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动力触发机制分析

李志楠 李廷福

李志楠, 李廷福. 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动力触发机制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3): 304-311..
引用本文: 李志楠, 李廷福. 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动力触发机制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3): 304-311.
Li Zhinan, Li Tingfu. Analy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dynamic trigger mechanism of a severe convective rainstorm in Beijing. J Appl Meteor Sci, 2000, 11(3): 304-311.
Citation: Li Zhinan, Li Tingfu. Analy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dynamic trigger mechanism of a severe convective rainstorm in Beijing. J Appl Meteor Sci, 2000, 11(3): 304-311.

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动力触发机制分析

ANALY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DYNAMIC TRIGGER MECHANISM OF A SEVERE CONVECTIVE RAINSTORM IN BEIJING

  • 摘要: 通过对1998年6月29日北京地区发生在天气尺度脊中的强对流大暴雨过程分析, 得出该过程是由中层的高压脊和低层的辐合系统、近地面的冷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聚能机制的中低空经向环流圈, 维持了暴雨区中低空的上升运动, 形成了近地面的动力锋生, 使中低层的潜在不稳定加剧.而对流层高层短波扰动的正涡度平流通过非地转平衡过程, 引发中高层产生的上升运动, 触发了潜在不稳定的释放.该短波扰动与风场的波动不相匹配, 其位相传播特征与重力波相似.
  • 图  1  1998年6月29日20:00~30日14:00雨量 (mm) 分布

    图  2  1998年6月29~30日南郊观象台 (阴影区)、通县 (黑直方区) 的雨量和扰动气压时间变化图

    图  3  1998年6月29日20:00 850 hPa环流形势

    (黑点处:大暴雨区, 细实线:等高线 (dagpm), 虚线:等温线 (℃), 粗实线:低槽线、切变线)

    图  4  1998年6月29日20:00 1000 hPa θse (单位:℃) 流场图 (箭矢) (大暴雨区:黑点处)

    图  5  1998年6月29日20:00物理量与暴雨区的叠套图

    (阴影区:暴雨区, 实线:1000~925 hPa Q矢量锋生函数≥8×10-16 K2·m-2·s-1, 点线:1000~700 hPa T-Td≤ 4℃, 叉线:θse850≥72℃, 齿线:K指数≥38℃, 点划线:潜在不稳定θse850-θse500*≥8℃, 虚线:1000~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2×10-8 g·cm-2·hPa-1·s-1)

    图  6  1998年6月29日20:00通过大暴雨区 (北京) 的θse (细实线) 及流场经向垂直剖面

    (50°N, 116°E~30°N, 116°E, 格距100 km, 粗实线:切变线)

    图  7  1998年6月29日20:00通过大暴雨区 (北京) 的经向流场、Q矢量锋生 (10-16 K2·m-2·s-1) 垂直剖面

    (50°N, 116°E~30°N, 116°E, 格距100 km)

    图  8  1998年6月29日20:00经过大暴雨区 (北京) 的纬向流场、涡度平流 (10-10s-1) 垂直剖面

    (40°N, 100°E~40°N, 130°E, 格距100 km)

    图  9  1998年6月29日20:00经过大暴雨区 (北京) 的纬向流场、散度 (10-5s-1) 垂直剖面

    (40°N, 100°E~40°N, 130°E, 格距100 km)

  • [1] 刘延英, 许晨海……, 仪清菊. 我国北方突发性暴雨的研究. 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理论的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228~233.
    [2] 丁一汇.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 气象学报, 1994, 52(3):275~27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403.002.htm
    [3] 李麦村.重力波对特大暴雨的触发作用.大气科学, 1978, 2(3):201~20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7803002.htm
    [4]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507~508.
    [5] 余志豪, 陆汉城, 范献忠.梅雨锋移动性中-β尺度暴雨雨峰团的观测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学报, 1987, (12):1~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KX198701001.htm
    [6] 孙淑清.梅雨锋中大振幅重力波的活动及其环境场的关系.大气科学, 1990, 14(2):163~17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9002003.htm
  • 加载中
图(9)
计量
  • 摘要浏览量:  3080
  • HTML全文浏览量:  276
  • PDF下载量:  193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03-14
  • 修回日期:  1999-10-07
  • 刊出日期:  2000-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