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6卷 第2期
1995, 6(2): 153-162
摘要:
利用我国研制的第一部C-波段测风一次雷达样机在成都和郑州试验现场取得的大量测试和施放记录,对该雷达跟踪固定目标的静态特性和活动目标的动态特性作了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跟踪固定目标时,该雷达有很高的跟踪精度;在跟踪实际活动反射靶时,跟踪数据的离散度比跟踪固定目标时大,并指出,采用适当的滑动平均措施减小原始数据的离散度,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水平风的时间间隔,就可获得精度高(如1m/s)而层结精细度合适的高空风廓线。
利用我国研制的第一部C-波段测风一次雷达样机在成都和郑州试验现场取得的大量测试和施放记录,对该雷达跟踪固定目标的静态特性和活动目标的动态特性作了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跟踪固定目标时,该雷达有很高的跟踪精度;在跟踪实际活动反射靶时,跟踪数据的离散度比跟踪固定目标时大,并指出,采用适当的滑动平均措施减小原始数据的离散度,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水平风的时间间隔,就可获得精度高(如1m/s)而层结精细度合适的高空风廓线。
1995, 6(2): 171-176
摘要:
文章对1991年7月吉林省连续出现的两次较大的、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发现,7月20日的在暖区中发展起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纯积云暴雨过程,其视热源(Q1)的垂直剖面呈双峰状;7月21~22日,在稳定的气旋降水中嵌有中尺度积云对流降水,其视热源剖面峰值较低,位于550 hPa左右。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系统中积云加热剖面的峰值高度是不同的,而这一差异对大尺度环境流场的反馈作用也是不同的。
文章对1991年7月吉林省连续出现的两次较大的、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发现,7月20日的在暖区中发展起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纯积云暴雨过程,其视热源(Q1)的垂直剖面呈双峰状;7月21~22日,在稳定的气旋降水中嵌有中尺度积云对流降水,其视热源剖面峰值较低,位于550 hPa左右。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系统中积云加热剖面的峰值高度是不同的,而这一差异对大尺度环境流场的反馈作用也是不同的。
1995, 6(2): 206-212
摘要:
选取1982/1983年夏季(6~8月)欧洲中期预报中心850hPa、300hPa两层纬向风场的网格点资料,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讨论了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振荡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20°N以南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振荡显著区域是印度半岛至菲律宾东部一个西西北—东东南走向的带状区域;低层(850hPa)1982年5°~15°N之间以及中国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都是振荡的显著区域;而1983年30°N以南振荡明显比1982年弱,只有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及孟加拉湾东南、马来西亚北部是振荡的显著区域。②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85°~90°E,30°~40°N的青藏高原是振荡的源区,其南传支波列可传到孟加拉湾北部的20°N附近;而1983年青藏高原上80°~90°E,35°~40°N区域是振荡的汇区。
选取1982/1983年夏季(6~8月)欧洲中期预报中心850hPa、300hPa两层纬向风场的网格点资料,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讨论了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振荡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20°N以南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振荡显著区域是印度半岛至菲律宾东部一个西西北—东东南走向的带状区域;低层(850hPa)1982年5°~15°N之间以及中国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都是振荡的显著区域;而1983年30°N以南振荡明显比1982年弱,只有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及孟加拉湾东南、马来西亚北部是振荡的显著区域。②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85°~90°E,30°~40°N的青藏高原是振荡的源区,其南传支波列可传到孟加拉湾北部的20°N附近;而1983年青藏高原上80°~90°E,35°~40°N区域是振荡的汇区。
1995, 6(2): 129-137
摘要:
该文介绍了新近发展的一个高分辨率有限区模式(HLAM)。它是通过三重嵌套在现有计算机(CYBER-992)条件下实现的,其范围、地理位置及侧边界宽度均设计为灵活可变,尤其水平分辨率可按任意倍数提高。利用水平分辨率为50km左右的模式版本进行了实际资料的降水个例实验。结果是令人鼓舞的:(1)与嵌套的低分辨率(格距增大4倍)模式预报比较,不论低压中心位置、强降水落区、雨带走向及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都更接近实况;(2)高分辨率模式积分区域虽然缩小,但并未影响预报效果,其48小时预报仍有较高精度。初步试验表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后的HLAM完全可以发展为一个用于中尺度研究及业务使用的高分辨率区域模式。
