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纬度分布特征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N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IN THE WNP
-
摘要: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98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TC) 的源地、活跃地、变性和消亡地、北上率、变性率和消亡率及强度和移动等气候特征的纬度分布, 揭示了热带气旋在不同纬度带活动的一些基本事实, 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热带气旋与不同纬度带环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奠定基础。Abstract: Using the tropical cyclone (TC) yearbook data from 1949 to 1998,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C movement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is analyzed. They include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C genesis, active, extratopical transition (ET) and disappearance position; the ratios of TC north-toward moving, ET and disappearance; and the average intensity and movement.
-
引言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热带气旋 (以下简记TC) 的移动路径对源地 (起报地点) 的敏感性[1], 并将其作为CLIPER、SD85等预报方案中的一个基本影响因子[2]。源地不同通常意味着纬度也不同。近年来, 非对称结构、“β效应”对TC移动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3~5], 这里的β即为柯氏参数 (f) 的纬度变化率。研究表明, TC在移动过程中因其中心所在纬度的变化即会引起TC路径的偏折[6]。可见, 纬度变化对TC活动的影响已被人们所关注。然而, 不同纬度带的TC各具怎样的活动特征, 至今尚未见到专门的研究报导。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88年的《台风年鉴》[7]和1989~1998年的《热带气旋年鉴》[8]资料, 统计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 (包括南海, 下同) TC在不同纬度带活动的气候特征, 旨在为进一步揭示TC与不同纬度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奠定基础。
1. 源地
1949~1998年的50年间西北太平洋共有1747个TC (包括热带低压TD、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TS和台风TY, 下同) 生成, 平均每年34.9个。其中, 870个 (年平均17.4个) 达到TY (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32.6 m/s) 的强度、540个 (年平均10.8个) 只达到TS (中心附近最大风速界于17.2~32.5 m/s) 的强度、337个 (年平均6.7个) 仅为TD (中心附近最大风速界于10.8~17.1 m/s) 的强度。
从0.5°~32.0°N的宽广纬度带内均有TC生成, 其中源地最南的是1973年12月21日08 :00(北京时, 下同) 生成的第28号台风、最北是1979年8月12号14 :00生成的第17号台风。而且, TC的源地具有显著的纬度不均匀分布 (图 1) :4°N以南地区很少有TC生成 (50年间共15个, 不到总频数的1 %)、以北TC的频数迅速增大, 至10°N附近达到峰值 (共233个, 占总频数的16 %), 然后逐渐减少, 18°N以北则迅速减少, 在30°N及以北地区只有7个TC生成 (4个TD、2个TS、1个TY), 不到总频数的0.5%。
不同强度级 (指生命史中能达到的最大强度, 以下简记Im) 的TC, 其源地的纬度分布也不完全一致。从图 1可见:TD级的TC源地呈双峰分布的特征, 主峰值在18°N附近 (约有17 %的TD在这里生成)、次峰值位于10°N附近 (约占TD总频数的11 %); TS、TY均呈单峰分布特征, 但TS的峰值在16°N附近 (约有13 %的TS在这里发生)、TY的峰值则位于10°N左右 (约占TY总频数的17 %)。不难发现, TC越强, 其高频发生地 (主峰值) 越偏南。
