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8卷 第3期
1997, 8(3): 335-341
摘要:
用一个在NCAR的气候模式CCM1(R15L12)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CCM1(R15L7)-LNWP长期数值预报模式,以国家气象中心1992年4月1日客观分析资料和NCAR的固定个例(1975年1月16日)为初始场,进行长期数值预报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拖曳效应对春季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月平均的青藏高原地面拖曳系数与全球其它陆面月平均拖曳系数之差由0.0008增大至0.004时,预报效果得到了明显改进。青藏高原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300 hPa和500 hPa)温度差可增大3℃,从孟加拉湾一带至青藏高原的温度差可减小1.5℃,使得在青藏高原及其北侧高空西风增强(增强中心在40°N的250 hPa层)。在青藏高原南侧的25°N的250 hPa出现西风的减弱中心,有利于晚春季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的北移。青藏高原的地面拖曳效应有利于在春季加大其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加强北半球经向三圈环流及全球经向环流。
用一个在NCAR的气候模式CCM1(R15L12)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CCM1(R15L7)-LNWP长期数值预报模式,以国家气象中心1992年4月1日客观分析资料和NCAR的固定个例(1975年1月16日)为初始场,进行长期数值预报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拖曳效应对春季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月平均的青藏高原地面拖曳系数与全球其它陆面月平均拖曳系数之差由0.0008增大至0.004时,预报效果得到了明显改进。青藏高原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300 hPa和500 hPa)温度差可增大3℃,从孟加拉湾一带至青藏高原的温度差可减小1.5℃,使得在青藏高原及其北侧高空西风增强(增强中心在40°N的250 hPa层)。在青藏高原南侧的25°N的250 hPa出现西风的减弱中心,有利于晚春季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的北移。青藏高原的地面拖曳效应有利于在春季加大其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加强北半球经向三圈环流及全球经向环流。
1997, 8(3): 257-268
摘要:
文章运用新近开发的双向嵌套的MM5中尺度模式,在国家气象中心的CRAY-C92巨型机环境下,对1996年4月中旬末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凝结潜热通过一个类似于CISK的机制对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输送了潜在不稳定能量,并在与暴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维持和加强;初始时刻(暴雨发生前12小时)南海北部—华南地区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文章运用新近开发的双向嵌套的MM5中尺度模式,在国家气象中心的CRAY-C92巨型机环境下,对1996年4月中旬末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凝结潜热通过一个类似于CISK的机制对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输送了潜在不稳定能量,并在与暴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维持和加强;初始时刻(暴雨发生前12小时)南海北部—华南地区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1997, 8(3): 269-275
摘要:
对1992~1994年夏季四川、湖北、河南3省333个地面雨量站2万多个雨量观测数据以及与之相应的4千余幅GMS-4红外数字云图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云顶温度、温度梯度、云团的膨胀、穿透性云顶的存在、云体相对于云团中心的偏离量与云的降水强度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地区,这种对应关系有所不同。
对1992~1994年夏季四川、湖北、河南3省333个地面雨量站2万多个雨量观测数据以及与之相应的4千余幅GMS-4红外数字云图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云顶温度、温度梯度、云团的膨胀、穿透性云顶的存在、云体相对于云团中心的偏离量与云的降水强度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地区,这种对应关系有所不同。
1997, 8(3): 276-282
摘要:
利用1979~1991年贵州水稻气象与物候观测等资料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实时农业气候综合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贵州省水稻产量年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水稻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利用1979~1991年贵州水稻气象与物候观测等资料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实时农业气候综合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贵州省水稻产量年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水稻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997, 8(3): 283-291
