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8卷 第2期
1997, 8(2): 129-136
摘要:
利用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方法,在不受人为污染直接影响的瓦里关山进行了大气CO2的连续测量,给出了我国内陆高原大气CO2本底浓度的变化特征,观测表明内陆大气CO2随陆地植被的生长而有明显的日变化及季节的周期变化,其季节变化规律与全球大气CO2本底值的地理分布相一致。瓦里关山大气CO2的年增长率在1993年明显偏低,1994年又有较快的“回升”。地表CO2排放的观测研究还给出了冬季高原草甸土壤的排放特征,测量表明在冬季陆地植被光合作用基本停滞的情况下,土壤CO2的排放率相对增强,其最大排放量可达170 mg/m2·h以上。
利用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方法,在不受人为污染直接影响的瓦里关山进行了大气CO2的连续测量,给出了我国内陆高原大气CO2本底浓度的变化特征,观测表明内陆大气CO2随陆地植被的生长而有明显的日变化及季节的周期变化,其季节变化规律与全球大气CO2本底值的地理分布相一致。瓦里关山大气CO2的年增长率在1993年明显偏低,1994年又有较快的“回升”。地表CO2排放的观测研究还给出了冬季高原草甸土壤的排放特征,测量表明在冬季陆地植被光合作用基本停滞的情况下,土壤CO2的排放率相对增强,其最大排放量可达170 mg/m2·h以上。
1997, 8(2): 137-146
摘要:
利用1980~1988年ECMWF的资料,计算了对流层500 hPa、300 hPa和平流层100 hPa逐日和月平均的纬向平均有效位能(PZ),分析其季节过渡,比较不同纬度带的季节性急变。结果表明,在4月和10月附近,各纬度带上均可出现PZ的急变。而且用逐日资料还可分析出6月急变。在北半球对流层高层(100 hPa)PZ的季节性急变不如低层(500 hPa)明显,而在南半球PZ的季节性急变与北半球相反,高层比低层明显。
利用1980~1988年ECMWF的资料,计算了对流层500 hPa、300 hPa和平流层100 hPa逐日和月平均的纬向平均有效位能(PZ),分析其季节过渡,比较不同纬度带的季节性急变。结果表明,在4月和10月附近,各纬度带上均可出现PZ的急变。而且用逐日资料还可分析出6月急变。在北半球对流层高层(100 hPa)PZ的季节性急变不如低层(500 hPa)明显,而在南半球PZ的季节性急变与北半球相反,高层比低层明显。
1997, 8(2): 147-156
摘要: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天气预报(NWP)6 h预报场。作为同步物理反演模式初估场,由气象卫星垂直探测(TOVS)资料推导出大气湿度,并给出了试验结果。结果表明,TOVS湿度反演的相对误差(RMS)约为20%。其中,夏季反演结果略优于冬季,而且低层(1000 hPa)和高层(500 hPa以上)与初估场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中层(850,700 hPa)二者大致相当。与统计回归反演结果相比其精度约提高10%。该研究为在我国建立“卫星反演/数据同化/数值预报”相互影响的循环系统奠定了基础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天气预报(NWP)6 h预报场。作为同步物理反演模式初估场,由气象卫星垂直探测(TOVS)资料推导出大气湿度,并给出了试验结果。结果表明,TOVS湿度反演的相对误差(RMS)约为20%。其中,夏季反演结果略优于冬季,而且低层(1000 hPa)和高层(500 hPa以上)与初估场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中层(850,700 hPa)二者大致相当。与统计回归反演结果相比其精度约提高10%。该研究为在我国建立“卫星反演/数据同化/数值预报”相互影响的循环系统奠定了基础
1997, 8(2): 157-166
摘要:
该文把Easter(1993)的水汽方程积分方案应用到球坐标的有限区模式(LAFS)中,并作了两组比较性试验。Easter的方案是把水汽的通量方程和连续方程联立求解。在计算中不会出现水汽负值。而且稳定性好。本文所做的两组试验表明。Easter的方案比LAFS的原方案所产生的计算性扩散小。因而降水预报更接近实况。但CPU时间增加了16%。
该文把Easter(1993)的水汽方程积分方案应用到球坐标的有限区模式(LAFS)中,并作了两组比较性试验。Easter的方案是把水汽的通量方程和连续方程联立求解。在计算中不会出现水汽负值。而且稳定性好。本文所做的两组试验表明。Easter的方案比LAFS的原方案所产生的计算性扩散小。因而降水预报更接近实况。但CPU时间增加了16%。
1997, 8(2): 167-174
摘要:
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所推得的强降水判据(MPV1<0同时MPV2>0)指导下,对不同路径,结构不同的登陆台风的若干实例进行了暴雨落区的解释,最后初步总结了业务化实用的判据。结果表明,理论判据中湿位涡水平分量MPV2,用其分量即非地转部分MPV′2代替更为适宜。文中还提出了在台风倒槽的顶部,是台风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方,易生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扰动,表现为MPV1与MPV′2的骤增,往往是突发性暴雨的生成之地。
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所推得的强降水判据(MPV1<0同时MPV2>0)指导下,对不同路径,结构不同的登陆台风的若干实例进行了暴雨落区的解释,最后初步总结了业务化实用的判据。结果表明,理论判据中湿位涡水平分量MPV2,用其分量即非地转部分MPV′2代替更为适宜。文中还提出了在台风倒槽的顶部,是台风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方,易生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扰动,表现为MPV1与MPV′2的骤增,往往是突发性暴雨的生成之地。
1997, 8(2): 175-185
摘要:
利用BP-CCA方法,诊断中国近百年(1881~1992年)气温场变化之成因。结果表明:(1)CO2浓度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与中国近百年增暖趋势的关系最为密切;(2)80年代后,温室效应加剧所起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相应敏感区位于华北北部、东北、西北西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3)火山活动对气温变化的长期趋势所叠加的波动变化起主要作用,敏感区主要在35°N以南,中心位于西南地区;(4)20年代至40年代增暖可能是温室效应、火山活动和太阳活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70年代以来的增暖则主要与温室效应的加剧有关。
