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7卷 第2期
1996, 7(2): 212-220
摘要:
运用量子力学方法,精确地求出了海气耦合随机-动力模式的依时解.对依时解的分析表明:当气候系统处于基态时,系统的行为呈布朗运动形式,由此从理论上证明了Hasselmann关于随机气候模式建立的立足点.当系统处于第一激发态时,系统运动呈随时间衰减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则为周期振荡,主周期长度为2.3年.最后将结果用来讨论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影响.
运用量子力学方法,精确地求出了海气耦合随机-动力模式的依时解.对依时解的分析表明:当气候系统处于基态时,系统的行为呈布朗运动形式,由此从理论上证明了Hasselmann关于随机气候模式建立的立足点.当系统处于第一激发态时,系统运动呈随时间衰减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则为周期振荡,主周期长度为2.3年.最后将结果用来讨论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影响.
1996, 7(2): 246-251
摘要: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象,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象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象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象,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象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象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1996, 7(2): 129-137
摘要:
文章利用日本GMS所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资料研究了亚澳季风的季节循环特征,结果表明:TBB资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能反映低中纬环流系统的变化,它不仅再次证实了已有的关于亚澳季风季节进退的认识,并且揭示了一些新的现象,从而给出了一幅亚澳季风系统季节循环的完整图象。另外,文章还就TBB双赤道低值带的形成,以及由TBB资料所反映的亚澳季风之年际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
文章利用日本GMS所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资料研究了亚澳季风的季节循环特征,结果表明:TBB资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能反映低中纬环流系统的变化,它不仅再次证实了已有的关于亚澳季风季节进退的认识,并且揭示了一些新的现象,从而给出了一幅亚澳季风系统季节循环的完整图象。另外,文章还就TBB双赤道低值带的形成,以及由TBB资料所反映的亚澳季风之年际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
1996, 7(2): 138-144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个例,研究了两类梅雨涡的产生、演变及与之联系的暴雨发展过程。一类是移到长江中游的典型西南涡,其斜压结构出现在副热带暖环境中,是在这个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动力-热力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类是串行于梅雨切变线上的小型正涡度扰动,其演变过程更复杂一些。文章结合这两次个例对作者过去的一些结果作了验证、充实和归纳。并论及复杂暴雨发展过程的一些预报难点。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个例,研究了两类梅雨涡的产生、演变及与之联系的暴雨发展过程。一类是移到长江中游的典型西南涡,其斜压结构出现在副热带暖环境中,是在这个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动力-热力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类是串行于梅雨切变线上的小型正涡度扰动,其演变过程更复杂一些。文章结合这两次个例对作者过去的一些结果作了验证、充实和归纳。并论及复杂暴雨发展过程的一些预报难点。
1996, 7(2): 145-152
摘要:
文章基于UK和MIT 1990年整编的12年(1968~1977年和1982~1983年)逐月5°×5°经纬网格点的海温(SST)距平资料,对其间发生的4次El Nino事件和3次La Nina事件作了逐月全球SST异常分布的合成分析。合成结果表明:在El Nino事件的形成阶段,赤道中太平洋存在明显的东传暖性低频扰动;而在La Nina事件的形成阶段,南北美沿岸有稳定增强的冷中心向西发展。
文章基于UK和MIT 1990年整编的12年(1968~1977年和1982~1983年)逐月5°×5°经纬网格点的海温(SST)距平资料,对其间发生的4次El Nino事件和3次La Nina事件作了逐月全球SST异常分布的合成分析。合成结果表明:在El Nino事件的形成阶段,赤道中太平洋存在明显的东传暖性低频扰动;而在La Nina事件的形成阶段,南北美沿岸有稳定增强的冷中心向西发展。
1996, 7(2): 153-159
摘要:
文章对一次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层风场结构对锋区维持的作用,通过计算变形向量,散度风以及相应的锋生函数,研究了它们各自对锋面的维持、扰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低空急流的不稳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它与高层流场特殊的耦合关系对暴雨形成所起的动力作用。
文章对一次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层风场结构对锋区维持的作用,通过计算变形向量,散度风以及相应的锋生函数,研究了它们各自对锋面的维持、扰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低空急流的不稳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它与高层流场特殊的耦合关系对暴雨形成所起的动力作用。
1996, 7(2): 160-168
摘要:
利用1981~1991年6~9月气象资料,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中游强暴雨过程。根据环流特征,它可归纳为汛期暴雨型和非汛期暴雨型两大类。重点分析了每种类型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风矢量等的分布。结果表明,两种类型中,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辐合强度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利用1981~1991年6~9月气象资料,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中游强暴雨过程。根据环流特征,它可归纳为汛期暴雨型和非汛期暴雨型两大类。重点分析了每种类型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风矢量等的分布。结果表明,两种类型中,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辐合强度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1996, 7(2): 169-174
摘要:
根据甘肃东部旱作区14个测站1989~1992年0~2m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循环系统出发,探讨了旱作区不同气候类型土壤水库的贮水能力及其运行规律,给出不同农业干旱程度的贮水标准和贮水量亏缺额,为土壤水库潜力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根据甘肃东部旱作区14个测站1989~1992年0~2m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循环系统出发,探讨了旱作区不同气候类型土壤水库的贮水能力及其运行规律,给出不同农业干旱程度的贮水标准和贮水量亏缺额,为土壤水库潜力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1996, 7(2): 175-182
摘要: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强冬季风时,则冷、干。但是,季风与我国气候在近40年中的趋势变化关系则不如其年际、十年际变化更密切。近40年来,我国冬季气温已明显升高,季风减弱,但不太显著。80年代中期开始,冬季风已明显减弱。此外,还指出,东亚强冬季风时,大气环流具有强WP型、弱EU遥相关型的特征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强冬季风时,则冷、干。但是,季风与我国气候在近40年中的趋势变化关系则不如其年际、十年际变化更密切。近40年来,我国冬季气温已明显升高,季风减弱,但不太显著。80年代中期开始,冬季风已明显减弱。此外,还指出,东亚强冬季风时,大气环流具有强WP型、弱EU遥相关型的特征
1996, 7(2): 183-189
摘要:
在不同太阳天顶角及不同地表条件下,通过辐射传输计算,考察了大气对NOAA/AVHRR可见和近红外通道辐射强度各向异性转换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表为朗伯面的情况下,大气气溶胶有增强辐射强度的各向异性和改变辐射强度角分布型式的作用。
在不同太阳天顶角及不同地表条件下,通过辐射传输计算,考察了大气对NOAA/AVHRR可见和近红外通道辐射强度各向异性转换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表为朗伯面的情况下,大气气溶胶有增强辐射强度的各向异性和改变辐射强度角分布型式的作用。
1996, 7(2): 190-194
摘要:
应用模糊监督分类方法对NOAA/AVHRR数据进行象元分解,并估算了上海市10个郊县1992年和1993年两年的水稻种植面积,估算的结果与统计数据比较后表明,全市总的估算精度(采用面积比精度)分别为92.0%和95.4%。
应用模糊监督分类方法对NOAA/AVHRR数据进行象元分解,并估算了上海市10个郊县1992年和1993年两年的水稻种植面积,估算的结果与统计数据比较后表明,全市总的估算精度(采用面积比精度)分别为92.0%和95.4%。
1996, 7(2): 195-202
摘要:
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与初始值关系较为密切。因此改善初始场的客观分析效果,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针对MOMS中尺度模式的特点,研究设计了多元最优插值客观分析方法。采用T42模式预报结果作为初估值,在测站的选择、记录的订正、测站资料补缺等诸方面都考虑了中尺度模式的特点。该客观分析方案为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及诊断分析提供了较好的初值,对提高中尺度模式的预报效果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与初始值关系较为密切。因此改善初始场的客观分析效果,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针对MOMS中尺度模式的特点,研究设计了多元最优插值客观分析方法。采用T42模式预报结果作为初估值,在测站的选择、记录的订正、测站资料补缺等诸方面都考虑了中尺度模式的特点。该客观分析方案为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及诊断分析提供了较好的初值,对提高中尺度模式的预报效果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1996, 7(2): 203-211
摘要:
在PSU/NCAR的中尺度模式MM4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具有三重水平结构的台风数值模式。模式水平方向分为高分辨率的关键区、较高分辨率的中重区及分辨率较低的外重区,三个区之间实现了双向嵌套。模式考虑了较完整的物理过程,包括地形和地面摩擦、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动量、热量及水汽的扩散过程、潜热和地面感热作用、云和辐射作用以及积云对流过程等。由多例数值研究及业务试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式不仅能较成功地预报出台风登陆、台风转向路径、台风环流变化等,而且对不同台风过程中的暴雨中心位置和强度、雨量、雨区范围以及雨区的扩展也能得
在PSU/NCAR的中尺度模式MM4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具有三重水平结构的台风数值模式。模式水平方向分为高分辨率的关键区、较高分辨率的中重区及分辨率较低的外重区,三个区之间实现了双向嵌套。模式考虑了较完整的物理过程,包括地形和地面摩擦、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动量、热量及水汽的扩散过程、潜热和地面感热作用、云和辐射作用以及积云对流过程等。由多例数值研究及业务试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式不仅能较成功地预报出台风登陆、台风转向路径、台风环流变化等,而且对不同台风过程中的暴雨中心位置和强度、雨量、雨区范围以及雨区的扩展也能得
