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1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第十二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技术讨论会在浙江宁波市召开
黄幸媛
2002, 13(3)
摘要:
由中国气象学会第 2 4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办 ,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象学委员会和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协办 ,宁波市气象局承办的第 1 2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于 2 0 0 2年 4月 9~ 1 2日在浙江宁波市召开。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联寿院士主持了会议。本届会议是新世纪第 1次全国台风学术盛会 ,也是这一系列性全国台风科学盛会创立 3 0周年。本届会议邀请了原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还邀请了从 2 0世纪 5 0、6 0年代即开始从事台风科研和预报工作、并对我国台风科研、…
1998年梅雨锋的动力热力结构分析
张小玲, 陶诗言, 张庆云
2002, 13(3): 257-268
摘要:
1998年夏季随着夏季风的北进,梅雨锋活跃在我国东部由南向北的不同纬带。该文通过对三段活跃期梅雨锋的平均动力热力结构诊断分析发现:1998年6月1~10日华南前汛期时活跃的锋系其动力、热力结构与江淮流域典型的梅雨锋结构相似;梅雨锋锋面随高度无向北倾斜现象,已不存在典型温带锋面的结构;梅雨锋的垂直动力、热力结构具有准热带系统的特征,是介于温带锋面和ITCZ之间的过渡结构。
1998年二度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诊断分析
廖移山, 杨荆安, 沈铁元
2002, 13(3): 269-276
摘要(3076) HTML全文 (530) PDF 327KB(1511)
摘要:
文章对1998年长江流域二度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与大气经圈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副高的进退与经圈环流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副高的北跳并不是由与其相联系的反环流下沉支直接北移所引起的。低纬度深厚上升运动的发展不利于副高维持在较低的纬度,而中纬度反环流的突然向南调整则有利于副高在更北的纬度建立,于是副高出现突然北跳的现象。它是江淮地区出梅的一种经圈环流调整形式。副高在稳定期间,随着与它相联系的反环流的南北运动而作相应的南北运动。副高在南退之前,对流层顶附近有反环流生成,然后迅速向南运动,副高也随之迅速南退。
1997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在汛期降水中的作用
孙颖, 丁一汇
2002, 13(3): 277-287
摘要:
利用1997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T63再分析资料,详细讨论了中国汛期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异常特征及其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年中国夏季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均表现了突出的异常,东部雨带长期滞留在江南、华南一带,夏季风向北的推进很弱,主要活跃于较低纬度,最北仅至35°N,未能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建立,比起气候意义下夏季风北进的最高纬度偏南10°左右。在这一过程中,夏季风异常是主要雨带异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候大雨带的建立和北推均与季风的建立与活跃密切相关。进一步对大尺度水汽场的分析表明,夏季风的活动明显改变了大尺度水汽输送及辐合,进而影响和制约了主要雨带的分布。夏季风爆发后,南海及中国大陆的主要水汽输送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孟加拉湾和热带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到南海后,再从南海输送到中国大陆。而季风的活动同时也制约了强水汽辐合带的出现,其在低纬的维持为雨带长期稳定于南方地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非均匀地表条件下区域蒸发散通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刘晶淼, 周秀骥, 余锦华, 丁裕国
2002, 13(3): 288-298
摘要(3323) HTML全文 (576) PDF 348KB(2034)
摘要:
文章改进了计算蒸发散通量的 Kotada-Barton模式(K-B模式)。经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淮河流域试验区各种不同陆面条件(水面,森林,麦田和水稻田)下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和其它方法比较,认为该方法计算精度与涡动相关法及鲍恩比法相当,不论是计算蒸发散通量的瞬时值或日值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仅仅依赖于土地资源遥感信息、常规气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如地面高程,而到目前为止上述资料均可以通过卫星等手段及常规观测得到。利用此方法计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种地表面上1995年各月的蒸发散量及该地区的区域平均蒸发散量。结果证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且基础资料容易得到,是一种估计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的蒸发散量和具有复杂的地形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区域平均蒸发散量的有用工具。
辐射参数化的变化对模式中期和月预报的影响
沈元芳, 伊兰, 陈谊, 胡国权
2002, 13(3): 299-311
摘要:
在T106中期数值预报模式和T63气候模式中进行了两种辐射过程参数化的对比试验。目前在这两个模式中用作对照积分的辐射方案(OPE)是ECMWF的早期业务方案,而新的辐射方案(NEW)是ECMWF 1989年5月2日成为业务的版本。试验结果表明,OPE高估了短波水的吸收,导致太大的短波大气吸收和地表太小的向下短波辐射;OPE还低估了长波辐射冷却和大气顶的向外长波辐射(OLR);NEW增加了地表有效辐射能量和对流层总的冷却,产生了较大的湍流热通量,对流活动加强,降水量明显增加;NEW还使平流层温度偏暖得到矫正。业务平行试验的统计检验表明,NEW对4~7天中期预报有较显著的改进。
北京地区中尺度非静力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研究
王迎春, 刘凤辉, 张小玲, 张朝林, 孟燕军, 托亚, 梁丰
2002, 13(3): 312-321
摘要(3256) HTML全文 (631) PDF 746KB(2037)
摘要:
在国家气象中心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开发的“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基础上,充分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和地面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分别使用统计和动力释用方法进行局地温度、风和北京市区空气污染状况的预报。试预报结果表明,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的温度和风的预报效果高于中尺度数值预报直接输出结果;使用中尺度数值预报结果作为一个简单的污染预报动力模式的气象背景场,进行了污染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中SO2、NO2、CO浓度的预报准确率在夏、秋、冬三季中均可达到65%以上。上述研究成果已用于业务预报。
近40年浙江省降水量、雨日的气候变化
顾骏强, 施能, 薛根元
2002, 13(3): 322-329
摘要(5222) HTML全文 (767) PDF 393KB(2932)
摘要:
用1961~1999年浙江省36站的资料, 研究了浙江省年、季、月降水总量与雨日数的气候变化。指出在浙江省年降水量增加的同时,雨日数没有同步的增加。浙江省除了7、8月份雨日是增加以外,其他月份的雨日数都表现为减少。由于7、 8月降水量的增加比雨日的增加更明显,反映出浙江省平均的日降水的强度增加了。研究还指出,雨日的减少是在1978年前后突变发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 浙江省9~12月的雨日已有大幅度的减少。
风廓线仪探测降水云体结构方法的研究
阮征, 葛润生, 吴志根
2002, 13(3): 330-338
摘要(4318) HTML全文 (572) PDF 296KB(1889)
摘要:
风廓线仪用于探测大气三维风的分布,当有降水出现时,受雨滴下降末速度的影响,不能直接得到大气的真实风在垂直方向上随时间的演变。风廓线仪与多普勒天气雷达都是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因此对于有降水时的风廓线仪资料,通过雷达气象方程能够获取探测空间附近的降水回波强度垂直剖面结构、云中降水含水量以及测站上空雨滴下降的平均多普勒速度;同时利用雨滴下降的平均多普勒速度对风廓线仪垂直观测资料进行修正,可以得到降水云体中三维风随高度分布的演变。
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对夏季对流云降水的初步探讨
陈秋萍, 曾光平, 冯宏芳, 隋平, 郑淑贞
2002, 13(3): 339-346
摘要(4418) HTML全文 (652) PDF 143KB(1398)
摘要:
2000年7~9月在福建省建阳气象雷达站利用“713-C”数字化雷达完整地观测到101块对流云生成、发展、消亡过程。通过对这些资料分析,探讨夏季对流云降水机制。分析表明:夏季对流云中初始回波出现在0 ℃层以下,单体对流云占89.2%,多单体对流云占77.8%,其中回波及地时,主体回波扩展到冷暖区多单体明显高于单体(各为77.8%和63.9%)。由于多单体对流云其回波强度、尺度及降水时长都大于单体对流云,是夏季降水和人工催化的重要云系。