利用BP-CCA方法,诊断中国近百年(1881~1992年)气温场变化之成因。结果表明:(1)CO2浓度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与中国近百年增暖趋势的关系最为密切;(2)80年代后,温室效应加剧所起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相应敏感区位于华北北部、东北、西北西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3)火山活动对气温变化的长期趋势所叠加的波动变化起主要作用,敏感区主要在35°N以南,中心位于西南地区;(4)20年代至40年代增暖可能是温室效应、火山活动和太阳活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70年代以来的增暖则主要与温室效应的加剧有关。
1997, 8(2): 186-196
摘要:
文章主要讨论了东亚冬季风和冷涌的演变特征,并与南亚作了对比,发现在东亚地区,冬季风演变主要表现为10月中旬经向环流的突变及9月初、11月中旬和1月末对流层低层温度的3次突变;而在南亚地区,经向环流的变化不如东亚地区明显,而且高层要先于低层变化,对流层低层温度存在2次突变。在整个冬季,东亚地区冷涌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南海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而西太平洋冷涌在1月份出现最高频率;南亚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但远小于东亚地区且衰减速度很快。另一个不同点是东亚地区的冷涌强度是往上衰减的,而南亚地区的冷涌强度则是往上增强的。这说明东亚冬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性质有较大的区别。
文章主要讨论了东亚冬季风和冷涌的演变特征,并与南亚作了对比,发现在东亚地区,冬季风演变主要表现为10月中旬经向环流的突变及9月初、11月中旬和1月末对流层低层温度的3次突变;而在南亚地区,经向环流的变化不如东亚地区明显,而且高层要先于低层变化,对流层低层温度存在2次突变。在整个冬季,东亚地区冷涌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南海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而西太平洋冷涌在1月份出现最高频率;南亚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但远小于东亚地区且衰减速度很快。另一个不同点是东亚地区的冷涌强度是往上衰减的,而南亚地区的冷涌强度则是往上增强的。这说明东亚冬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性质有较大的区别。
1997, 8(2): 197-204
摘要:
选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10个测站,用功率谱方法分析其40年来季节降水和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气候短周期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年际振荡准3.5年(QTO)和准2年(QBO)周期基本是一致的。10年际季节气温变化表明,冬季较50年代明显变暖,升温2℃左右,而夏季升温较弱,但与50~70年代的夏季低温周期相比,80年代以来则进入一个相对暖的周期。夏季副热带季风进退对吉林省的夏季气温和降水影响很大。
选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10个测站,用功率谱方法分析其40年来季节降水和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气候短周期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年际振荡准3.5年(QTO)和准2年(QBO)周期基本是一致的。10年际季节气温变化表明,冬季较50年代明显变暖,升温2℃左右,而夏季升温较弱,但与50~70年代的夏季低温周期相比,80年代以来则进入一个相对暖的周期。夏季副热带季风进退对吉林省的夏季气温和降水影响很大。
1997, 8(2): 205-211
摘要:
针对短期预报中的非相变非绝热过程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非相变非绝热过程对短期天气预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要素的预报上。在本个例中,对于雨区分布和降水量。若忽略非相变非绝热过程。将引起大陆上降水预报的较大偏差。预报降水量明显减少。
针对短期预报中的非相变非绝热过程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非相变非绝热过程对短期天气预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要素的预报上。在本个例中,对于雨区分布和降水量。若忽略非相变非绝热过程。将引起大陆上降水预报的较大偏差。预报降水量明显减少。
1997, 8(2): 212-218
摘要:
应用NOAA卫星AVHRR通道1、2计算的植被指数和通道4的亮温、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的土壤湿度,并结合气象卫星完成的土地覆盖分类等资料,建立了由植被指数和亮温估算甘肃省东部农田区土壤湿度的方程。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湿度与植被指数和亮温间均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用植被指数和亮温可以估计土壤湿度情况,并对干旱进行监测。
应用NOAA卫星AVHRR通道1、2计算的植被指数和通道4的亮温、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的土壤湿度,并结合气象卫星完成的土地覆盖分类等资料,建立了由植被指数和亮温估算甘肃省东部农田区土壤湿度的方程。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湿度与植被指数和亮温间均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用植被指数和亮温可以估计土壤湿度情况,并对干旱进行监测。
1997, 8(2): 219-223
摘要:
基于一些发展较强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往往与风场的旋转或辐合、辐散有关的事实,文章提出了一种单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风场反演二维水平风场的新方法,即涡度-散度方法。文中对1994年7月12日的个例进行了反演处理,处理结果与天气实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不失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单部多普勒雷达反演水平二维风场的方法。
基于一些发展较强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往往与风场的旋转或辐合、辐散有关的事实,文章提出了一种单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风场反演二维水平风场的新方法,即涡度-散度方法。文中对1994年7月12日的个例进行了反演处理,处理结果与天气实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不失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单部多普勒雷达反演水平二维风场的方法。
