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钱婷婷 王迎春 郑祉芳 郑永光

钱婷婷, 王迎春, 郑祉芳, 等.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2): 167-173..
引用本文: 钱婷婷, 王迎春, 郑祉芳, 等.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2): 167-173.
Qian Ting ting, Wang Yingchun, Zheng Zhifang, et al. A cas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Hetao high which caused long-lasting hot weather in Beijing. J Appl Meteor Sci, 2005, 16(2): 167-173.
Citation: Qian Ting ting, Wang Yingchun, Zheng Zhifang, et al. A cas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Hetao high which caused long-lasting hot weather in Beijing. J Appl Meteor Sci, 2005, 16(2): 167-173.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资助项目: 

北京市科委项目 H020620190091

A CAS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HETAO HIGH WHICH CAUSED LONG-LASTING HOT WEATHER IN BEIJING

  • 摘要: 就2000年7月11~14日北京连续4天≥35 ℃的高温天气,分析了与之相关的700 hPa河套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指出它是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范围暖空气东移相关联的一个深厚的负涡度系统。由于河套高压是一个水平尺度较小的移动性系统,所以高温持续天数较短。作为一个暖性高压,河套高压所对应的负涡度系统在垂直方向可达到对流层上层。极锋急流出口区和副热带急流入口区的高空辐合机制使位于南北两条急流之间的河套高压为下沉运动控制,它所伴随的晴空区辐射增温和绝热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形成。文章最后提出了河套高压的形成还可能和高空急流的动力加压有关。
  • 图  1  2000年7月14日14 :00地面高温区和热低压及其11~14日的动态

    (实线为等压线, 其中加粗的是995和990 h Pa的等压线, 粗虚线为高于30 ℃的等温线, 高温中心和低压中心的路径分别用粗虚线箭头和粗实线箭头表示)

    图  2  2000年7月12日08 :00的高空环流形势图 (a)700 hPa等压面图

    (虚线为等温线, 单位:℃; 实线为等高线, 单位:gpm; 阴影区为涡度≤-2 ×10 -5s -1的负涡度区, 双箭头表示河套高压的水平尺度), (b)300 hPa等压面图 (粗虚线为等温线, 单位:℃; 实线为等高线, 单位:gpm; 细虚线为等涡度线, 单位:10 -5s -1, 阴影区为≤-6 ×10 -5s-1的负涡度区, 长划线为暖脊)。

    图  3  沿42°N的纬向垂直剖面 (a)7月11日08:00和 (b)14日08 :00

    (实线为等温线, 单位:℃; 虚线为等涡度线, 单位:10-5s -1; 正号和负号分别代表正负涡度, 阴影区和箭头表示下沉运动)

    图  4  7月12日08:00 200 hPa风场和等风速线 (a) 和沿110°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 (b)

    (图 (a) 中粗实线为等风速线, 从20 m/ s开始, 间隔4 m/ s; 粗矢线为高空急流的轴线; 细虚线为等散度线, 间隔5 ×10 -6s -1, 阴影区为主要的辐合区。图 (b) 中粗实线为等风速线, 间隔10 m/ s; 细实线为等温线, 间隔5 ℃; 虚线和点线为散度等值线, 单位为10 -6s -1。图中CON和DIV分别代表辐合和辐散, Jmid和Jsub分别代表中纬度极锋急流中心和副热带急流中心)

    图  5  河套高压和北京持续高温天气的高低空环流系统配置综合图

    (图中粗断线表示地面高温区和热低压, 细实线为7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场和河套高压, 实粗矢线和断粗矢线分别为200 hPa高空副热带急流和极峰急流, J为急流中心位置, 两个短箭头表示这两条急流之间非地转风所引起的高空辐合, 粗实线为300 hPa高压脊的特征等高线)

    表  1  1951~2000年6、7、8月每10年月平均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

  • [1] 王迎春, 葛国庆, 陶祖钰.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气象, 2003, 29(9):23~2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X200309004.htm
    [2] 赵世林, 车少静.石家庄的高温闷热天气.气象, 2001, 27(9):23~2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X200109005.htm
    [3] 王远飞, 沈愈.上海市夏季温湿效应与人体舒适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3(9):60~6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SZ199803009.htm
    [4] 邸瑞琦.从人体舒适度看内蒙古地区夏季高温天气.内蒙古气象, 2000, 1 :42~4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MQX200001017.htm
    [5] 谢庄, 崔继良, 刘海涛, 等.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I.历史慨况及个例分析.气候与环境, 1999, 4 :323~3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HYH199904000.htm
    [6] 孙建华, 陈红, 赵思雄, 等.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II.模拟试验和机理分析.气候与环境, 1999, 4 :334~34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HYH199904001.htm
    [7] 谢义炳.盛夏亚洲及西太平洋大型天气与中国降水.见:陈佳洱等编.谢义炳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69~188.
    [8] 陶诗言, 张庆云, 张顺利.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活动.气象学报, 2000, 59 :747~75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200106010.htm
    [9] Rossby C G. O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Bull mer Meteo Soci, 1947, 28(6): 53~68.
    [10] Namias J, Clapp P F. Confluence theory of the high tropospheric jet stream, Jour Met, 1949, 60(5):330~336.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4530804_Confluence_Theory_of_the_High_Tropospheric_Jet_Stream
    [11] 陶祖钰, 谢安.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原理和实践 (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 加载中
图(5) / 表(1)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4481
  • HTML全文浏览量:  730
  • PDF下载量:  181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10-08
  • 修回日期:  2004-03-03
  • 刊出日期:  2005-04-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