TC的源地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并清楚地反映在各月TC高频发生地及最北地 (最北的源地) 的纬度变化上 (图 2)。4月高频发生地最偏南, 位于6°N附近; 以后逐渐北移, 至8、9月最北, 在18°N左右; 再以后迅速南退至11月的8°N附近, 并一直稳定到3月。
由图 2还可见, 源地的最北地和高频发生地纬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最北地的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2月 (约10°N)、与高频发生地仅相距2个纬距左右; 以后随季节逐渐北移、与高频发生地的间距也随之增大, 至7月两者的间距最大, 约有18个纬距; 8、9月最北地的纬度达到最高, 位于32°N附近, 与高频发生地的间距约14个纬距; 随后, 最北地的纬度迅速减小、与高频发生地的间距也迅速减小, 至12月最北地南退到12°N附近、与高频发生地的间距也减小到4个纬距, 并稳定维持到1月。不同强度级的TC, 其源地的高频发生地和最北地纬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篇幅所限, 图略)。
各强度 (Im) 级的TC在不同纬度带的生成概率不尽相同 (图 3), 表明TC的最大强度与源地关系密切。由图 3可见, 源地的纬度越低, 在其生命史中能充分发展并达到TS和TY强度的概率就越大:在10°N以南地区生成的TC有60 %以上能发展成TY、25 %左右能发展成TS、约有15 %只能达到TD的强度, 往北TY的生成概率逐渐减小、TD的概率逐渐增大, 至25°N左右, TY、TS、TD的生成概率接近相等, 再往北, TY的概率继续减小、TD的概率总趋势仍然增大, 但28°N以北, TY的生成概率反而增大、而TD在28°N附近的生成概率却明显偏低, 仅18 %, 不到最大值75 %(32°N附近) 的1/4。TS生成概率界于TD与T Y之间 (26°N以北除外), 且与TD的分布基本反位相。
2. 移向、移速
为了总体上把握西北太平洋TC的移动特征, 我们计算了1949~1998年间西北太平洋TC在各纬度带 (间隔2个纬距) 内的平均移向、移速 (图 4)。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TC生成后, 通常向西北偏西—东北偏东的方向移动、移速界于17~60 km/h之间。其中, 在2°N以南地区活动的TC移向最偏西, 平均移向角为106.3°(规定向南移为0°、向西移为90°、向北移为180°、向东移为270°, 下同), 50°N附近的TC移向最偏东, 平均移向角为244.1°; 移动最慢的是20°N附近的TC (移速约17.4 km/h)、最快的是58°N附近的TC (移速约59.7 km/h)。
由图 4可见:4°N以南的TC平均移向随纬度升高由西北偏西方向顺时针旋转到接近正北方向, 4°~10°N移向由接近正北逆时针旋转为西北偏西, 以后随纬度的增大又作顺时针旋转, 至16°N移向变为西北偏北、至30°N附近接近正北、至40°N变为东北偏东, 并一直稳定到50°N附近, 50°N以北则作为逆时针旋转, 至58°N附近又接近正北。TC的平均移速在20°N以南有随纬度增大减小的趋势, 但6°~20°N相对稳定在18 km/h左右, 以后随纬度的增大移速逐渐增大, 至44°N达到48.8 km/h, 44°N以北移速又逐渐减小, 至56°N为34.9 km/h, 再往北则突然增大, 至58°N达到最大 (为59.7 km/h)。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强度 (指当时的强度, 以下简记I) 的TC在各纬度带内的移动特征, 我们按TC在该纬度带内 (生成、移入) 的中心附近最大风速的大小分为T Y、TS和TD级, 计算了它们在各纬度带 (间隔2个纬距) 内的平均移向、移速 (如图 5所示)。由于2°N以南没有达到TS和T Y级的TC、52°N以北未出现达到TY级的TC、56°N以北没有达到TS级的TC, 为比较方便, 图中仅给出了4°~52°N各强度级TC的移速、移向的纬度分布。
由图 5可见:4°N附近TS的移速明显偏慢、移向明显偏东; 而各强度级的TC在4°~30°N区域的移速、移向均非常接近, 且移速相对稳定、移向则有随纬度增大作顺时针旋转的趋势; 30°N以北地区, 各强度级的TC移速随纬度增大迅速增大 (且TC越强增大得越快)、移向继续作顺时针旋转, 至44°N附近TY和TD的移速均达到最大 (分别为68 km/h、45 km/h), 再往北TY和TD的移速则有减小的趋势、TS的移速仍有增大的趋势, 至52°N附近时TY的平均移速仅为26 km/h、TD的移速虽在52°N附近有突然增大但仍比TS (约49 km/h) 的小。从图 5还可发现, 除个别地区 (如4°N、52°N等) 外, TC越强, 则其移速越大、移向越偏西。
3. 北上率
西北太平洋的TC生成后通常向偏北方向 (西北偏西—东北偏东) 移动, 但在移动过程中有的很快减弱消亡、只能到达较低的纬度, 有的则发展强盛且能进入较高的纬度。统计表明, 西北太平洋的TC能到达的最高纬度是58°N, 1949~1998年间仅一次 (1977年9月13日08 :00生成的第11号台风)。图 6给出了1949~1998年间能穿越 (包括到达, 下同) 各纬度线 (间隔1个纬距) 的TC频数 (以下简称“北上频数”) 分布。