山东地区闪电的特征分析
冯桂力, 陈文选, 刘诗军, 黎清才
2002, 13(3): 347-355
摘要(3997) HTML全文 (605) PDF 361KB(2434)
摘要:
利用1998~2000年山东地区雷电探测网获取的云对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日变化、闪电的强度、闪电密度、极性等方面研究了山东地区的雷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地闪电中负闪占绝大多数;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在闪电强度较小和较大时发生的正闪占总正闪电总数的比例相应地高于负闪;闪电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双峰双谷形式;闪电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关,也与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对部分城市市区闪电密度的统计分析表明,济宁、莱芜、滨州、泰安、济南等位于鲁中地区的城市更应加强人工防雷工作。
上海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谈建国, 殷鹤宝, 林松柏, L.S.Kalkstein, 黄家鑫, 邵德民
2002, 13(3): 356-363
摘要(3685) HTML全文 (528) PDF 142KB(1881)
摘要:
用1989~1998年上海逐日4次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美国特拉华大学的SSC天气分类方法确定逐日天气类型,形成了10年逐日天气类型日历。并通过天气类型与死亡率的对比分析,确定MT+类型是上海地区形成热浪的“侵人型”气团,是具有最高死亡率的天气类型。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MT+类型下因受热浪侵袭而超正常死亡数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通过1999年气象和死亡实况资料检验,系统对热浪及因此引起的死亡具有较好的监测和预警效果。
O3浓度增加对油菜影响的诊断试验研究
白月明, 王春乙, 刘玲, 郭建平, 温民
2002, 13(3): 364-370
摘要(2750) HTML全文 (704) PDF 146KB(1099)
摘要:
利用OTC-1型农田开顶式气室对油菜进行了不同臭氧浓度200×10-9、100×10-9、50×10-9、未过滤(25×10-9~40×10-9)和过滤掉自然大气的O3后(约为10×10-9)5个处理的长期接触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大气本底(25×10-9~40×10-9)和50×10-9的低浓度臭氧对油菜有慢性伤害作用。臭氧浓度增加到100×10-9、200×10-9时油菜出现退绿、失水等急性伤害症状。臭氧浓度增加可导致植株矮化,株型缩小,叶片数和叶面积减少,光合速率、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下降。试验还表明,正常生长的油菜移入浓度为100×10-9、200×10-9的臭氧环境下,首先受影响的是叶肉和表皮,而此环境下的新生叶片其叶脉将首先扭曲变形。
西藏高原夏季旱涝年OLR分布差异
假拉, 周顺武
2002, 13(3): 371-376
摘要(3116) HTML全文 (755) PDF 568KB(1167)
摘要:
根据美国NOAA卫星观测得到的射出长波辐射资料(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分析了西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各月的辐射气候特征,指出:高原冬、春季节OLR主要反映了高原下垫面温度的季节变化,高原夏季为雨季,OLR与降水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印度季风爆发前后的OLR演变特征反映出中、低纬大气环流调整对高原雨季形成及降水分布的影响。旱涝年OLR合成分析表明:高原夏季降水与赤道印度洋反Walker环流强弱、印度季风槽、副热带高压及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强度、位置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利用树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序列
吕军, 屠其璞, 钱君龙
2002, 13(3): 377-379
摘要(2436) HTML全文 (644) PDF 121KB(1127)
摘要:
利用JPEG-LS 高效无损压缩气象卫星云图数据
曹青, 吴乐南
2002, 13(3): 380-382
摘要(3157) HTML全文 (640) PDF 99KB(1355)
摘要:
引进自控温室荷兰黄瓜果实生长与温室气候因子
杨秋珍, 李军, 李育民
2002, 13(3): 383-384
摘要(2871) HTML全文 (567) PDF 95KB(154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