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的中-β尺度分析
寿绍文, 励申申, 林开平, 李小平
1994, 5(3): 257-265
摘要:
利用稠密的地面气象要素场资料,对1991年7月6日江淮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中-β尺度分析。中-β尺度雨带位置稳定、雨团路径集中以及逆引导气流的传播,是造成降水局地增幅的直接原因。而这些降水量场特征与地面流场和温湿场的中尺度特征有紧密的联系。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位涡分析与冷空气活动
陆尔, 丁一汇, 李月洪
1994, 5(3): 266-274
摘要:
文章用位涡分析讨论1991年5-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及其对暴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以低频振荡(15-20天)的形式南下、侵入江淮流域。南下冷空气在江淮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气流和东南暖气流所切断,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它与两支暖气流相互作用,维持梅雨锋,从而形成持续性暴雨。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中间冷的形式。 
用业务有限区模式预报台风路径的初步试验
朱宗申, 汪厚君, 郑国安, 皇甫雪官, 郭肖容
1994, 5(3): 275-283
摘要: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新的有限区业务分析预报系统(LAFS) ̄[1],根据实例台风资料的一些参数和客观分析场,形成包含理想台风模型的模式初值,并将一个和业务有限区预报模式基本相同的、水平分辨率更高的预报模式和有限区预报模式单向嵌套,进行台风路径预报的初步试验。 
黄河流域旱涝年地面热量收支变化特征
朱超群, 高国栋
1994, 5(3): 284-289
摘要:
根据北京、郑州3年热量平衡观测资料,建立波文(Bowen)比计算模式。并用此模式及辐射计算式等估计黄河流域8年5-8月地面月辐射收支、蒸发耗热、湍流热交换量和土壤热交换量,并比较分析旱涝年它们的差异以及随旱涝(用降水距平表示)的变化。 
北京地区“环流-降水-谷物”系统的短期振动研究
黄嘉佑, 张镡, 颜明元
1994, 5(3): 290-296
摘要:
文章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北京地区小麦气象产量主要特征及代表序列,并对该序列和北京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用交叉谱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在前期秋冬季中的4-6年的周期振荡(中心周期为4.5年)中有显著的相关,当前期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和气温在振荡中处于正距平时,当年的气象产量为丰年,反之为欠年;进一步对该序列与大气环流的静力和动力物理量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它们在同样的周期振荡中有十分强烈的表现,尤其表现在与动力物理量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环流-降水-谷物”系统的存在,并揭示在短期气候振动(4-6年)上的规律性。 
东北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大型环流系统之间的关系
孙力, 郑秀雅, 王琪
1994, 5(3): 297-303
摘要:
文章用35年(1956-1990)资料,对东北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大型环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东北冷涡的出现不仅在时间上有相对的集中期,在地理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密集性,并且东亚地区阻塞高压的异常发展及位置变化、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及位置变化等对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雷达回波跟踪的两种方法及精度比较
汤达章, 周咏梅, 胡明宝
1994, 5(3): 304-311
摘要:
文章研究了用于天气雷达回波跟踪的矩不变量法和相关亮度综合分析法。首先用多阈值法对回波图象分团,然后计算出矩不变量和相关亮度系数,作为判别因子,分别用于回波团的跟踪,并作出回波移动的现时预报。实测资料的试验结果表明:矩不变量法的跟踪成功率高于相关亮度综合分析法。 
用气象卫星监测土壤水分的试验研究
肖乾广, 陈维英, 盛永伟, 李靖
1994, 5(3): 312-318
摘要:
该文从土壤的热性质出发,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用气象卫星监测土壤湿度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在解热传导方程的基础上,引入了“遥感土壤水分最大信息层”概念,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多时相的综合土壤湿度统计模型。为了在业务中有效地使用所有卫星资料,还提出获得日较差的几种方法。 
一种四维同化方法的试验研究
郝永斌, 张玉玲
1994, 5(3): 319-325
摘要:
