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大气折射率湍流结构系数C2n的观测试验
张旭, 周秀骥
1994, 5(1): 19-26
摘要:
以美国NOAA波传播实验室估算大气折射率湍流结构系数的模式为基础,经过数值试验和观测对比调试,给出了一个得到我国雷达测值验证的实用的C2n估算模式。
冬季东亚大槽异常与El Nino的关系
杨桂英, 章淹
1994, 5(1): 114-118
摘要:
通过对东亚大槽强度与El Nino事件的统计分析,揭露了在多数El Nino(反El Nino)事件的前期冬季,东亚大槽强度偏弱(偏强)的事实。对10个El Nino事件的合成分析亦表明,El Nino前冬季东亚西太平洋中高纬地区500 hPa为显著的高度正距平。谱分析进一步指出,冬季东亚大槽强度与赤道东太平洋各季SST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振荡,且槽强度的变化超前于SST约4—8个月。
1891—1990年期间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的变化
章基嘉, 高学杰
1994, 5(1): 1-10
摘要:
根据1891–1990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型W、C、E年频数以及全国平均年温、北京和上海的年温的时间序列,计算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值函数、功率谱和凝聚谱,得到了环流和温度的百年长期趋势、周期谱图和它们之间的凝聚关系,并用距平累加曲线法,相邻两阶段的信噪比法,揭示了环流和温度在近百年变化过程中的转折和突变。最后,用Mann-Kendall法对它们作了检验。讨论了环流异常与气候异常的关联性,并给予一定的解释。
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浑浊度系数β值的气候变化特征
姚佩珍, 张强
1994, 5(1): 11-18
摘要:
利用北京1958—1989年共32年逐日晴空直接辐射资料,计算了大气气溶胶浑浊度系数β值,并结合北京市场用煤资料、天气状况资料和火山爆发资料对β值的年变化及多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β值在春季最大,秋末初冬最小;1958—1977年,北京地区β值变化缓慢,维持在0.08—0.12之间,1978年以后,β值有显著增大趋势;一般情况下,非采暖期的β值反而大于采暖期的β值。
甘肃省河西黑河流域沙漠、戈壁地区夏季大气浑浊度与沙尘特性分析
文军
1994, 5(1): 27-33
摘要:
通过对甘肃省河西黑河流域沙漠、戈壁地区1990年夏季?ngstr?n大气浑浊度系数的计算分析,总结出了该种特殊下垫面条件下大气浊度特征。并由大气浑浊度系数及波长指数的变化,定性讨论了这一地区大气中沙尘的消光特性及其生成、消散过程。进一步应用Volz方法和Arao方法粗略地估计了这一地区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沙尘含量。
稻麦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系统
陶炳炎, 张建华, 汪永钦, 汤志成, 吴元中
1994, 5(1): 34-40
摘要:
RWAMDSS具有作物产量预报、作物气候评价、作物生长模拟、作物田间诊断专家系统等功能,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系统。文章详细介绍了它的设计原理、结构及功能特点。
非线性正规模初值化及其对资料同化和预报的影响
沈元芳
1994, 5(1): 41-48
摘要:
文章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中期数值预报谱模式(T42L9)的非线性正规模初值化方案(NNMI)。讨论了该方案对资料同化和预报的影响。试验表明,应用前5个垂直模,经2次迭代能够得到一个对分析资料修正较小的平衡初始场。它成功地消除了预报中虚假的高频重力波振荡,对改进资料同化和模式预报起了重要作用。
东亚寒潮高压的位涡诊断研究
张培忠, 丁一汇, 郭春生, 冯莉萍
1994, 5(1): 49-56
摘要:
用位势涡度方程对1980年1月26—30日东亚寒潮高压的演变做了诊断研究,表明高压中心地区低层是低值位涡区,位涡值随高压增强(减弱)而变小(变大);随着高压的发展加强,位涡最小值由对流层中层降到近地面层,随着高压的减弱,最小值中心又上升;对流层高层的位涡值随着地面高压的增强而加大,反映高空冷槽、地面高压同时在发展。位涡收支方程各项对高压发展、减弱有着不同的作用。作用最大的是地转风水平平流项和地转偏差风的散度项,其次是地转偏差风的平流项和辐射项,扭转项和热成风偏差项均甚小,可忽略不计。
高空急流加速与中低层锋生函数
李振军, 赵思雄
1994, 5(1): 57-61
摘要:
以1983年4月28日影响江淮地区的冷锋天气过程为例,讨论了高空急流加速与锋生函数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了在这次冷锋天气过程的前期,高空急流加速对对流层中层锋生具有重要贡献。而在这次冷锋天气过程的后期,低层锋生可能是由斜压波从基流中获得发展的能量而诱使低层锋生。
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对我国环流和降水的影响
徐国昌, 李珊, 洪波
1994, 5(1): 62-67
摘要:
利用美国NOAA NESDIS提供的1975—1986年青藏高原地区卫星雪盖资料,作出了各月冬季青藏高原雪盖频率图。发现1—3月是高原雪盖面积最大的月份,在此期间高原雪盖面积有明显的持续性,并与欧亚雪盖面积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3月高原雪盖异常与中国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发现高原雪盖异常的后延冷却效应较弱,大约不足一个月;3月高原多雪以后,5月东亚北风加大,南岭以北降水偏少,少雪年则相反。