1996, 7(2): 212-220
摘要:
运用量子力学方法,精确地求出了海气耦合随机-动力模式的依时解。对依时解的分析表明:当气候系统处于基态时,系统的行为呈布朗运动形式,由此从理论上证明了Hassel-mann关于随机气候模式建立的立足点。当系统处于第一激发态时,系统运动呈随时间衰减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则为周期振荡,主周期长度为2.3年。最后将结果用来讨论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影响。
运用量子力学方法,精确地求出了海气耦合随机-动力模式的依时解。对依时解的分析表明:当气候系统处于基态时,系统的行为呈布朗运动形式,由此从理论上证明了Hassel-mann关于随机气候模式建立的立足点。当系统处于第一激发态时,系统运动呈随时间衰减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则为周期振荡,主周期长度为2.3年。最后将结果用来讨论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影响。
1996, 7(2): 221-228
摘要:
为了使MM4模式在我国范围内得到很好的应用,需用我国的气候资料对MM4模式中的对流加热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适应我国各地区气候状态。为此,本文选取了1990~1993年6~8月的常规探空资料,采用郭氏的对流参数化方案,放宽假设后直接计算求得各站点各时次的对流加热率参数,再按气象站的站区分区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黄河以南地区,对流云上、下部的垂直加热率比较均匀,加热廓线峰值偏低,为σ=0.65~0.80,对流云顶也比较高。黄河以北地区,对流云中的垂直加热率分布不均,加热集中在某一层上,加热廓线峰值出现在σ=0.
为了使MM4模式在我国范围内得到很好的应用,需用我国的气候资料对MM4模式中的对流加热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适应我国各地区气候状态。为此,本文选取了1990~1993年6~8月的常规探空资料,采用郭氏的对流参数化方案,放宽假设后直接计算求得各站点各时次的对流加热率参数,再按气象站的站区分区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黄河以南地区,对流云上、下部的垂直加热率比较均匀,加热廓线峰值偏低,为σ=0.65~0.80,对流云顶也比较高。黄河以北地区,对流云中的垂直加热率分布不均,加热集中在某一层上,加热廓线峰值出现在σ=0.
1996, 7(2): 229-237
摘要:
文章应用三种不同下垫面近地面层风速和温度梯度资料,代入风速和温度廓线公式,迭代求得感热通量及热量交换系数。确定Kh /Kw与稳定参数ξ的关系式。分别利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潜热通量,并进行了比较。
文章应用三种不同下垫面近地面层风速和温度梯度资料,代入风速和温度廓线公式,迭代求得感热通量及热量交换系数。确定Kh /Kw与稳定参数ξ的关系式。分别利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潜热通量,并进行了比较。
1996, 7(2): 238-245
摘要:
文章提出了当前大气动力模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垂直离散问题、提高分辨率的问题、极地流场的预报问题、间断问题、非线性混淆问题和高纬地区纬向差商的计算问题等。在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时,也提出了可能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垂直离散静力方程,在等距情况下,用lnσ坐标比用σ坐标会使计算误差显著减小;非线性混淆在用球谐函数作基函数时是存在的,但如参加乘积运算的函数足够光滑,非线性混淆作用可以忽略。
文章提出了当前大气动力模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垂直离散问题、提高分辨率的问题、极地流场的预报问题、间断问题、非线性混淆问题和高纬地区纬向差商的计算问题等。在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时,也提出了可能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垂直离散静力方程,在等距情况下,用lnσ坐标比用σ坐标会使计算误差显著减小;非线性混淆在用球谐函数作基函数时是存在的,但如参加乘积运算的函数足够光滑,非线性混淆作用可以忽略。
1996, 7(2): 246-251
摘要: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像,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像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像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像,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像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像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1996, 7(2): 252-256
摘要:
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微机处理系统》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研制了“NOAA/AVHRR遥感资料数据库有效管理系统”。文章着重介绍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构思,原理与功能特点,开发系统技术说明,应用前景。通过一年来的开发研制,已建立了一种适合陕西省的局部区域数据库,探索出一条有效地管理卫星遥感数据资料的新路子。
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微机处理系统》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研制了“NOAA/AVHRR遥感资料数据库有效管理系统”。文章着重介绍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构思,原理与功能特点,开发系统技术说明,应用前景。通过一年来的开发研制,已建立了一种适合陕西省的局部区域数据库,探索出一条有效地管理卫星遥感数据资料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