该文介绍了新近发展的一个高分辨率有限区模式(HLAM)。它是通过三重嵌套在现有计算机(CYBER-992)条件下实现的,其范围、地理位置及侧边界宽度均设计为灵活可变,尤其水平分辨率可按任意倍数提高。利用水平分辨率为50km左右的模式版本进行了实际资料的降水个例实验。结果是令人鼓舞的:(1)与嵌套的低分辨率(格距增大4倍)模式预报比较,不论低压中心位置、强降水落区、雨带走向及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都更接近实况;(2)高分辨率模式积分区域虽然缩小,但并未影响预报效果,其48小时预报仍有较高精度。初步试验表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后的HLAM完全可以发展为一个用于中尺度研究及业务使用的高分辨率区域模式。
1995, 6(2): 138-145
摘要:
利用1991~1993年共37个时次的NOAA TOVS反演的红外水汽亮度温度图、卫星云图及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华北地区夏季强天气过程,归纳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的水汽图象4种基本类型,为分析和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了新的依据。
利用1991~1993年共37个时次的NOAA TOVS反演的红外水汽亮度温度图、卫星云图及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华北地区夏季强天气过程,归纳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的水汽图象4种基本类型,为分析和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了新的依据。
1995, 6(2): 146-152
摘要:
利用GMS卫星云图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场资料,分析了9216号台风的云系结构及其在登陆后发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9216号台风云系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台风和高、低空环境流场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由9216号台风造成我国沿海罕见的风暴潮及大范围暴雨,与强大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气流及其东侧的强低空急流有密切的关系。
利用GMS卫星云图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场资料,分析了9216号台风的云系结构及其在登陆后发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9216号台风云系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台风和高、低空环境流场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由9216号台风造成我国沿海罕见的风暴潮及大范围暴雨,与强大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气流及其东侧的强低空急流有密切的关系。
1995, 6(2): 163-170
摘要:
利用一个p-σ混合坐标五层原始方程模式,进行了地形及冷热源扰动的不同分布对南沙海域西南大风过程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亚洲南部特殊的地形及海陆分布是形成南沙海域西南大风过程的基本条件,但它造成的最大风速只能达8m/s,比观测值要小。试验中发现,在有地形作用的前提下,澳大利亚冷空气的向北爆发及菲律宾附近热源扰动的作用均可各自在南沙海域形成12m/s以上的大风过程,而孟加拉湾附近的热源扰动则对南沙海域西南大风过程的形成无明显作用。
利用一个p-σ混合坐标五层原始方程模式,进行了地形及冷热源扰动的不同分布对南沙海域西南大风过程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亚洲南部特殊的地形及海陆分布是形成南沙海域西南大风过程的基本条件,但它造成的最大风速只能达8m/s,比观测值要小。试验中发现,在有地形作用的前提下,澳大利亚冷空气的向北爆发及菲律宾附近热源扰动的作用均可各自在南沙海域形成12m/s以上的大风过程,而孟加拉湾附近的热源扰动则对南沙海域西南大风过程的形成无明显作用。
1995, 6(2): 177-184
摘要:
运用1小时间隔的GMS-4数字展宽红外资料和部分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年5月5日下午至夜间发生在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罕见的特大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结果指出,这场特大沙尘暴主要由强冷锋前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及其伴随的飑线造成的。它们的移动大体与地面强冷锋及700~500hPa间的平均气流方向一致。最后对此MCS及其伴随的飑线的可预报性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运用1小时间隔的GMS-4数字展宽红外资料和部分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年5月5日下午至夜间发生在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罕见的特大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结果指出,这场特大沙尘暴主要由强冷锋前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及其伴随的飑线造成的。它们的移动大体与地面强冷锋及700~500hPa间的平均气流方向一致。最后对此MCS及其伴随的飑线的可预报性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1995, 6(2): 185-191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一种用于图象编码压缩的皮亚诺扫描分形基方法。该方法算法简明,实现容易,压缩比达到1/10以上,重构图象保持原图象特征,并具有好的视觉效果。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各类航片、遥感图象处理,对地学、生物、医学、军事公安业务以及通讯工程也均适用。
文章介绍了一种用于图象编码压缩的皮亚诺扫描分形基方法。该方法算法简明,实现容易,压缩比达到1/10以上,重构图象保持原图象特征,并具有好的视觉效果。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各类航片、遥感图象处理,对地学、生物、医学、军事公安业务以及通讯工程也均适用。
