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显示方式:
2024年第6期封面及目次
2024, 35(6)
摘要(67) PDF 482KB(10)
摘要:
2024年第6期封面及目次
人工智能天气识别与预报技术专栏
东亚区域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预报技巧评估
朱恩达, 王亚强, 赵妍, 李斌
2024, 35(6): 641-653.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1
摘要(317) HTML全文(62) PDF 5873KB(128)
摘要:
针对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的500 hPa位势高度、2 m气温、10 m风速、降水以及热带气旋路径等,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定性角度出发, FuXi、Pangu和GraphCast 3个大模型均会响应热带异常加热, 其中Pangu与GraphCast响应强度接近, FuXi响应较弱。从定量角度出发, FuXi整体展现出更高的预报能力, 其最大可用预报日数超过9.75 d, Pangu和GraphCast分别为8.75 d和8.5 d。在2 m气温预报中, FuXi的时间异常相关系数为0.48~0.91, Pangu和GraphCast分别为0.43~0.91和0.38~0.83。此外, 采用TS(threat score)评分对FuXi和GraphCast降水预报进行评估, FuXi在晴雨、小雨和中雨预报中更具优势, 其预报技巧分别为0.22~0.41、0.15~0.24和0.06~0.22, GraphCast在大雨预报中展现更强能力。针对2019年7月29日华北暴雨和2020年8月16—17日乐山暴雨两次极端降水个例进行分析, FuXi和GraphCast均可提前8 d预报降水的空间分布, 但在降水量级预报中存在偏差, 随着预报时效减小, 偏差也逐渐减小。在热带气旋路径预报中, Pangu展现更高精度。
基于R2CNN的天气雷达边界层辐合线识别算法
郑玉, 徐芬, 王亚强
2024, 35(6): 654-666.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2
摘要(360) HTML全文(955) PDF 2860KB(76)
摘要:
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对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之一, 边界层辐合线的精细化识别对于揭示其形成、演变及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目前自动识别技术在适应边界层辐合线多样性(如尺度、强度和形状)方面存在局限。旋转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2CNN)可提高识别准确性、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综合考虑天气雷达型号和分辨率的多样性, 针对性构建识别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 调整相应参数得到识别模型, 并利用交并比和置信度评估检验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基于R2CNN的边界层辐合线识别算法在使用较低交并比阈值时命中率更高且空报率更低, 当置信度为0.7时, TS(threat score)评分最高。与现有的阵风锋识别算法(Machine Intelligence Gust Front Algorithm, MIGFA)效果相比, R2CNN在减少误报、提升命中率及平衡识别频率等关键性能方面优势显著, 适用于业务应用与推广。
基于PhyDNet-ATT的能见度预报方法
朱毓颖, 郑玉, 张备
2024, 35(6): 667-679.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3
摘要(147) HTML全文(30) PDF 6899KB(54)
摘要:
本文采用PhyDNet-ATT深度学习方法建立江苏省能见度预报模型PhyDNet-ATT-VIS, 该模型融合了高时空分辨率地面观测数据和模式产品, 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为3 km、时间分辨率为1 h、预报时效为6~18 h的能见度预报, 并且对模型结果进行了检验评估。与ECMWF能见度产品相比, PhyDNet-ATT-VIS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偏差分别降低201%和310%;对于不同能见度等级, 命中率显著提高, 空报率显著降低, TS评分显示预报技巧优势明显, 但15~18 h低能见度预报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PhyDNet-ATT-VIS在观测站点密集区域的预报误差显著低于观测站点稀疏区域。在区域性雾过程和局地雾过程预报方面, PhyDNet-ATT-VIS均能较准确地预报雾的落区、强度、生消等关键特征参数。研究为能见度短时临近预报技巧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论著
中国地面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质量控制方法
朱亚妮, 杨溯, 张志强, 仇建华
2024, 35(6): 680-691.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4
摘要(107) HTML全文(41) PDF 4033KB(42)
摘要:
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作为重要数据来源, 已被广泛应用于强对流天气监测、模式评估、预报复盘等研究工作。仪器故障、特殊天气条件下观测设备的局限性等因素是自动气象站降水数据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这些问题在无人值守气象站尤为突出。该研究基于2021—2023年中国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降水量数据、高时空分辨率雷达数据和高灵敏性降水类天气现象数据, 发展适应于中国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数据的多源数据协同质量控制方法(multi-source data collaborative quality control, MDC)。通过综合定量指标与典型个例分析, 对MDC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显示:MDC判识正确率为99.92%, 错误数据命中率较现行业务提升39.3%。基于多源降水观测数据时空一致性, MDC显著提升了晴空降水、融雪性降水和虚假零值降水等异常数据的甄别能力, 有效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建筑物斜坡角度对稳定上行先导起始影响
郭秀峰, 赵念, 高玥, 章玲, 汪兆霞, 赵宇彬, 张贺
2024, 35(6): 692-703.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5
摘要(64) HTML全文(18) PDF 1167KB(8)
摘要:
