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的平均特征

陈忠明 闵文彬 高文良 何光碧

陈忠明, 闵文彬, 高文良, 等. 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的平均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3): 273-280..
引用本文: 陈忠明, 闵文彬, 高文良, 等. 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的平均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3): 273-280.
Chen Zhongming, Min Wenbin, Gao Wenliang, et al. Mean features of continuing heavy rain process in Sichuan Basin during 2—6 September 2004. J Appl Meteor Sci, 2006, 17(3): 273-280.
Citation: Chen Zhongming, Min Wenbin, Gao Wenliang, et al. Mean features of continuing heavy rain process in Sichuan Basin during 2—6 September 2004. J Appl Meteor Sci, 2006, 17(3): 273-280.

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的平均特征

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275017

Mean Features of Continuing Heavy Rain Process in Sichuan Basin During 2—6 September 2004

  • 摘要: 2004年9月2—6日四川盆地中东部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利用时间平均合成分析方法对强暴雨维持期间 (9月3日20:00—5日08:00, 北京时) 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平均, 再对合成平均资料做诊断分析, 以揭示持续性强暴雨过程持续期的平均特征。诊断分析显示, 台风西进导致稳定的环流以及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为暴雨持续提供了背景条件。在时间平均流场上, 与暴雨相联系的中尺度系统十分显著, 它在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准东西向的中尺度辐合带, 在对流层高层表现为中尺度辐散带, 两者垂直耦合为深厚系统。此外, 在暴雨持续期间, 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表现出强烈的非平衡特征, 这种非平衡的动力强迫作用支撑着低层强辐合的维持。
  • 图  1  2004年9月2日20:00—5日20:00四川盆地雨量分布 (单位: mm)

    图  2  2004年9月2—5日08:00 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分布 (单位: dagpm)

    图  3  2004年9月3日20:00—5日08:00对流层平均涡度、散度分布 (单位: 10-5s-1)

    (a) 200 hPa涡度, (b) 850 hPa涡度, (c) 200 hPa散度, (d) 850 hPa散度

    图  4  2004年9月3日20:00—5日08:00 850 hPa等面上平均θse (等值线, 单位: K) 与流场 (矢量, 单位: m·s-1) 分布

    图  5  2004年9月3日20:00—5日08:00 850 hPa与 700 hPa平均水汽通量分布

    (图中数值为通量大小, 单位: g·kg-1·m·s-1; 风杆表示方向)

    图  6  2004年9月3日20:00—5日08:00 850 hPa (a), 300 hPa (b) 等压面上平均流场中尺度滤波特征

    图  7  2004年9月3日20:00—5日08:00 850 hPa (a), 700 hPa (b) 等压面上平均中尺度非平衡值分布 (单位: 10-8s-2)

  • [1]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1-224.
    [2] 黄仕松.华南前汛期暴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6:1-237.
    [3] 丁一汇.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3:1-253.
    [4] 徐夏囡."98·7"武汉及附近地区特大暴雨中若干观测事实的分析.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3): 327-33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01&filename=YYQX200103007&v=MjE5NjVyRzRIdERNckk5Rlk0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JmWStadUZ5bmdWNy9KUERUYWQ=
    [5] Maddox R A.Synoptic and meso-α scale aspects of flash flood events.Bull Amer Meteorol Soc, 1979, 60: 115-123. doi:  10.1175/1520-0477-60.2.115
    [6] Akiyama T.Synoptic and mesoscale variations of the Baiu front, during July 1982, Part I.J Met Soc Japan, 1989, 67: 57-81.
    [7] 冯伍虎, 程麟生."98·7"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4): 419-43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01&filename=YYQX200104004&v=MTEwNjg3RGgxVDNxVHJXTTFGckNVUkwyZlkrWnVGeW5nVjd2UFBEVGFkckc0SHRETXE0OUZZSVI4ZVgxTHV4WVM=
    [8] Gao Shouting, Ping Fan, Li Xiaofan, et al.A convective vector associated with tropical convection:a two-dimensional cloud-resolving modeling study.J Geophys Res, 2004, 109(D1): 4106, doi:  10.1029/2004JD004807.
    [9] Gao Shouting, Wang Xingrong, Zhou Yushu.Generation of generalized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in a frictionless and moist adiabatic flow.Geophys Res Lett, 2004, 31 (1):2113, doi: 10.1029/2003GL019152.
    [10] 高守亭, 雷廷, 周玉淑.强暴雨系统中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6): 662-666. http://qikan.camscma.cn/jam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20687&flag=1
    [11] 雷雨顺, 吴正华.能量天气学方法在暴雨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暴雨文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0: 162-170.
    [12] 刘富明, 陈忠明, 晋玉田.长江上游持续性暴雨过程中不同系统相互作用的初步分析∥暴雨科学、业务实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238-246.
    [13] 李玉兰, 杜长萱, 陶诗言.1994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异常与华南的特大洪涝灾害 (II)∥1994年华南特大暴雨洪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6-13.
    [14] 薛建军, 康志明, 张芳华.2003年6月29日至7月2日淮河梅雨锋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108-112.
    [15] 许焕斌, 丁正平.湿中性垂直运动条件和中-β系统的形成.气象学报, 1997, 55: 602-61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705.007.htm
    [16] 陈忠明.气象场中尺度带通滤波方法研究.气象学报, 1992, 50: 504-51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9204013.htm
    [17] 陈秋士.天气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15-16.
    [18] 陈忠明.大气内部非平衡激发暴雨天气的动力诊断.科学通报, 1992, 37: 1432-14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TB199214027.htm
  • 加载中
图(7)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3715
  • HTML全文浏览量:  649
  • PDF下载量:  123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6-09
  • 修回日期:  2006-01-07
  • 刊出日期:  2006-06-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