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0卷 第1期
1999, 10(1): 28-33
摘要:
该文利用NOAA卫星的AVHRR资料的通道3(3.55~3.93 μm)数据中所包含的太阳反射光信息,分析了云和雾中粒子的大小分布状况。把分析结果与地面观测资料相对比,发现具有CH3反射率小值的云中大粒子区与降水区间存在一定的关系,CH3反射率大值区与大雾覆盖区之间具有良好对应性。
该文利用NOAA卫星的AVHRR资料的通道3(3.55~3.93 μm)数据中所包含的太阳反射光信息,分析了云和雾中粒子的大小分布状况。把分析结果与地面观测资料相对比,发现具有CH3反射率小值的云中大粒子区与降水区间存在一定的关系,CH3反射率大值区与大雾覆盖区之间具有良好对应性。
1999, 10(1): 34-40
摘要:
文章根据1992~1994年4~6月间利用北京大学研制的新一代双通道共天线地基微波辐射计在河北省石家庄等地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晴空、有云无雨两种天气条件下,大气中积分汽态水、液态水含量的分布特征,两种相态大气含水量的相对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有云无雨的天气条件下,云中液态水积分含量仅占大气中总水量的1%,说明作为人工增雨资源条件的云中液态水含量仅占大气总水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分析认为,以往通常采用大气中水汽含量评估人工增雨资源条件的方法,存在着不确切性。
文章根据1992~1994年4~6月间利用北京大学研制的新一代双通道共天线地基微波辐射计在河北省石家庄等地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晴空、有云无雨两种天气条件下,大气中积分汽态水、液态水含量的分布特征,两种相态大气含水量的相对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有云无雨的天气条件下,云中液态水积分含量仅占大气中总水量的1%,说明作为人工增雨资源条件的云中液态水含量仅占大气总水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分析认为,以往通常采用大气中水汽含量评估人工增雨资源条件的方法,存在着不确切性。
1999, 10(1): 49-58
摘要:
用尺度分离的动能平衡方程,对1996年8月3~5日华北地区台风暴雨过程雨区内的动能制造和转换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动能在暴雨发展过程逐渐减小,动能转换项也是逐渐减小的。暴雨发生前,尺度相互作用制造项GKMS起最重要的作用,大尺度动能制造项次之,中尺度动能制造项消耗少量的动能;暴雨发生时,尺度相互作用和天气尺度运动仍制造动能,只是比发生前明显减少,中尺度运动由消耗动能转变为制造动能,动能转换主要来源于低层且数值明显减少;暴雨发生后,动能制造项数值仍为正,此时天气尺度动能制造最重要,但数值比前两阶段小,动能的转换主要出现于高层。可见,此次暴雨过程总动能的制造项一直为正,主要出现于高层,只是其制造量逐渐减小;动能转换是从低层向高层进行的,水平转换项起主要作用,是一种尺度减小的动能转换过程。
用尺度分离的动能平衡方程,对1996年8月3~5日华北地区台风暴雨过程雨区内的动能制造和转换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动能在暴雨发展过程逐渐减小,动能转换项也是逐渐减小的。暴雨发生前,尺度相互作用制造项GKMS起最重要的作用,大尺度动能制造项次之,中尺度动能制造项消耗少量的动能;暴雨发生时,尺度相互作用和天气尺度运动仍制造动能,只是比发生前明显减少,中尺度运动由消耗动能转变为制造动能,动能转换主要来源于低层且数值明显减少;暴雨发生后,动能制造项数值仍为正,此时天气尺度动能制造最重要,但数值比前两阶段小,动能的转换主要出现于高层。可见,此次暴雨过程总动能的制造项一直为正,主要出现于高层,只是其制造量逐渐减小;动能转换是从低层向高层进行的,水平转换项起主要作用,是一种尺度减小的动能转换过程。
1999, 10(1): 66-71
摘要:
该文提出了以无气象灾害时农作物应当达到的期望产量为基础来评估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问题。介绍了期望产量和因灾减产量的确定方法,依据因灾减产量与相应年份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所发生的气象灾害的强度、覆盖度以及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等关系,建立起因灾减产量的结构型统计评估模式。
该文提出了以无气象灾害时农作物应当达到的期望产量为基础来评估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问题。介绍了期望产量和因灾减产量的确定方法,依据因灾减产量与相应年份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所发生的气象灾害的强度、覆盖度以及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等关系,建立起因灾减产量的结构型统计评估模式。
1999, 10(1): 80-87
摘要:
通过对南北半球环流6年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北半球夏季5~8月,南半球中纬西风指数、低纬西风指数、赤道气压指标与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群的中期活动均有较好的关系。在台风群活跃的年份,台风群生成阶段前后,环流变化由南半球中纬先开始,随后南半球低纬和赤道地区环流也出现变化,赤道气压指标到达低值,此后,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上述南北半球环流系统变化的传播过程为准二周周期。
通过对南北半球环流6年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北半球夏季5~8月,南半球中纬西风指数、低纬西风指数、赤道气压指标与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群的中期活动均有较好的关系。在台风群活跃的年份,台风群生成阶段前后,环流变化由南半球中纬先开始,随后南半球低纬和赤道地区环流也出现变化,赤道气压指标到达低值,此后,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上述南北半球环流系统变化的传播过程为准二周周期。