建筑物斜坡角度(顶角)对上行先导的始发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基于已建立的三维变网格先导模型, 模拟斜坡型高建筑物雷击过程, 讨论斜坡角度在不同建筑物高度和雷电流峰值下, 对稳定上行先导始发的影响程度和规律。研究表明:当雷电流峰值相同时, 建筑物高度越小宽度越宽, 斜坡角度对稳定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越大, 先导始发越困难。当建筑物高度相同时, 雷电流峰值越小, 斜坡角度对稳定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越大。斜坡角度对稳定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会随着建筑物高度和雷电流峰值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将斜坡角度对稳定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作为因变量, 斜坡角度、建筑物高度以及雷电流峰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得到对上行先导的影响程度:雷电流峰值最大, 斜坡角度次之, 建筑物高度最小。在常见的建筑物高度(100 m以下)和雷电流峰值(小于40 kA)下, 斜坡角度对稳定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不可忽略(大于23.32%), 但在建筑物高度较高(500 m以上)且雷电流峰值较大(大于100 kA)情况下, 斜坡角度对稳定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相对较小(小于15.88%)。
典型粉末型吸湿性催化剂的雾室及静态检测
车云飞, 刘汐敬, 苏正军, 党娟, 方春刚, 刘伟, 李军霞, 陈宝君
2024, 35(6): 704-714.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6
摘要(74) HTML全文(27) PDF 3420KB(15)
摘要:
暖云催化剂在人工影响天气暖云催化降水和暖性云雾消除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近年开发的各类新型材料有望在暖云催化中使用, 但目前仍缺少效果理想的制剂配方, 亟需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对比各类吸湿性催化剂的性能。2023年5月在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开展催化剂雾室及静态检测试验, 评估9种典型粉末型吸湿性催化剂的消雾能力及吸湿特性。结果表明:无机盐类催化剂消雾所需时间最短, 多孔复合材料催化剂效果也较好, 而改性淀粉、分子筛、有机膨润土及钠基膨润土消雾效果不明显。在常温常湿环境下, CaCl2的静态吸湿能力最强, 其次是多孔复合材料, 复合盐的吸湿性也较强, 其他催化剂吸湿性不明显;在高湿环境下, 膨润土类催化剂及分子筛吸湿性仍不佳, NaCl、多孔复合材料的吸湿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催化剂。各种催化剂在雾室与静态检测试验的性能基本一致。
西藏城市大气臭氧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影响
陈熠, 郭淑政, 张田甜, 林伟立
2024, 35(6): 715-724.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7
摘要(71) HTML全文(20) PDF 1116KB(25)
摘要:
在强紫外线辐射和高臭氧(O3)背景值下, 人为排放源集中的青藏高原城市地区大气O3质量浓度长期变化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备受关注。该研究收集2015—2023年西藏7个城市的O3质量浓度数据, 分析其变化趋势, 并借助13个O3风险评价指标评估O3对当地居民健康和生态植被的潜在威胁。结果表明:O3质量浓度在拉萨明显高于南部的山南和日喀则, 与北部的那曲相当, 高于西部的阿里以及东部的林芝和昌都。昌都O3峰值出现在6月, 林芝O3峰值出现在3—4月, 其他城市则出现在5月。阿里、那曲、拉萨和林芝的O3质量浓度呈年际波动, 山南、日喀则和昌都的O3质量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健康与生态O3风险指标与日间O3质量浓度紧密相关。相比西藏其他城市, 拉萨的O3暴露带来的影响尤为突出, 部分风险指标已突破安全阈值。在高O3背景值基础上, 由于人为排放的不断增加, 西藏城市须采取有效的O3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长期维护青藏高原城市地区大气环境质量。
夏季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
王振华, 雒佳丽, 张健恺, 谷明臻, 朱方瑞
2024, 35(6): 725-736.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8
摘要(92) HTML全文(29) PDF 7821KB(28)
摘要:
基于2003—2022年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数据、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卫星数据和中国生态环保部的地面臭氧等数据, 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发现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年际变化特征明显, 并以每年约0.08 DU的速度增加。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臭氧柱总量高低年份差异不仅与对流层高低层臭氧垂直分布直接相关, 更与高低层动力和化学过程有关。分析发现:当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偏高时, 青藏高原北侧对流层顶偏低, 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且存在断裂, 较弱的传输屏障使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增强, 有利于平流层高浓度臭氧空气下传。对流层低层的垂直环流通过向上传输低浓度臭氧空气影响整个对流层臭氧浓度。此外, 青藏高原西南部对流层整层的臭氧浓度偏低还与南亚高压异常有关, 青藏高原腹地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偏高可能与地面污染物排放、地面太阳净辐射量异常偏高有关。
2020年1月哈尔滨PM2.5重污染形成机制
耿心泽, 刘畅, 刘旭艳, 王玉龙, 张智清, 梁林林
2024, 35(6): 737-746.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09
摘要(77) HTML全文(31) PDF 2388KB(19)
摘要:
分析2020年1月哈尔滨重污染事件期间PM2.5的化学组成和影响因素, 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和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定量评估区域传输对PM2.5的贡献, 讨论该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PM2.5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 其中生物质燃烧的贡献显著, 而极低气温(-18.0 ℃)和高相对湿度(80.0%)条件可显著促进二次气溶胶的生成。基于气团后向轨迹以及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研究发现, 绥化、大庆、长春和松原等周边城市的区域传输对哈尔滨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基于不同驱动因子的番茄生长模型比较
