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暴雨过程对副热带高压变动的影响

周兵 何金海 徐海明

周兵, 何金海, 徐海明. 暴雨过程对副热带高压变动的影响.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4): 394-406..
引用本文: 周兵, 何金海, 徐海明. 暴雨过程对副热带高压变动的影响.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4): 394-406.
Zhou Bing, He Jinhai, Xu Haiming. Effect of torrential rain on variability of subtropical high. J Appl Meteor Sci, 2004, 15(4): 394-406.
Citation: Zhou Bing, He Jinhai, Xu Haiming. Effect of torrential rain on variability of subtropical high. J Appl Meteor Sci, 2004, 15(4): 394-406.

暴雨过程对副热带高压变动的影响

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275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135020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ZKCX2-SW-210

EFFECT OF TORRENTIAL RAIN ON VARIABILITY OF SUBTROPICAL HIGH

  • 摘要: 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暴雨期间经圈环流观测事实, 指出在考虑垂直运动日变化之后, 可清晰地看到暴雨次级环流下沉支的存在。全型涡度方程对暴雨个例的计算发现, 非绝热加热中心西侧高空激发出负涡度, 东侧为正涡度;在低层则刚好相反。副高和南亚高压均会沿局地涡度变化的负中心方向移动。
  • 图  1  暴雨强降水阶段纬向平均 (115°~120°E) 经圈环流合成特征 (a) 直接合成; (b) 扣除日变化后合成

    (阴影区为上升/下沉运动中心, 垂直速度单位:-hPa·h-1)

    图  2  1998年6月24日00:00(世界时, 下同)500 hPa流场及ω

    (细实线, 单位:hPa·h-1) 和200 hPa急流 (阴影区≥30 m·s-1, 间隔为10)

    图  3  1998年6月24日00:00流场及于500 hPa垂直输送作用形成的视热源加热率中心 (a)200 hPa; (b)850 hPa (阴影区≥8, 间隔为2, 单位:K°d-1)

    图  4  1998年6月24日00:00暴雨B 200 hPa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式 (1) 中各项空间分布
    (单位:10-10s-2) (a)(图中粗实线为特征高度场等值线 (单位:gpm))

    图  5  图 4, 仅为850 hPa

    图  6  500 hPa 的分布

    (单位分别为:10-3s-1;10-10K·s-1m-1;10-10s-2, 阴影区说明同图 3)

    图  7  500 hPa全型垂直涡度局地变化 (单位:10-10s-2) 及副高位置 (a)1998年6月22日06 :00;(b)6月24日12:00;(c)6月26日06 :00;(d)6月27日06:00

    (粗实线为特征高度等值线 (单位:gpm))

    图  8  图 7, 仅200 hPa。(a)1998年6月21日06:00;(b)6月24日06 :00;(c)6月26日06:00;(d)6月27日06 :00(粗实线为特征高度等值线 (单位:gpm))

    表  1  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特征

  • [1] 张庆云,陶诗言.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气象学报, 1999,57(5):539~54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9905003.htm
    [2] 喻世华,王绍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环流机制.海洋学报, 1989,11(3):372-37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EAC198903013.htm
    [3] 张韧,史汉生,喻世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线性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大气科学, 1995,19(6):687~70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506.006.htm
    [4] 陶诗言等.中国夏季副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5] 吴国雄,刘屹岷,刘新,等.陆面过程对夏季降水和副高的影响.第四届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研讨会,杭州,1999.45~47.
    [6] 吴国雄,刘屹岷,刘平.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Ⅰ: 尺度分析.气象学报,1999,57(3):257~26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903.000.htm
    [7] 刘屹岷,吴国雄,刘辉,等.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气象学报,1999,57(5):525-53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9905002.htm
    [8] He J H, Zhou B, Wen M, et al. Studies on subtropical high's vertical circulation structure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features with the mechanism. Adv Atmos Sci, 2001, 18(4): 497~510. doi:  10.1007/s00376-001-0040-2
    [9] 周兵, 何金海,谭言科,等.1998年武汉大暴雨切变涡度及非绝热加热垂直结构分析. 气象学报, 2001, 59(6): 707~7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200106006.htm
    [10] 黄士松,余志豪. 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气象学报, 1962,31(4):339~35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62S1005.htm
    [11] 陶诗言,徐淑英.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的环流特征. 气象学报, 1962,32(1):1~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6201000.htm
    [12] 刘屹岷, 吴国雄. 副热带高压研究回顾及对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气象学报, 2000,58(4): 500~5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200004013.htm
  • 加载中
图(8) / 表(1)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3768
  • HTML全文浏览量:  635
  • PDF下载量:  145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2-04-16
  • 修回日期:  2003-09-24
  • 刊出日期:  2004-08-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