直分布的差异显著,但在一定精度内,它们可用相同的函数形式描述,具有理论意义。茶树叶倾角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方差较大。不同的植物群体中,太阳辐射的垂直分布有别,与群体叶面积垂直分布密切相关。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消光系数大于总辐射(TSR)的消光系数;一天中,群体下部的光照条件以中午前后为佳,消光系数(k)最小;k值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反比。考虑到k值的日变化,指数衰减律仍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数学模型。
不稳定层结下的热岛环流
李国平, 刘凯文
1992, 3(4): 431-436
摘要:
采用对数压力坐标系的大气热力、动力方程组,分析了由于城市的加热和摩擦作用,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情况下的热岛环流,给出了表征热岛基本特征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温度场的空间结构,从理论上证实了热岛环流在不稳定城市边界层中存在的可能性,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 垂直运动在市区是上升运动,在郊区是下沉运动,在低层z=150m处有一闭合中心;(2) 流场在市区上空呈一层波动,波谷在上风区,波峰在下风区,波长为城市半宽的4倍;(3) 地面的高温区出现在城市的下风区,且无逆温层出现。
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气候特征
齐桂英
1992, 3(4): 444-450
摘要:
利用1968—1987年海平面天气图,通过统计分析概括出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一些天气气候特征,包括气旋发生的频率,气旋的强度,气旋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旋生成和消散位置的地理分布,强气旋的时空分布,气旋大风的强度和出现方位等。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稳定性研究
李栋梁, 彭素琴
1992, 3(4): 451-458
摘要:
选用中国西部(110°E以西)132个测站、1958—1989年历年各月总降水量资料,通过有关统计量的计算,分析了月总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稳定性特征。分析表明,月降水量在东南多、西北少(新疆北多南少),降水量多的地区和季节,降水稳定,干旱区及干季降水少而不稳。
国家气象中心准业务有限区客观分析方案
朱宗申, 汪厚君, 张跃堂
1992, 3(4): 459-467
摘要:
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准业务有限区客观分析、预报系统的分析方案。采用三维最优插值方法,水平方向是1.875°×1.875°经纬度网格,在1000 hPa至50 hPa 12层标准等压面进行高度和风分量的多变量分析,在最低6层标准等压面进行相对湿度的单变量分析。检验表明,该方案为有限区预报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初值分析场。
大同市空气污染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胡慧敏, 郭宏泰
1992, 3(4): 468-472
摘要:
根据大同市辐射、日照条件变差、烟幕日数增多等事实,利用大同市1963—1987年地面实测的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大同空气污染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及其长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减弱与空气中混合污染物的影响有较密切的关系;空气污染对太阳辐射量减弱的逐年变化情况,与混浊度因子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ENSO事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刘永强, 丁一汇
1992, 3(4): 473-481
摘要:
从东亚环流、旱涝、台风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等方面总结了ENSO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的观测结果和可能的物理机制,并讨论了与之有关的问题。通过总结和讨论期望对ENSO的影响及预报价值有一个总的评估。
冬季极涡的长期预报
任广成
1992, 3(4): 482-486
摘要:
利用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及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重点讨论了对我国气温影响颇为显著的冬季Ⅰ区极涡面积指数的预报问题。结果表明:前期3月北大西洋西风环流及5月北美大槽强度对冬季Ⅰ区极涡强弱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性。Ⅰ区极涡异常强弱年份,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类型。北太平洋中南部地区海温经向差及北太平洋中西部地区海温纬向差对Ⅰ区极涡面积具有显著影响。
次级环流在强对流天气产生和演变中的作用
杨越奎, 张铭
1992, 3(4): 487-491
摘要:
利用1983年4月28日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尺度资料,从与该过程相伴随的冷锋和干锋入手,对背景场强迫出的次级环流进行了细致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位势不稳定能量集中的区域,背景场可以触发强对流。
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成立