朱雨晴, 薛晓萍
2024, 35(6): 747-758. DOI: 10.11898/1001-7313.20240610
摘要(91) HTML全文(19) PDF 986KB(27)
摘要:
利用2018—2023年在山东省临沂、济南和济宁开展的日光温室试验测定数据, 基于环境因素与番茄的不同生长指标, 分别以辐热积、有效积温和适宜度指数为自变量, 以番茄不同生长指标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生长模型, 并利用独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比较3种模型对番茄不同生长指标模拟的准确性和优缺点, 得到番茄不同发育期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温室番茄开花期对光照不敏感, 此时选择积温法建立Logistic模型, 对开花数的模拟程度最优;影响番茄坐果数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光照、温度和湿度, 适宜度法建立的Logistic模型精确度最高;番茄果茎生长主要与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有关, 辐热积法建立的Logistic模型精确度最高。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郭建平
摘要(13175) HTML全文(5385) [PDF 547 KB](6709)
摘要: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脆弱行业。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一直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系统介绍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试验、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等,指出当前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对气候变化情景和预测模式不确定性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方法研究。此外,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研究等仍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熊安元, 赵芳, 王颖, 张小缨, 高峰, 邓莉, 谭小华, 马强
摘要(7857) HTML全文(3873) [PDF 3744 KB](1389)
摘要:
为满足对海量气象数据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设计开发了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 (CIMISS)。该文描述了系统基本设计思路、功能结构、基础平台体系结构、信息流程,阐述了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基础数据使用环境。系统由数据收集与分发系统、数据加工处理系统、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业务监控系统5个业务子系统组成,承担数据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管理、共享服务和业务监控任务。系统设计和开发采用了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基于消息和文件共享的平台内信息交换、气象数据标准化分类、数据处理作业调度和算法的动态扩展、元数据的设计和应用、公共配置信息管理、全流程业务监视和调度控制、面向服务的多维度数据存储策略、全局数据访问视图和统一访问接口设计等。该系统为我国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气象数据使用环境。
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
何立富, 陈涛, 孔期
摘要(8605) HTML全文(5030) [PDF 486 KB](19064)
摘要: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发生在锋前的暖区暴雨,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不明显,环境大气水汽含量丰富,热动力不稳定性强,边界层触发机制复杂,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导致暴雨突发性强,地域性特征显著,也是困扰预报业务人员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也不尽人意。该文回顾了近4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华南暖区暴雨的提出及典型背景场、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传播、暖区暴雨触发机制等独特的天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央气象台预报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3类华南暖区暴雨类型——边界层辐合线型、偏南风风速辐合型,以及强西南急流型的天气系统配置及触发因子。最后提出针对华南暖区暴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
郑永光, 周康辉, 盛杰, 林隐静, 田付友, 唐文苑, 蓝渝, 朱文剑
摘要(11094) HTML全文(4158) [PDF 627 KB](4731)
摘要:
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包括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检验等方面。对流初生识别、对流系统强度识别和对流天气类型识别等监测技术取得新进展,综合多源资料的监测技术已应用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业务。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和维持机制等获得了新认识,我国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及其环境条件统计气候特征、分析规范及相应业务产品等为业务预报提供了必要基础和技术支撑。光流法、多尺度追踪技术以及应用模糊逻辑方法的临近预报技术等有明显进展,融合短时预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流可分辨高分辨率数值 (集合) 预报及其后处理产品预报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数值 (集合) 预报应用模糊逻辑方法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技术为业务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和多尺度自适应临近预报技术、多尺度分析技术以及融合短时预报技术、发展并应用模糊逻辑等方法的、基于高分辨率数值 (集合) 模式的区分不同强度等级和极端性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精细化 (概率) 预报技术等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定量降水预报技术进展