文章利用一个有限区模式对一种资料四维同化过程作了试验研究,以考察四维资料同化对模式的预报过程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四维资料同化可以为模式提供一组四维动力协调的积分初值。对由于资料或模式原因造成的积分开始时的高频振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使模式的积分稳定性增强。 
1991年梅雨锋云系分析
项续康, 马岚, 王大昌
1994, 5(3): 326-332
摘要:
利用一小时一次的卫星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第三段(6月29日-7月13日)梅雨锋云系的特征,包括梅雨锋云系的建立和重建过程、它的走向、分布特征、日变化特征,以及它和其他云系之间的关系等,梅雨锋云系的建立是来自高原东北部的华西盾状云系和西南季风云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围不同性质的云系对梅雨锋云系的影响是造成江淮梅雨锋云系强烈发展,继而产生暴雨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温度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张素琴, 任振球, 李松勤
1994, 5(3): 333-339
摘要:
该文计算了1951-1991年我国160个站年降水量与全球气温的交叉谱。得到在10-30年周期上我国降水量与全球温度变化的正、负相关区可分为界线分明的几个区,其中最明显的分界线位于我国半干旱区的中轴附近。在此线以北和以西的西北、内蒙和东北北部,降水量与全球温度呈同步演变趋势;在此线以南和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与全球温度变化趋势相反。上述分界线恰好是我国盛夏夏季风的平均北界,表明我国降水分布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响应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有关。 
中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山区热量带划分的讨论
肖修炎, 幸纬汉, 吴战平, 于俊伟, 刘益兰
1994, 5(3): 340-346
摘要:
文章阐述了热量资源结构对农业的影响,给出热量资源结构的强度标准。系统地划分了西部山区热量水平带和垂直带,并揭示了两种热量带的热量资源结构特点。讨论了中国亚热带西界的位置及特点。 
云南UV-B、臭氧总量及气候与农业产量的关系
郭世昌, 王卫国, 秦芳, 杨忠诚
1994, 5(3): 347-353
摘要:
通过时1980-1990年期间一系列观测及统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80年代我国云南的气候变化是以变暧和变干为主要特征;粮食产量与旱涝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云南12种农作物中,特别是大豆的产量,与大气臭氧变化及抵达地面的太阳生物有效紫外线(UV-B,280-320um)辐照量之间有较为明显的相关。 
西南低涡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李国平, 刘行军
1994, 5(3): 354-360
摘要:
文章分析了1981年7月11-15日的一次与西南低涡有关的四川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湿位涡变化,发现湿位涡由负变正预示着暴雨的威弱和消失;同时利用湿位涡方程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趋势与位涡变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位涡变率的正负转换对预报大暴雨的形成和减弱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对称不稳定理论及其应用问题(一)线性理论
丁一汇, 沈新勇
1994, 5(3): 361-368
摘要:
该文对对称不稳定理论及其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这里是该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线性理论。这包括无界和有界大气中静力平衡和非静力平衡条件下的对称不稳定,二维粘性对称不稳定和湿大气的对称不稳定等问题。 
卫星资料在上海浦东新区热力场分析中的应用
杨星卫, 周红妹, 楼萌
1994, 5(3): 369-373
摘要:
文章利用1992年春、夏、秋、冬四季6个时相的NOAA-11/AVHRR资料,在与上海区域行政图(边界以乡为单位)进行几何精度纠正的基础上,通过图象增强处理和多通道信息组合,提取上海市区和浦东新区的热力场分布特征,并用直接对比法,建立亮温。气温的相关关系,取得较好的效果。据上海温度分布图象分析,新区的两个热中心与工业群体区、建筑群体区相对应;市区的3个热中心与商业经济密集区及工业群体区相对应。 
夏季鄱阳湖水体温度场及其气温效应
万军山, 吕丹苗, 刘福基
1994, 5(3): 374-379
摘要:
1987年和1988年7、8月在鄱阳湖中心的棠荫岛进行了小气候考察,资料分析表明,夏季鄱阳湖水体气温效应,阴天和晴天的夜间表现为正效应,晴天的白天(09-18时)为负效应;夏季水上点气温比陆上点高,宏观上鄱阳湖水体呈现为热源。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暴雨的大范围平均云量特征
叶惠明, 方宗义, 朱小祥, 李桂芝
1994, 5(3): 380-384
摘要:
利用GMS-4卫星的IR数据提取的大范围平均云量和平均TBB(亮温)资料及部分常规资料,对1991年5-7月发生在江淮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梅雨锋的建立及所带来的强降水与印度西南季风及南海季风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