由图 6可见:TC的北上频数随纬度呈单峰分布特征, 峰值位于19°N, 1949~1998年50年间共有977个 (年平均约19.5个) TC穿越了该纬度; 不同强度级 (Im) 的TC, 北上频数的纬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TC的强度级越强, 同一纬度的北上频数越多 (19°N处的TY北上频数约为TS的3倍、TD的6倍)。4°N以南的近赤道地区, 由于TC的生成数很少, 所以北上频数也很少。此外, 能北上至50°N及以北地区的TD也非常少见, 1949~1998年50年间仅有1个。
显然, 北上频数的多少与该纬度线以南生成的TC数有关, 为了进一步描述在某一纬度线以南生成的TC中, 有多少能北移穿越该纬度线, 我们定义TC的北上率 (Rj) :
(1) 式中Nj 0、Nj分别为在纬度 (j) 以南生成的TC频数和能穿越纬度 (j) 北上的TC“北上频数”。
图 7为1949~1998年50年间西北太平洋TC北上率的纬度分布, 表 1则列出了不同强度级 (Im) 的TC在某些特定纬度处的北上率。可见, TC的北上率随纬度升高呈准线性的递减趋势。其中, 5°N及以南地区活动的TC均能北上进入更高的纬度带、在25°N以南地区活动的TC也约有半数能北上、35°N以南的TC则不到1/3可以继续北上、而能进入50°N及以北地区的TC则很少 (不到5 %)。图 7和表 1还表明, 不同强度级 (Im) 的TC北上率的纬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且强度级越强、同一纬度处的北上率越大、相同北上率的纬度越高。特别地, 对于TY, 能达到1/2和1/3北上率的最高纬度分别为30°N和40°N左右; 对于TS则分别为20°N和30°N左右; 而TD分别为15°N和20°N左右, 且很少有TD能进入40°N及以北地区。
表 1 不同强度级 (Im) 的TC在部分纬度处的北上率4. 活跃地
对于能穿越同一纬度线的TC, 有的可能仅穿越一次、有的可能穿越多次, 有的可能很快就穿越了、有的则穿越得较慢, 因此, 必然表现出在同一纬度带内的滞留时间不同, 即出现的点数不同 (《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中每6小时一个点)。1949~1998年50年间共出现TC的点数51689个, 年平均有TC的“相当天数”((点数-TC频数) ×6/24) 约258天。其中强度 (I) 能达到TY级的相当天数约66天, 达TS和TD量级的相当天数分别为81天、112天左右。
图 8给出了TC在各纬度带 (间隔2个纬距) 出现的点数分布。可见, TC的出现点数随纬度呈单峰分布特征, 峰值位于18°N附近 (约占TC总点数的10 %); 不同强度 (I) 级TC的出现点数均呈单峰型的纬度分布, 但强度 (I) 越强、峰值 (活跃区) 的纬度越高, 其中, TD的活跃区在14°N附近 (约占TD总点数的10 %)、TS和TY的活跃区均在20°N左右 (约各占其总点数的11 %和13 %)。
TC的活跃区还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如图 9所示, 2、3月TC的活跃区最偏南 (约10°N), 以后随季节逐渐北移, 至7月达到最北 (约22°N), 再随季节逐渐南落, 至12月位于12°N附近, 并稳定维持至1月。不同强度 (I) 级的TC活跃区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强度 (I) 越强, 活跃区有越偏北的趋势, 特别是8~12月尤为显著。而7月TD、TS和TY的活跃区均位于22°N附近, 1月和3月的TS活跃区明显偏南、5月的TS活跃区则明显偏北。
5. 强度
图 8已清楚地表明, 不同纬度带内出现的TD、TS及TY点数不尽相同, 这即意味着不同纬度带的TC平均强度 (I) 存在差异。统计表明, 1949~1998年的50年间, TC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平均以26°N附近最大 (约39.5 m/s), 是最小值约12 m/s (位于2°N、58°N附近) 的2倍以上, TC中心最低气压平均以2°N最高 (超过1000 hPa)、26°N附近最低 (约980 hPa)。
图 10给出了TC平均强度 (I) 的纬度 (间隔2个纬距) 分布。从TC中心附近最大风速的分布可见, TC的平均强度 (I) 随纬度升高并不单调递减, 而是呈单峰分布, 峰值即位于26°N附近。而且TC平均强度的增、减随纬度的变化也不均匀:在40°~50°N的纬度带内, TC的平均强度基本保持不变; 而在50°N以北地区TC的平均强度则迅速减弱。
由图 10还可见, TC中心最低气压的分布特征与TC中心附近最大风速类似, 但在52°N及以北地区, TC中心的最低气压是降低的。
6. 变性