摘要:
该文对卷云和高层云分别构造了15种冰晶尺度分布,3种云高和云厚,总共30种冰水含量、90种冰水程长模式。对尺度小于与大于30 μm的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特性分别用表面积等效冰球Mie理论和射线光学理论进行计算。采用delta-Eddington法计算了在4种不同地面反射率下冰云的多重散射辐射传输特性,提出了冰云辐射特性的参数化公式,指出参数化公式可以用于气候模式或大气环流模式。
该文对卷云和高层云分别构造了15种冰晶尺度分布,3种云高和云厚,总共30种冰水含量、90种冰水程长模式。对尺度小于与大于30 μm的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特性分别用表面积等效冰球Mie理论和射线光学理论进行计算。采用delta-Eddington法计算了在4种不同地面反射率下冰云的多重散射辐射传输特性,提出了冰云辐射特性的参数化公式,指出参数化公式可以用于气候模式或大气环流模式。
1997, 8(3): 292-301
摘要:
综合考虑无云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和大气中各种吸收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建立了一个气溶胶大气的短波加热率模式,研究了兰州冬季气溶胶的短波加热效应。计算结果表明: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大气的作用是显著的。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全闭合的混合层发展模式,利用数值方法探讨了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对混合层发展的影响。计算发现大气中气溶胶的增加会抑制混合层的发展,使混合层内的平均位温减小。
综合考虑无云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和大气中各种吸收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建立了一个气溶胶大气的短波加热率模式,研究了兰州冬季气溶胶的短波加热效应。计算结果表明: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大气的作用是显著的。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全闭合的混合层发展模式,利用数值方法探讨了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对混合层发展的影响。计算发现大气中气溶胶的增加会抑制混合层的发展,使混合层内的平均位温减小。
1997, 8(3): 302-309
摘要:
该文用最优化方法修正边界层模式的外强迫项,使模式输出结果最好地拟合有限的观测资料。目标函数相对于参数的梯度用扰动法计算。利用模式资料和在兰州市的实测资料所作的数值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合理的。
该文用最优化方法修正边界层模式的外强迫项,使模式输出结果最好地拟合有限的观测资料。目标函数相对于参数的梯度用扰动法计算。利用模式资料和在兰州市的实测资料所作的数值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合理的。
1997, 8(3): 310-315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一种利用单一高度风速、温度湍流资料确定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该方法无须进行风速廓线的测量,可以应用于非单一水平均匀下垫面和非中性层结,避免了主观性。用该方法计算了北京城市北部边缘325 m气象塔附近的零值位移d和地表粗糙 z0。结果表明:该处下垫面零值位移d和地表粗糙度z0与风向有很强的依赖关系,与气象塔周围的城市建设相对应。
文章介绍了一种利用单一高度风速、温度湍流资料确定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该方法无须进行风速廓线的测量,可以应用于非单一水平均匀下垫面和非中性层结,避免了主观性。用该方法计算了北京城市北部边缘325 m气象塔附近的零值位移d和地表粗糙 z0。结果表明:该处下垫面零值位移d和地表粗糙度z0与风向有很强的依赖关系,与气象塔周围的城市建设相对应。
1997, 8(3): 316-324
摘要:
文章分析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间的东亚夏季风活动及其在梅雨期对流性暴雨形成中的作用。结果指出,第一场暴雨发生在夏季风暴发之前,它主要受副热带西风气流影响;后两场暴雨期间由于副高和东南季风稳定少动,西南季风的暴发和活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进退演变导致了江淮梅雨的维持和中断。西南季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热带地区(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对流性很强的大气输送到江淮一带,由此使江淮流域在梅雨中后期形成了远强于一般年份的对流性降水,特别是第三场暴雨。文中通过定义低纬偏西风强度,讨论了强风带上强风速核的地域分布和传播特征。
文章分析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间的东亚夏季风活动及其在梅雨期对流性暴雨形成中的作用。结果指出,第一场暴雨发生在夏季风暴发之前,它主要受副热带西风气流影响;后两场暴雨期间由于副高和东南季风稳定少动,西南季风的暴发和活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进退演变导致了江淮梅雨的维持和中断。西南季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热带地区(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对流性很强的大气输送到江淮一带,由此使江淮流域在梅雨中后期形成了远强于一般年份的对流性降水,特别是第三场暴雨。文中通过定义低纬偏西风强度,讨论了强风带上强风速核的地域分布和传播特征。
1997, 8(3): 325-334
摘要:
文章引进了美国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改造和改进,建立了能适合中国区域性气候特征,模拟中国区域性气候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式对1991年夏季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模拟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的能力。
文章引进了美国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改造和改进,建立了能适合中国区域性气候特征,模拟中国区域性气候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式对1991年夏季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模拟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的能力。
1997, 8(3): 342-351
摘要:
该文对我国逐日两次探空资料,经过综合静力学质量控制系统(CHQC)和序列均一性检验后,计算分析了中国大气水分的气候分布特点及近2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讨论了大气水分变化与地面气温、夏季大气水分与我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关系。
该文对我国逐日两次探空资料,经过综合静力学质量控制系统(CHQC)和序列均一性检验后,计算分析了中国大气水分的气候分布特点及近2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讨论了大气水分变化与地面气温、夏季大气水分与我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关系。
1997, 8(3): 352-357
摘要:
文章着重阐述了系统目标,要求在数据表示、数据结构、应用接口和用户界面等方面实行统一规范,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互换性,从而使气象系统及非气象系统的相关系统均可纳入一个总的框架,相互连接,彼此调用。同时,阐述了系统的结构。该系统在地理上是国家-区域-省-地气候资料数据库的多数据结构,但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控制下,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数据库。
文章着重阐述了系统目标,要求在数据表示、数据结构、应用接口和用户界面等方面实行统一规范,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互换性,从而使气象系统及非气象系统的相关系统均可纳入一个总的框架,相互连接,彼此调用。同时,阐述了系统的结构。该系统在地理上是国家-区域-省-地气候资料数据库的多数据结构,但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控制下,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数据库。
1997, 8(3): 358-367
摘要:
根据上海市气象局计算机资源配置情况,以NCAR-PSU/MM4为模式框架,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为依托,建立了上海区域气象中心业务数值预报新系统,更新原五层模式套网格业务系统。根据有无进入区域的热带气旋而分别执行热带气旋模式或有限域模式。近一年的运行表明,计算稳定,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同时增加了预报产品,可提供华东地区25个主要城市每6小时一次的地面要素预报,供区域内省台调用。
根据上海市气象局计算机资源配置情况,以NCAR-PSU/MM4为模式框架,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为依托,建立了上海区域气象中心业务数值预报新系统,更新原五层模式套网格业务系统。根据有无进入区域的热带气旋而分别执行热带气旋模式或有限域模式。近一年的运行表明,计算稳定,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同时增加了预报产品,可提供华东地区25个主要城市每6小时一次的地面要素预报,供区域内省台调用。
1997, 8(3): 368-373
摘要:
文章介绍了江西区域暴雨的客观天气学模型、物理诊断模型、预报流程以及利用数值化云图进行暴雨落区短时跟踪预报的方法。并给出了1992~1995年汛期模型的试报结果。
文章介绍了江西区域暴雨的客观天气学模型、物理诊断模型、预报流程以及利用数值化云图进行暴雨落区短时跟踪预报的方法。并给出了1992~1995年汛期模型的试报结果。
1997, 8(3): 374-378
摘要:
应用单叶光合作用非线性双曲线光响应模型,在生产上进行水稻品种丰产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上海地区测定的水稻品种中,“寒优湘晴”的丰产性最好。
应用单叶光合作用非线性双曲线光响应模型,在生产上进行水稻品种丰产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上海地区测定的水稻品种中,“寒优湘晴”的丰产性最好。
1997, 8(3): 379-384
摘要:
该文利用新疆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构建棉花品种熟性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温度对不同品种棉花产量结构及发育速度影响的模式,进一步分析了温度变化对不同品种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霜前花比例及发育速度的可能影响。该文对棉花生产气象监测、预测及评价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文利用新疆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构建棉花品种熟性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温度对不同品种棉花产量结构及发育速度影响的模式,进一步分析了温度变化对不同品种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霜前花比例及发育速度的可能影响。该文对棉花生产气象监测、预测及评价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