1995, 6(2): 192-198
摘要:
该文为高阶矩湍流方程组的二阶矩闭合方案提供了参数组选择。此参数组是用近地层实测资料结合湍流方程二阶矩闭合方案推算出的。然后,将其与Mellor等人在实验室所得的参数组分别代入湍流二阶矩闭合方程组拟合,得动量(ΦM(ξ))、热量(ΦH(ξ))与稳定度(ξ)的二组关系曲线,可见此二组曲线几乎重合,且与Businger野外近地层实测结果符合较好。拟合的垂直速度方差((W*2)1/2(ξ))、温度方差((θ*2)1/2(ξ))与ξ的二组关系曲线相对于UTAH资料,所得曲线偏差比Mellor曲线偏差小得多,而相对于KANSAS资料,所得曲线偏差稍大于Mellor曲线。
该文为高阶矩湍流方程组的二阶矩闭合方案提供了参数组选择。此参数组是用近地层实测资料结合湍流方程二阶矩闭合方案推算出的。然后,将其与Mellor等人在实验室所得的参数组分别代入湍流二阶矩闭合方程组拟合,得动量(ΦM(ξ))、热量(ΦH(ξ))与稳定度(ξ)的二组关系曲线,可见此二组曲线几乎重合,且与Businger野外近地层实测结果符合较好。拟合的垂直速度方差((W*2)1/2(ξ))、温度方差((θ*2)1/2(ξ))与ξ的二组关系曲线相对于UTAH资料,所得曲线偏差比Mellor曲线偏差小得多,而相对于KANSAS资料,所得曲线偏差稍大于Mellor曲线。
1995, 6(2): 199-205
摘要:
文章简单地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T63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试验方案及试验的初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计算稳定,是一个较好的同化方案;T63L16中期数值天气预报谱模式利用它提供的初始条件制作了7天全球预报,预报结果优于T42L9业务系统。
文章简单地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T63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试验方案及试验的初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计算稳定,是一个较好的同化方案;T63L16中期数值天气预报谱模式利用它提供的初始条件制作了7天全球预报,预报结果优于T42L9业务系统。
1995, 6(2): 213-219
摘要:
文章就常用全球谱模式中的垂直离散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用Tschebyscheff函数积分静力方程、连续方程,以及计算垂直平流、垂直扩散等的方法。还对某些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微商呈现间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文章就常用全球谱模式中的垂直离散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用Tschebyscheff函数积分静力方程、连续方程,以及计算垂直平流、垂直扩散等的方法。还对某些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微商呈现间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1995, 6(2): 220-227
摘要: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f=f0+β0 y—(δ0/2)y2,研究由δ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于弱西风气流中,并且偶极子的能量随着纬度的增高更容易集中(即高纬偶极子结构趋于局地化),因而,β随纬度的变化可能是中高纬度地区偶极子阻塞产生的原因之一。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f=f0+β0 y—(δ0/2)y2,研究由δ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于弱西风气流中,并且偶极子的能量随着纬度的增高更容易集中(即高纬偶极子结构趋于局地化),因而,β随纬度的变化可能是中高纬度地区偶极子阻塞产生的原因之一。
1995, 6(2): 240-245
摘要:
根据1984~1992年的SAGEⅡ观测资料,对平流层臭氧(O3)进行了反演,分析了我国三个纬度区域(20°~50°N)的平流层O3分布和变化特征,得到了可作为参考模式的多年平均的平流层O3总量季节变化曲线和4个月份的垂直分布廓线。
根据1984~1992年的SAGEⅡ观测资料,对平流层臭氧(O3)进行了反演,分析了我国三个纬度区域(20°~50°N)的平流层O3分布和变化特征,得到了可作为参考模式的多年平均的平流层O3总量季节变化曲线和4个月份的垂直分布廓线。
1995, 6(2): 246-251
摘要:
研究林火行为同空气运动的相互作用对扑灭林火十分重要。文章建立了强温度扰动下空气运动的二维非线性准弹性模式,模拟了林火在静稳大气、环境风垂直切变和地面风促进延烧等三种条件下引起的空气运动场、温度场的结构和演变过程,得到了合理的结果。文章还分析比较了这三种条件下空气运动和热量输送的差异以及地面回流风的特点。
研究林火行为同空气运动的相互作用对扑灭林火十分重要。文章建立了强温度扰动下空气运动的二维非线性准弹性模式,模拟了林火在静稳大气、环境风垂直切变和地面风促进延烧等三种条件下引起的空气运动场、温度场的结构和演变过程,得到了合理的结果。文章还分析比较了这三种条件下空气运动和热量输送的差异以及地面回流风的特点。
1995, 6(2): 252-256
摘要: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方法将甘肃省玉米产量的趋势产量项(Yt)和气候产量项(Yw) 进行展开,展开后的Yt、Yw第一特征向量都表明了Yt、Yw总趋势的一致性,其大值中心表明产量变率较大。通过对各主成分主要时间系数与各站Yt、Yw进行相关分布分析,筛选出全省玉米产量的八个站点,这些站点基本上代表了本省不同类型的农业气候区域的玉米产量水平和生育状况。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方法将甘肃省玉米产量的趋势产量项(Yt)和气候产量项(Yw) 进行展开,展开后的Yt、Yw第一特征向量都表明了Yt、Yw总趋势的一致性,其大值中心表明产量变率较大。通过对各主成分主要时间系数与各站Yt、Yw进行相关分布分析,筛选出全省玉米产量的八个站点,这些站点基本上代表了本省不同类型的农业气候区域的玉米产量水平和生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