1999, 10(1): 106-111
摘要:
采用国家气象中心(NMC)有限区同化预报系统(HLAFS)和华北区域分析预报系统(NCAFS)的基本方案,选择“八五”期间台风试验期进行陆地测站特殊加密观测的两个台风个例作数值天气预报(NWP)试验,探讨这些资料在NWP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陆地测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对NMC的NWP系统的预报,尤其在较高分辨率情况下,具有较明显的改进作用。
采用国家气象中心(NMC)有限区同化预报系统(HLAFS)和华北区域分析预报系统(NCAFS)的基本方案,选择“八五”期间台风试验期进行陆地测站特殊加密观测的两个台风个例作数值天气预报(NWP)试验,探讨这些资料在NWP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陆地测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对NMC的NWP系统的预报,尤其在较高分辨率情况下,具有较明显的改进作用。
1999, 10(1): 112-117
摘要: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INFO,针对上海郊区各乡镇气候、土壤、区位、技术、承灾能力、水污染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上海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可为蔬菜基地规划、菜地迁移和蔬菜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INFO,针对上海郊区各乡镇气候、土壤、区位、技术、承灾能力、水污染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上海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可为蔬菜基地规划、菜地迁移和蔬菜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1999, 10(1): 123-128
摘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八五”以来,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系统新的归档方案设计特点、意义、内容,并探讨了归档软件开发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文章简要介绍了“八五”以来,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系统新的归档方案设计特点、意义、内容,并探讨了归档软件开发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1999, 10(1): 1-8
摘要:
该文利用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了1873~1990年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并用滑动t检验和奇异谱分析方法(SSA)对近百年的东亚冬季风的突变性和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强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当冬季风强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降低,蒙古高压升高,阿留申低压加深。当冬季风弱时,天气及环流特点几乎与之相反。东亚冬季风存在QBO、LFO和IDO现象,各振荡分量都具有年代际的差别。
该文利用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了1873~1990年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并用滑动t检验和奇异谱分析方法(SSA)对近百年的东亚冬季风的突变性和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强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当冬季风强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降低,蒙古高压升高,阿留申低压加深。当冬季风弱时,天气及环流特点几乎与之相反。东亚冬季风存在QBO、LFO和IDO现象,各振荡分量都具有年代际的差别。
1999, 10(1): 9-19
摘要:
使用长年代、高质量海洋气象观测资料,选用适合研究海域的计算参数,按2°×2°网格计算了中国邻海(黄、渤、东、南海及140°E以西西北太平洋)辐射平衡和海-气热量、水汽通量,讨论了它们的年、月分布和时空变化,并以海面热量净收支为主要指标进行了海洋气候区划。
使用长年代、高质量海洋气象观测资料,选用适合研究海域的计算参数,按2°×2°网格计算了中国邻海(黄、渤、东、南海及140°E以西西北太平洋)辐射平衡和海-气热量、水汽通量,讨论了它们的年、月分布和时空变化,并以海面热量净收支为主要指标进行了海洋气候区划。
1999, 10(1): 20-27
摘要:
利用包含大地形和常速纬向基本气流的正压准地转位涡度方程,研究了大地形对低频波激发的作用,结果表明,起作用的地形因子主要是地形的最大高度和地形坡度。地形最大高度的作用主要是使Rossby波趋向低频,而地形坡度的作用主要是对Rossby波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同时适当的地形坡度也可导致低频波的形成。而常速纬向基流在总体上的作用是使波动变得趋向低频,且西风基流更有利于低频(30~60天)波的形成。从纬向波数上看,纬向3波以上的波动更容易出现低频(30~60天)。
利用包含大地形和常速纬向基本气流的正压准地转位涡度方程,研究了大地形对低频波激发的作用,结果表明,起作用的地形因子主要是地形的最大高度和地形坡度。地形最大高度的作用主要是使Rossby波趋向低频,而地形坡度的作用主要是对Rossby波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同时适当的地形坡度也可导致低频波的形成。而常速纬向基流在总体上的作用是使波动变得趋向低频,且西风基流更有利于低频(30~60天)波的形成。从纬向波数上看,纬向3波以上的波动更容易出现低频(30~60天)。