TC在向偏北方向移动过程中, 暖心结构有时会受到破坏, 甚至变为半冷半暖的“半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和锋面气旋, 这就是所谓的“ TC变性”[1]。1949~1998年50年间共有454个TC发生变性, 平均每年约9个 (约占TC总频数的26 %), TC的变性可发生在16°~50°N之间的宽广纬度带内。最南的变性TC是1971年1月8日14 :00生成的第01号台风, 变性时位于16.0°N, 141.3°E; 最北的是1955年8月3日02 :00生成的第15号台风和1957年8月10日20 :00生成的第10号台风, 变性时分别位于49.0°N, 156.0°E和49.0°N, 137.5°E。
图 11给出了变性TC频数的纬度 (间隔2个纬距) 分布。可见, TC的变性主要发生在34°~42°N附近的纬度带内 (约占变性TC总频数的50 %), 且变性TC的频数具有显著的单峰型纬度分布特征, 峰值位于40°N附近 (约占变性TC总频数的15 %)。
同样, 由于变性TC的频数与该纬度带内出现的TC频数有关, 为了反映进入某纬度带TC的变性概率, 我们定义如下参数:
(2) 式中, Mj为 (j-2)~j纬度带内变性TC的频数、Mj 0为在 (j-2)~j纬度带内活动的TC频数、Tj即为 (j-2)~j纬度带内的TC变性率。
统计表明, 进入34°~48°N纬度带内的TC约有半数以上会发生变性, 是变性TC的主要发生地区, 其中又以42°N附近的变性率最高, 达65 %左右。图 11同时还给出了TC变性率的纬度分布。可见, 42°N以南, TC变性率的总趋势是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大、42°N以北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48°N附近除外)、50°N以北迅速减小到0。
7. 消亡
1949~1998年间西北太平洋的TC最北可伸展到58.0°N (1977年9月13日08 :00的第11号台风), 最南在4.5°N即消失 (1973年12月24日08 :00的第29号台风)。
图 12给出了TC消亡频数的纬度分布。可见, TC有两个主要的消亡地带, 即呈双峰分布特征, 主峰位于24°N附近、次峰位于42°N附近。不同强度 (Im) 级TC消亡频数的纬度分布也不尽相同:24°N以南地区, 相同纬度带内消亡的TY、TS和TD频数接近相等; 但24°N以北消亡的TD和TS频数迅速减少, 它们在整个纬度带 (4°~58°N) 内的分布呈单峰型, 峰值即位于24°N附近; TY消亡频数的纬度分布与TC的趋势基本一致, 且24°N以北地区同一纬度带内的消亡频数明显多于TS和TD, 这与不同强度 (Im) 级TC具有不同的北上率及北上频数的纬度分布不无关系。
为了进一步揭示进入某纬度带的TC中有多少会在该纬度带内消亡, 定义如下形式的消亡率 (dj) :
(3) 式中, Lj为 (j-2)~j纬度带内消亡的TC频数、Lj 0为在 (j-2)~j纬度带内活动的TC频数、dj即为 (j-2)~j纬度带的TC消亡率。
对于西北太平洋的TC, 6°N附近的消亡率最低 (约7 %)、58°N附近最高 (达100 %), 图 13给出了TC消亡率的纬度分布 (间隔2个纬距)。可见, 在有TC发生消亡的纬度带 (4°~58°N) 内, TC的消亡率随纬度的升高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4°~30°N的纬度带内, TC消亡率的变化缓慢, 其值维持在10 %左右, 其中24°N附近有一极大值 (15.6 %), 24°~30°N的纬度内有减小的趋势。30°N以北地区的TC消亡率则增加明显, 至54°N附近达到51 %, 56°N和58°N更分别高达96 %和100 %。
图 13同时还给出了不同强度 (Im) 级的TC消亡率的纬度分布。可见:TY和TS消亡率的纬度变化趋势与TC基本一致, 而TD的消亡率则呈波动状分布 (38°N以北更为明显); 44°N以南地区, TY的消亡率最小、TD最大、TS界于其间 (8°N附近除外), 表明, 消亡率随强度增强而减小。此外, 1949~1998年间未发现在46°N、52°N附近及56°N以北地区消亡的TD。
8. 结论
1949~1998年的资料表明, 西北太平洋的TC活动具有显著的纬度差异:
(1) TC的生成频数随纬度呈单峰分布, 峰值位于10°N左右, 4°N以南、30°N以北地区则很少有TC生成。强度 (Im) 级越强, 其源地的高频发生地纬度越偏南。而且TC源地的高频发生地和最北地的纬度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月最南, 并随季节北移, 至8、9月最北, 以后随季节南落, 11月至翌年3月则相对稳定。源地位于25°N附近的TY、TS和TD的频数基本相同, 以南TY明显多于TD、以北则少于TD。
(2) TC生成后, 通常向西北偏西—东北偏东的方向移动、移速界于17~60 km/h之间。其中, 2°N以南的TC移向最偏西, 50°N附近的TC移向最偏东; 20°N (58°N) 附近的TC移动最慢 (最快)。除4°~10°N及50°~58°N的区域外, 移向随纬度的升高作顺时针旋转; 移速除6°N附近及45°~55°N外随纬度逐渐增大。14°N以南的TC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30°N附近接近正北、40°N附近为东北偏东、58°N附近又接近正北。除个别地区 (如4°N、52°N等) 外, TC越强, 则其移速越大、移向越偏西。
