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东亚地区春冬季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互关系的研究

孙力 安刚

孙力, 安刚. 东亚地区春冬季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互关系的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6): 650-661..
引用本文: 孙力, 安刚. 东亚地区春冬季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互关系的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6): 650-661.
Sun Li, An Gang.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ring winter and summer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J Appl Meteor Sci, 2002, 13(6): 650-661.
Citation: Sun Li, An Gang.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ring winter and summer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J Appl Meteor Sci, 2002, 13(6): 650-661.

东亚地区春冬季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互关系的研究

资助项目: 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基金”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RING WINTER AND SUMMER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 摘要: 利用1951~2000年共50年的北半球500 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资料和奇异值分解技术(SVD),重点对东亚地区季节间大气环流异常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季节间大气环流异常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并且这种明显的非同步联系具有时空相关显著的特点,尤其是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与其前冬和前春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更为密切。当前冬和前春北半球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及蒙古高压偏强(或偏弱),极涡偏弱(或偏强),中高纬度盛行经向环流(或纬向环流),以及低纬和热带地区高度正距平(或负距平)明显时,则对应于夏季东亚地区西太平洋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强度偏强(或偏弱),位置偏南(或偏北),贝加尔湖阻高强度也偏强(或偏弱),但位置偏西(或偏东)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出现。当春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上述特点以及夏季鄂霍次克海阻高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或偏弱),位置偏南(或偏北),且极涡较弱(较强)时,则东亚地区秋季大气环流对应于蒙古高压加强(或较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或加强),并向南和向东移动(或移动较慢),极涡向南扩散(或扩散减弱),大气环流向冬季过渡加快(或减慢)。另外,大气环流异常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特征。
  • 图  1  c 方案第1模态的同性相关分布

    (a)夏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b)春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

    图  2  c 方案第2 模态的同性相关分布

    (a)夏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b)春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

    图  3  b方案第1 模态的同性相关分布

    (a)夏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b)冬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

    图  4  b 方案第2 模态的同性相关分布

    (a)夏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b)冬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

    图  5  c 方案(a)和b 方案(b)第1 耦合模态的时间系数分布

    (实线:北半球春季或冬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虚线:东亚地区夏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

    图  6  a 方案第1 模态的同性相关分布

    (a)春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b)冬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

    图  7  d 方案第1 模态的同性相关分布

    >(a)秋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b)春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

    表  1  前4 对奇异向量的方差贡献及耦合模态之间的相关系数 (夏季与前冬(b 方案)和夏季与前春(c 方案))

    表  2  前4 对奇异向量的方差贡献及耦合模态的相关系数 (春季与前冬(a 方案)以及秋季与前春(d方案)和秋季与前夏(e 方案))

  • [1] 孙淑清,孙柏民. 东亚冬季风环流异常与中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天气的关系. 气象学报,1995,53(5): 438-45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504.006.htm
    [2] 陈隽, 孙淑清.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全球大气环流变化Ⅰ. 大气科学,1999,23(1): 101-11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9903003.htm
    [3] 王会军. 关于我国几个大水年大气环流特征的几点思考. 应用气象学报,2000,11(增刊): 78-8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QX2000S1009.htm
    [4] 丁裕国, 江志红. SVD方法在气象诊断分析中的普适性. 气象学报,1996,54(3): 365-37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603.010.htm
    [5] 赵振国. 中国夏季旱涝及环境场.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45-78, 10-16.
    [6] 王绍武. 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 气象学报,1994,52(3): 261-27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403.001.htm
    [7] 张庆云, 陶诗言.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气象学报,1998,56(2): 199-21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802.006.htm
  • 加载中
图(7) / 表(2)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2766
  • HTML全文浏览量:  642
  • PDF下载量:  117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1-07-02
  • 修回日期:  2001-10-20
  • 刊出日期:  2002-12-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