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

姚建群 戴建华 姚祖庆

姚建群, 戴建华, 姚祖庆. 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6): 746-752..
引用本文: 姚建群, 戴建华, 姚祖庆. 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6): 746-752.
Yao Jianqun, Dai Jianhua, Yao Zuqing. Cas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12 July 2004 severe squall line. J Appl Meteor Sci, 2005, 16(6): 746-752.
Citation: Yao Jianqun, Dai Jianhua, Yao Zuqing. Cas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12 July 2004 severe squall line. J Appl Meteor Sci, 2005, 16(6): 746-752.

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

CAS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12 JULY 2004 SEVERE SQUALL LINE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4年7月12日影响上海的一次较长生命史的强飑线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强度以及移动和传播的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从华南沿海稳定地加强西伸,西风槽缓慢东移,导致华东地区850~500 hPa形成深厚西南急流,急流的加强促使低层锋生,配合K指数高能锋区的不稳定层结,大大增强了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地面锋生作用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造成的强抬升作用是主要的触发机制;较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和雷暴内部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的正反馈作用是飑线系统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多个雷暴单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南侧的雷暴单体加强、移动方向发生偏转。
  • 图  1  2004 年7 月12 日影响上海的飑线移动路径及自动气象站过程最大风速(单位:m/s)

    图  2  2004 年7 月12 日08 :00 500 hPa 风场和高度场及14 :00 地面冷锋

    图  3  2004 年7 月12 日08:00(a)和14 :00(b)K 指数(单位:℃,间隔:2 ℃)

    图  4  2004 年7 月12 日08:00 深对流指数I DCB及850 hPa 风场(单位:℃,间隔:1 ℃)

    图  5  影响上海的雷暴单体A的反射串因子和径向速度图(距离每圈为50 km)(17:19反射串因子(仰角为0.5°, (b) 17:19径向速度(仰角为0.5°),(c)17:37反射率因子(仰角为1.5°),(d) 17:37径向速度(仰角为0.5°)

    图  6  相对雷暴的低层冷出流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对上升气流的贡献作用示意图

    图  7  2004年7月12日17:13反射图上MCS的4个雷暴单体和出流边界线

  • [1] 高守亭,陶诗言.高空急流加速与低层锋生.大气科学,1991,45(2),11-2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9102001.htm
    [2] 孔燕燕,沈建国.强雷暴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37-45。
    [3] 李耀东,刘健文,高守亭.动力和能量参数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气象学报,2004,62(4):401-40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200404002.htm
    [4] 李耀东,刘健文,高守亭.对流能量计算及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研究.应用气象学报,2004,15(1):10-20。 http://qikan.camscma.cn/jam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40102&flag=1
    [5] Li Yaodong,Gao Shouting,Liu Jianwen.Assessment of several moist adiabat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convective energy calculation.Adv Atmos Sci,2004,21(6):941-950。 doi:  10.1007/BF02915596
    [6] 戴建华,徐秀芳,王坚捍,等.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2002年飑线过程.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03).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3-17。
    [7] Weisman,Morris L.The role of convectively generated rear-inflow jets in the evolution of long-lived mesoconvective systems.Atmos Sci,1992,49(19):1826-1847。 doi:  10.1175/1520-0469(1992)049<1826:TROCGR>2.0.CO;2
    [8] 张培昌,杜秉玉,戴铁丕.雷达气象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 加载中
图(7)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3825
  • HTML全文浏览量:  893
  • PDF下载量:  204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12-21
  • 修回日期:  2005-08-20
  • 刊出日期:  2005-12-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