1992, 3(4)
摘要(3061) PDF 37KB(1013)
摘要:
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是国家气象局创办的高科技产业实体,该公司于1992年7月17日正式成立。中国华云公司面向国内外市场,组织气象部门的技术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各种经营业务,同
测风雷达坐标测定误差与测风误差的关系及其应用
尹愚发
1992, 3(4): 496-500
摘要:
对雷达测风的风向、风速误差传递函数的准确式和近似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近似式的适用范围和修正方法。应用这两个近似式对不同精度雷达进行的计算表明,701雷达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达不到WMO的测定风向、风速精度的要求;若将雷达精度提高到0.12°、20 m,则可基本满足要求;对更高要求的用户,使用0.06°、10m精度的一次雷达是合适的。
饱和水汽压计算公式的分析比较及经验公式的改进
董双林, 崔宏光
1992, 3(4): 501-508
摘要(11843) PDF 304KB(6841)
摘要:
分析比较计算饱和水汽压的Wexler、Goff-Gratch和Magnus等经验公式与实测值的误差。给出拟合Wexler和Goff-Gratch公式计算值的精度较高又便于使用的经验公式。
生态系统熵值计算方法的初步探讨
蓝鸿第, 王清礼, 郭岐峰
1992, 3(4): 509-510
摘要(3456) PDF 85KB(1162)
摘要:
当代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定量、可比、优化。但是由于生态变量(x_i)的度量单位不同,故不可比。如有 A_1,A_2……,A_m 个地区,变量有积温(∑T)、降水量(R)、施肥量(F),最终诸地区的优劣难以确定。蓝鸿第等提出的生态系统熵 如下:
《应用气象学报》第二届编审委员会成立
本刊编辑部
1992, 3(4)
摘要(3395) PDF 51KB(1000)
摘要:
《应用气象学报》自1990年创办以来,已经历了三个春秋。三年来,得到第一届编委会全体委员的极大关怀与帮助,以及国内外读者的热心支持,使《学报》有了较大的进展,受到各界的好评。在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指导下,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经过有关单位的充分协商,产生了第二届编审委员会(委员名单见封二)。全体委员参加了9月18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召开的成立大会。新编委会的委员们对今后三年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认为
江淮地区气候转暖与气候带北移
朱维民, 黄世祥, 范东光
1992, 3(4): 511-512
摘要:
作者研究了江淮地区气候转暖问题。指出本区近百年来气温上升与北半球基本是一致的。气候转暖引起气候带北移,在过去30年中北亚热带北界北移约250km,并由此引起本区茶树、柑桔等种植界限的北移。1.江淮地区气候转暖江淮地区气温序列较短,根据上海与江淮地区代表站气温的相关性(据1953—1980年资料计算,上海与安庆、屯溪、合肥、宿县四站的年平均气温相关系数分别为0.87、O.80、0.79、0.78),本文借用上海资料分析江淮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对比1873—1984年上海年平均气温距平10年滑动平均曲线和 Jone 提供
第11届全国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在承德召开
胡志晋
1992, 3(4)
摘要:
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河北省气象学会和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持组织的第11届全国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于1992年10月24—28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249篇,有150篇在会上报告交流。论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1)云的宏微观特征和降水机制;
应用气象学报第3卷总目录
1992, 3(4)
摘要:
第1期论著 改进初估值温度反演及其结果分析··················一,“··~……’二’二”’‘””“”””’‘.”””“’ 若干声雷达回波图象的分析·························……,’························……潘乃先 低层环境风场对积云模拟的作用 夜间城市大气边界层和气溶胶的相互作用···························……李乐泉周明煌 梅雨锋上暴雨云团活动的个例分析·······························…
南岭准静止锋附近加热场特征及其对锋面维持的作用
何财福, 吴宝俊, 彭治班
1992, 3(4): 437-443
摘要:
利用锋面客观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南岭准静止锋锋面附近加热场的分布特征及非绝热加热锋生(以下简称加热锋生)对锋面维持和锋面移动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凝结加热主要分布在锋区附近,在经向剖面上呈带状分布,并反映锋面结构的中尺度特征。加热的锋生作用不仅对锋面形成和维持是重要的,而且对锋面的移动与准静止也有重要作用。分析还表明,凝结加热的锋生作用不利于南岭静止锋水平稳定层的维持。
三层模式中的对称不稳定
张立凤, 张铭
1992, 3(4): 492-495
摘要:
用三层模式研究了对称不稳定。结果表明,当气层的厚度(扰动的垂直尺度)与扰动的水平尺度达到最佳配合时,有最大的对称不稳定增长率。而Ri数越小,出现最不稳定时所要求的气层厚度与扰动的水平尺度的比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