1997, 8(2): 224-229
摘要:
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决策服务系统(ACHPDS)由三部分组成。介绍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测(AMDP)、农作物产量年景预测(COHP)及农作物种植面积合理配置决策系统(CAAD)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情况。
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决策服务系统(ACHPDS)由三部分组成。介绍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测(AMDP)、农作物产量年景预测(COHP)及农作物种植面积合理配置决策系统(CAAD)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情况。
1997, 8(2): 230-235
摘要:
利用1973~1995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研究了北半球、欧亚和北美3个地区雪盖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指出在70年代是雪盖变化明显扩张时期,1978年达到最高值。80年代以来雪盖逐步收缩,1986年以后持续低于正常。对东亚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雪盖与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呈显著反相关;春季雪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与冬季有所不同,显著的反相关区出现在45°N以北的东北和西北地区。
利用1973~1995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研究了北半球、欧亚和北美3个地区雪盖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指出在70年代是雪盖变化明显扩张时期,1978年达到最高值。80年代以来雪盖逐步收缩,1986年以后持续低于正常。对东亚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雪盖与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呈显著反相关;春季雪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与冬季有所不同,显著的反相关区出现在45°N以北的东北和西北地区。
1997, 8(2): 236-241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冬小麦田净全辐射各分量的观测资料分析,论述了净全辐射及其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计算得出冬小麦抽穗—乳熟期麦田平均反射率为13.3%,净全辐射占总辐射百分率:白天75%,包括夜间67.4%;指出了净全辐射和总辐射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给出了由总辐射计算净全辐射的经验公式。
通过对青藏高原冬小麦田净全辐射各分量的观测资料分析,论述了净全辐射及其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计算得出冬小麦抽穗—乳熟期麦田平均反射率为13.3%,净全辐射占总辐射百分率:白天75%,包括夜间67.4%;指出了净全辐射和总辐射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给出了由总辐射计算净全辐射的经验公式。
1997, 8(2): 242-246
摘要:
利用分层浅水波方程和小参数(WKB)方法,考虑具有垂直切变的基流和地形的作用,求得惯性重力波的局地频率方程,并根据此方程分析讨论了在多种环境条件下波动的稳定性情况。
利用分层浅水波方程和小参数(WKB)方法,考虑具有垂直切变的基流和地形的作用,求得惯性重力波的局地频率方程,并根据此方程分析讨论了在多种环境条件下波动的稳定性情况。
1997, 8(2): 247-251
摘要:
文章对1994年7月12~13日一次登陆台风造成的华北暴雨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9406号台风登陆后,台风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间形成的偏东南风低空急流,具有明显超地转特征,它是触发这次台风暴雨的关键系统。Q矢量诊断表明,Q矢量辐合区与暴雨位置较为一致。
文章对1994年7月12~13日一次登陆台风造成的华北暴雨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9406号台风登陆后,台风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间形成的偏东南风低空急流,具有明显超地转特征,它是触发这次台风暴雨的关键系统。Q矢量诊断表明,Q矢量辐合区与暴雨位置较为一致。
1997, 8(2): 252-253
摘要:
1995年10~12月在台湾阿里山和台南地区采用MS-120型太阳光度计测量了大气气溶胶的消光系数、?ngstr?m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分析了消光系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1995年10~12月在台湾阿里山和台南地区采用MS-120型太阳光度计测量了大气气溶胶的消光系数、?ngstr?m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分析了消光系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1997, 8(2): 254-255
摘要:
台风路径人工智能预报方法的研制蒋乐贻费亮(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上海200030)人工智能预报方法是一种新方法.在研制专家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人工智能内容,结合气象预报特点及所要求的预报精度,研制了台风路径人工智能预报方法.此方法把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与...
台风路径人工智能预报方法的研制蒋乐贻费亮(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上海200030)人工智能预报方法是一种新方法.在研制专家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人工智能内容,结合气象预报特点及所要求的预报精度,研制了台风路径人工智能预报方法.此方法把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