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的初步评估

康红文 谷湘潜 付翔 徐祥德

康红文, 谷湘潜, 付翔, 等.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的初步评估.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2): 139-147..
引用本文: 康红文, 谷湘潜, 付翔, 等.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的初步评估.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2): 139-147.
Kang Hongwen, Gu Xiangqian, Fu Xiang, et al. Precipitation recycling over the northern China. J Appl Meteor Sci, 2005, 16(2): 139-147.
Citation: Kang Hongwen, Gu Xiangqian, Fu Xiang, et al. Precipitation recycling over the northern China. J Appl Meteor Sci, 2005, 16(2): 139-147.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的初步评估

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075024

国家863计划 2002AA135360

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2002DIA20013

PRECIPITATION RECYCLINGOVER THE NORTHERN CHINA

  • 摘要: 利用1976~1995年的20年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对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总的降雨只有19%来自当地的水汽蒸发, 其他81%降水来自外部的水汽流;黄河上游降水主要由来自青藏高原较强的水汽所提供,因此这里的降水再循环率小于15%。但黄河上游的降水蒸发后,在西风的输送下, 为黄河下游提供了大量的水汽,通过汇合南北方向来的水汽,在黄河下游形成了降水再循环率达到30%以上的椭圆形区域。评估结果显示:降水再循环率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 8月份的降水再循环率最高, 达31%, 而在11、12、1月份3个月的降水再循环率不到5%。结果还显示蒸发率和降水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年际变化都对应得很好,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蒸发受降水影响较强。蒸发率、降水率和降水再循环率在20年中均有增加, 表明气候变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水汽循环的影响已经显现。
  • 图  1  我国北方地区1976~1995年总的年降水再循环率的空间分布

    图  2  20年平均蒸发率空间分布 (单位:mm/ d)

    图  3  20年平均降水率空间分布 (单位:mm/ d)

    图  4  20年平均降水再循环率四季的空间分布

    (a) 春,(b) 夏,(c) 秋,(d) 冬

    图  5  20年平均蒸发率四季的空间分布 (单位:mm·d-1)

    (a) 春,(b) 夏,(c) 秋,(d) 冬

    图  6  20年平均降水再循环率月变化

    图  7  20年平均蒸发率和降水率的月变化

    图  8  20年平均各边界水汽输送和总水汽输送的月变化

    图  9  区域平均降水再循环率的年际变化趋势

    图  10  区域平均蒸发率和降水率的年际变化趋势

    图  11  降水再循环率两个10年对比

    图  12  蒸发率两个10年对比

    图  13  降水率两个10年对比

  • [1] Brubaker K L, Entekabi D, Eagleson P S. Estimation of continental precipitaton recycling. J Clim, 1993, 6: 1077~1089. doi:  10.1175/1520-0442(1993)006<1077:EOCPR>2.0.CO;2
    [2] Eltahir E A B, Bars R L. Precipitation recycling in the Amonzon basin, Q J R Meteorol Soc, 1994, 120: 861~880. doi:  10.1002/(ISSN)1477-870X
    [3] Eltahir E A B, Bars R L. Precipitation recycling. Rev Geophys, 1996, 34: 367~378. doi:  10.1029/96RG01927
    [4] 伊兰. 亚洲季风的水循环与水分收支———GEWEX亚洲季风区实验 (GAM E) 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96.
    [5] Trenberth K E, Guillemot C J. Evalu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moisture and hydrological cycle in the NCEP reanalyses. Climate Dyn, 1998, 14: 213~231. doi:  10.1007/s003820050219
    [6] 孙岚, 吴国雄, 孙菽芬.陆面过程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SSiB与IAP/ LASG L9R15 AGCM耦合及其模式性能.气象学报, 2000, 58(2):179~19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200002005.htm
    [7] Szeto K K. Moisture recycling over the Mackenzie Basin. Atmospere-ocean Special, 2002, 40: 181~197. doi:  10.3137/ao.400207
    [8] Wood E F, Sheffield J. Analysis of GCM predicted precipitation recycling over large basins. 83rd Annual AMS meeting, Session 13, Climate Change Modeling: II. 14th Symposium on Global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tions, 2003.
  • 加载中
图(13)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3617
  • HTML全文浏览量:  678
  • PDF下载量:  183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6-27
  • 修回日期:  2005-01-27
  • 刊出日期:  2005-04-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