江淮流域旱涝年份准定常行星波分布与平均纬向风速的差异
孙安健
1994, 5(1): 68-76
摘要:
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1980—1989年6—8月资料,讨论了80年代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年份亚洲地区平均纬向风速和准定常行星波分布的差异。旱年类与涝年类相比,热带东风急流强度偏强,纬度位置偏南;副热带急流强度相近,位置偏北。旱年(涝年)类的夏季准定常行星波的分布反映了菲律宾周围水域上空和青藏高原地面的热源均为偏强(弱)的异常外源强迫的结果。二者的主要差异表明,在中高纬度振幅大值区,旱年类纬度位置较涝年类偏北几个纬度。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年份之间,准定常行星波各纬向波数的振幅距平分布基本上具有完全相反的型式,亚
层次分解并行计算法在TOVS资料中尺度分析中的应用
牟道楠, 王宗皓
1994, 5(1): 77-81
摘要:
应用层次分解法在IBM4381-P03型双CPU计算机上,对NOAA-11极轨气象卫星的垂直探测器(TOVS)反演产品中的15个标准气压层上的高度及温、湿度资料进行并行的中尺度客观分析计算。其结果表明:并行计算比串行计算节省作业的执行时间(Execute Time)45%—62%,节省作业的CPU时间(Central Process Unit)约40%,其加速比为3.28。
声波在湍流大气中的散射衰减
姚展予
1994, 5(1): 82-89
摘要:
文章推导出了改进的大气声散射截面σ(θ)表达式,确定了大气声散射系数αs的解析表达式,并得出改进的大气声折射指数脉动结构系数c2n表达式。实测结果表明,在潮湿大气中,湿度脉动和温湿相关脉动与温度脉动一样是影响声散射衰减的重要因子,而在干燥大气中,湿度脉动的影响可以忽略。
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晓东, 王绍武, 黄建平
1994, 5(1): 90-97
摘要:
文章系统地总结了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近百年至千年的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强火山喷发可造成平流层4℃以上的增温和地表年、月平均温度约0.4℃、1℃的下降。地表温度下降的时空分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特征(包括喷发位置、季节、强度等);海陆分布;火山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及其由直接辐射强迫引起的经向潜热输送的变化等等。同时还回顾了1991年皮纳图博喷发的有关研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工作。
广州地区太阳分光辐射的某些变化特征
熊效振, 王新宇, 王庚辰, 张绍坤, 于汇滨, 刘旭
1994, 5(1): 98-103
摘要:
利用广州地区1985—1990年的太阳分光辐射的连续观测资料(观测角度为23°11′),研究了广州地区紫外辐射、可见光辐射(光合有效辐射)、近红外辐射的某些特征。结果指出,每年7—10月份各分光辐射及总辐射总量较大。月总辐射中可见光辐射占总辐射的百分比年平均为47.3%,相应的紫外辐射和近红外辐射分别占7.1%和45.6%。文中还分析了晴天条件下分光辐射的变化和1990年紫外辐射变化的某些特征,并分析和讨论了分光辐射与云量、日照时间等因子的相关。
阻塞结构对近海台风异常路径影响的数值试验
解以扬, 徐祥德, 李培彦
1994, 5(1): 104-108
摘要:
采用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了近海台风移动路径对环境动力因子的敏感性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台风北侧阻塞高压结构的变化,对近海台风路径异常现象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一次高空槽在青藏高原上诱发切变线的Q矢量分析
郁淑华
1994, 5(1): 109-113
摘要:
通过对1982年6月1—6日一次高空槽在青藏高原上诱发切变线的过程进行了Q矢量分析,发现高原切变线产生、维持在明显的呈东西向的500 hPa Q矢量辐合带内,而且低层500 hPa ▽·Q0。这说明宽广的上升运动的存在和加强,是产生、维持切变线的重要机制。高原切变线的产生、维持还与锋生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近40年我国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宋连春
1994, 5(1): 119-124
摘要:
根据全国336个站逐旬地面气温资料,使用EOF分析、周期图等统计方法,揭示了最近40年我国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和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地区、季节差异。在总趋势升高的基础上,具有前期降温、后期升温,冬季升温、夏季降温等特点。而且在气温变化趋势上存在准周期振荡。
人工增雨有利条件的神经网络识别与估价
蔡煜东, 汪列, 姚林声
1994, 5(1): 125-128
摘要: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的识别,并选取一组标样作为研究对象,预测准确率为100%。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对人工增雨作业天气条件分析、识别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