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近40年长江中游地区旱涝特点分析

吴贤云 丁一汇 王琪 叶成志

吴贤云, 丁一汇, 王琪, 等. 近40年长江中游地区旱涝特点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1): 19-28..
引用本文: 吴贤云, 丁一汇, 王琪, 等. 近40年长江中游地区旱涝特点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1): 19-28.
Wu Xianyun, Ding Yihui, Wang Qi,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nt 40-year flood/drought over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J Appl Meteor Sci, 2006, 17(1): 19-28.
Citation: Wu Xianyun, Ding Yihui, Wang Qi,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nt 40-year flood/drought over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J Appl Meteor Sci, 2006, 17(1): 19-28.

近40年长江中游地区旱涝特点分析

资助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估” 2001BA611B-0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nt 40-year Flood/Drought over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 摘要:Z指数确定的旱涝等级及各站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标准差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大范围的旱涝主要集中在盛夏和秋季。不同季节, 旱涝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同, 但洞庭湖区始终是一个旱涝多发地。对1960年1月—2001年12月各月长江中游地区50个代表站的旱涝等级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通道奇异谱分析, 得到长江中游地区的旱涝分布主要存在4种空间型, 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长江中游地区以偏旱型为主, 而到80年代以后则转变以偏涝型为主; 另外, 长江中游地区的旱涝具有准8年、准5年、准2年和准4年的周期振荡性质, 但从80年代初开始, 旱涝的准2年周期特征在长江中游地区表现不再明显。
  • 图  1  研究的区域和代表站

    图  2  长江中游50站降水量与区域面雨量的相关系数 (×10-2) 分布

    图  3  1960年1月—2001年12月逐月区域综合旱涝等级

    (共计504个月)

    图  4  1960—2001年年内出现涝月和旱月的月数

    (正: 涝月; 负: 旱月)

    图  5  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标准差分布 (单位: %)

    (a) 2—4月, (b) 5—7月, (c) 8—10月, (d) 11月至次年1月

    图  6  长江中游地区旱涝的主要空间型

    (a) 大范围偏涝型, (b) 西北偏涝-东南偏旱型, (c) 西南偏涝-东北偏旱型, (d) 中部偏旱-西北/东南偏涝型

    图  7  前32个ST-EOFs的方差贡献率

    图  8  部分空间-时间主成分 (记为ST-PC)

    (a) ST-PC1和ST-PC2, (b) ST-PC3和ST-PC4, (c) ST-PC5, (d) ST-PC6和ST-PC7, (e) ST-PC12和ST-PC13, (f) ST-PC13和ST-PC14

    图  9  ST-PC5的前4个通道的重建成分, (a)~(d) 分别对应第1~4个通道

    图  10  ST-PC12和ST-PC13的前4个通道的重建成分, (a)~(d) 分别对应第1~4个通道

    表  1  1960—2001年汛期 (5—9月) 出现1个月以上偏涝或偏旱的年份

    表  2  1960—2001年区域内不同时段旱涝月数统计

    表  3  主要成对ST-PCs的周期及方差贡献率

  • [1] 王绍武, 叶瑾林, 龚道溢, 等.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研究.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增刊): 29-3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9899&filename=YYQX8S1.008&v=MjQxOTlPZmdnNXpoQVU0amg0T1g2VHJIMDNlYk9UUmI2Zll1ZHJGaS9rV2c9PVBEVGFkcnZiSDgvTXI0Y3FGNTQ=
    [2] 竺可桢.长江流域1931年7月雨量特多之原因∥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133-140.
    [3] 叶笃正, 黄荣辉.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济南:济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80-83.
    [4] 费亮, 王玉清, 薛宗元, 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相关分析.气象学报, 1993, 51 (4): 442-4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9304006.htm
    [5] 朱益民, 孙旭光, 陈晓颖.小波分析在长江中下游旱涝气候预测中的应用.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4(6):90-9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FJL200306021.htm
    [6] 鞠笑生, 杨贤为, 李丽娟, 等.我国单站旱涝指标确定和区域旱涝级别划分的研究.应用气象学报, 1997, 8(1): 26-32. http://qikan.camscma.cn/jam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19970104&flag=1
    [7] 陈烈庭, 吴仁广.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各区旱涝变化的特征.大气科学, 1994, 18(5): 586-59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405.008.htm
    [8] 吴洪宝.奇异谱和多通道奇异谱.气象教育与科技, 1997, 44(4): 1-10.
  • 加载中
图(10) / 表(3)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3878
  • HTML全文浏览量:  579
  • PDF下载量:  185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4-18
  • 修回日期:  2005-11-04
  • 刊出日期:  2006-0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