(3) 北上穿越19°N纬度线的TC频数最多, 但TC的北上率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且TC强度 (Im) 越强, 同一纬度的北上频数、北上率越大。
(4) 从0.5°~58.0°N的宽广纬度带内均有TC活动, 其活跃程度 (出现点数) 随纬度呈单峰分布, 峰值位于18°N附近, 且强度 (I) 越强、峰值 (活跃区) 的纬度越高。TC的活跃区还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2、3月最南 (约10°N), 以后随季节逐渐北移, 至7月达到最北 (约22°N), 再随季节逐渐南落, 至12月位于12°N附近, 并稳定维持至1月。
(5) TC的平均强度 (I) 随纬度升高并不单调递减, 而是呈单峰分布, 峰值即位于26°N附近, 其值 (风速) 是最小值 (位于2°N、58°N附近) 的2倍以上、气压则相差20 hPa以上。而且TC平均强度的增、减随纬度的变化也不均匀:40°~50°N的强度基本保持不变、50°N以北则迅速减弱, 但52°N及以北地区的气压反而降低。
(6) 平均每年约有9个TC发生变性, TC的变性可发生在16°~50°N的宽广纬度带内, 且呈单峰型纬度分布, 峰值位于40°N附近。进入34°~48°N纬度带内的TC约有半数以上会发生变性, 其中又以42°N附近的变性率最高 (达65 %左右)。42°N以南TC变性率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大、以北逐渐减小 (48°N附近除外)、50°N以北则迅速减小到0。
(7) TC最南在4.5°N即可发生消亡。TC的消亡纬度呈双峰分布, 主峰位于24°N、次峰位于42°N附近。24°N以南地区, 相同纬度带内消亡的TY、TS和TD频数接近相等, 但24°N以北消亡的TD和TS频数迅速减少, 且明显少于同纬度带内消亡的TY频数。TC的消亡率随纬度的升高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但在4°~30°N内变化缓慢, 30°N以北地区则增大明显。其中TY和TS消亡率的纬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TD则呈波动状 (38°N以北更为明显)。消亡率随强度 (Im) 增强而减小。
以上揭示了TC在不同纬度带的显著不同的活动特征, 其物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表 1 不同强度级 (Im) 的TC在部分纬度处的北上率
-
陈联寿, 丁一汇.西太平洋台风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徐一鸣, Neumann C J.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气候及持续性业务预报模式.气象科学技术集刊 (8).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4.12-19. 陈联寿, 罗哲贤.影响热带气旋结构和运动的两类因子的数值试验.气象学报, 1996, 54(4):409-4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604.002.htm Carr III L E, Elsberry R L.Models of tropical cyclone wind distribution and beta-effect propagation for application to tropical cyclone track forecasting.Mon.Wea.Rev., 1997, 125(12):3190-3209. DOI: 10.1175/1520-0493(1997)125<3190:MOTCWD>2.0.CO;2
田永祥.斜压大气中的通风气流与热带气旋移动的关系.气象学报, 1996, 54(1):83-9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601.008.htm 雷小途.热带气旋路径偏折内在原因的动力分析.热带气象学报, 2000, 16(4):307-31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DQX200004002.htm 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 (1949-1988).北京:气象出版社, 1950-1989. 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 (1989-1998).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0-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