1999, 10(1): 41-48
摘要:
该文提出了在极坐标下从单多普勒雷达速度场计算散度的方法。此方法可以直接利用多普勒速度计算极坐标散度中的径向散度项和径向移动项,而无需作任何假定。只有在计算切向散度项时需要在一定的假定下先反演出切向速度。误差分析表明,反演误差比散度小一个量级。对一次冷锋过程的散度反演试验表明,极坐标散度反演方法可用于分析中尺度天气系统。
该文提出了在极坐标下从单多普勒雷达速度场计算散度的方法。此方法可以直接利用多普勒速度计算极坐标散度中的径向散度项和径向移动项,而无需作任何假定。只有在计算切向散度项时需要在一定的假定下先反演出切向速度。误差分析表明,反演误差比散度小一个量级。对一次冷锋过程的散度反演试验表明,极坐标散度反演方法可用于分析中尺度天气系统。
1999, 10(1): 59-65
摘要:
根据1991~1996年郑州冬小麦播种前0~200 cm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应用3次多项式模拟了底墒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0~50 cm土壤水分与0~200 cm的底墒相关达到0.01显著水平,可以用0~50 cm土壤水分推算0~200 cm土层底墒。
根据1991~1996年郑州冬小麦播种前0~200 cm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应用3次多项式模拟了底墒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0~50 cm土壤水分与0~200 cm的底墒相关达到0.01显著水平,可以用0~50 cm土壤水分推算0~200 cm土层底墒。
1999, 10(1): 72-79
摘要:
文章根据多年实际观测资料,在土壤水分平衡参数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初始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3要素,建立了0~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模式,确定了各项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11个站点两年的检验和试用,对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和春玉米农田的水分状况监测准确率达80%以上。同时,对两个站点的土壤水分进行了预报,准确率平均为92%。
文章根据多年实际观测资料,在土壤水分平衡参数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初始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3要素,建立了0~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模式,确定了各项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11个站点两年的检验和试用,对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和春玉米农田的水分状况监测准确率达80%以上。同时,对两个站点的土壤水分进行了预报,准确率平均为92%。
1999, 10(1): 88-93
摘要:
该文提出了利用TOVS的MSU-1(微波辐射仪的第一通道、中心频率50.31 GHz)、HIRS/2-8(高分辨率红外辐射仪的第八通道、中心波长11.10 μm)、HIRS/2-19(中心波长3.70μm)及HIRS/2-20(中心波长0.70 μm)光谱特性的差异进行云的检测,以及在晴空条件下测雪的方法。该方法测出的1993年1月我国东部地区和1991年1月西藏高原东部地区降雪过程的积雪图,与实况相符。
该文提出了利用TOVS的MSU-1(微波辐射仪的第一通道、中心频率50.31 GHz)、HIRS/2-8(高分辨率红外辐射仪的第八通道、中心波长11.10 μm)、HIRS/2-19(中心波长3.70μm)及HIRS/2-20(中心波长0.70 μm)光谱特性的差异进行云的检测,以及在晴空条件下测雪的方法。该方法测出的1993年1月我国东部地区和1991年1月西藏高原东部地区降雪过程的积雪图,与实况相符。
1999, 10(1): 94-105
摘要:
围绕着海洋环流与气候变率的联系,概述了近年来有关温盐环流输送带路径、海洋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的热平衡和水循环中的作用、大洋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和变率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围绕着海洋环流与气候变率的联系,概述了近年来有关温盐环流输送带路径、海洋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的热平衡和水循环中的作用、大洋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和变率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9, 10(1): 118-122
摘要:
该文用二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对武汉地区3年近地层5~146 m塔层6个层次的风速进行拟合,主要分析了分布函数中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的获取方法。通过与实际值的对比,表明经验法优于最小二乘法。运用此方法,对近地层风能进行估算,其结果与常规方法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7%,最小仅为0.1%。并在最后讨论了风能和垂直分布规律。
该文用二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对武汉地区3年近地层5~146 m塔层6个层次的风速进行拟合,主要分析了分布函数中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的获取方法。通过与实际值的对比,表明经验法优于最小二乘法。运用此方法,对近地层风能进行估算,其结果与常规方法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7%,最小仅为0.1%。并在最后讨论了风能和垂直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