毕宝贵, 代刊, 王毅, 符娇兰, 曹勇, 刘凑华
摘要(7717) HTML全文(2649) [PDF 807 KB](1062)
摘要:
对21世纪以来定量降水预报技术流程中的数值模式预报、统计后处理、检验评估和预报员作用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主要进展包括:业务全球模式对于降水的预报能力持续提升,而发展高分辨率模式 (尤其是对流尺度模式) 和集合预报是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精准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且将两者相结合以促进短期降水预报是发展趋势;统计后处理技术已发展到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海量预报数据中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和集成,而再预报资料的出现将进一步促进统计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评估精细化定量降水预报面临的新问题,多种新的检验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如极端降水检验评分、空间检验技术及概率检验方法等;预报员在模式和后处理方法上能够提供的附加值越来越有限,但在预报流程中仍将处于核心地位,其角色将逐渐向帮助用户进行决策方向转变。文章指出,定量降水预报技术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大气水汽观测及同化技术改进、暖区和复杂地形下暴雨预报等科学问题的解决。
GRAPES_MesoV4.0主要技术改进和预报效果检验
黄丽萍, 陈德辉, 邓莲堂, 徐枝芳, 于翡, 江源, 周非非
摘要(11552) HTML全文(3535) [PDF 18162 KB](1752)
摘要:
针对GRAPES_Meso V3.0存在的降水量偏大、模式运行不稳定、近地面温度预报偏差较大、可同化资料偏少以及分辨率偏低等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改进工作:引入变分质量控制以及探空湿度的偏差订正,实现了GPS/PW资料、FY-2E云导风资料以及无线电掩星资料的同化应用,提高了模式分辨率,引入四阶水平扩散方案,调整了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与动力框架的耦合方案,完善了地面辐射能量平衡方程以及优化了后处理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的诊断方案,并集成所有改进成果形成新的业务化GRAPES_Meso V4.0。批量试验结果表明:GRAPES_Meso V4.0降水ETS评分普遍提高,同时预报偏差明显降低,月平均降水更接近实况,且能够较好地刻画雨带细节;2 m温度预报偏差有较为显著的改善,大部分地区24 h预报有1~2℃左右的降低,有些地区有3~5℃的降低;GRAPES_Meso V4.0对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的改进效果比较显著,500 hPa的温度、风速、位势高度场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提高,850 hPa的均方根误差也明显降低,整体性能明显高于GRAPES_Meso V3.0。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郭建平
摘要(8408) HTML全文(3894) [PDF 575 KB](687)
摘要: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是灾害评估和防控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监测技术和预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和成果,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气象灾害的基础性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对致灾因子的概括性尚不足,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临近预警技术缺乏,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新规律揭示不够。该文同时指出未来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综合指标的研究, 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 构建农业气象灾害实时预警技术体系, 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动态监测体系, 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评估研究, 加强气象或气候预测信息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GRAPES_GFS全球中期预报系统的研发和业务化
沈学顺, 苏勇, 胡江林, 王金成, 孙健, 薛纪善, 韩威, 张红亮, 陆慧娟, 张华, 陈起英, 刘艳, 刘奇俊, 马占山, 金之雁, 李兴良, 刘琨, 赵滨, 周斌, 龚建东, 陈德辉, 王建捷
摘要(8781) HTML全文(4293) [PDF 1013 KB](1333)
摘要:
该文回顾了中国气象局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_GFS的研发历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GRAPES_GFS研发过程中的重要进展,概要阐述了这些进展对GRAPES_GFS业务:化的贡献。动力框架方面的改进主要包括位温垂直平流的算法、极区滤波方案、标量平流方案、垂直速度衰减(damping)算法、提高模式分辨率等,改善了模式框架的稳定性、计算精度以及质量守恒性。物理过程方面的改进主要包括RRTMG辐射方案、CoLM陆面过程方案、积云对流、边界层过程、双参数云物理方案,以及物理过程的调用计算等,全面提升了模式物理过程的预报能力。全球三维变分同化方面,研发了模式空间三维变分(3DVar)系统、资料质量控制和偏差订正技术、卫星资料同化方面的相关技术等。同时,对目前GRAPES_GFS2.0的预报能力进行了评估,总体来说,该系统各项预报指标全面超越GRAPES_GFS1.0,与T639相比等压面要素预报在对流层也有明显优势,降水、2 m温度等预报也优势明显。
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霍治国, 范雨娴, 杨建莹, 尚莹
摘要(6078) HTML全文(12136) [PDF 659 KB](905)
摘要:
农业洪涝灾害是国内外灾害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该文采用分类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与观测事实相佐证的方法,从农业洪涝相关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影响。基于影响作物及发生时段,中国农业洪涝灾害可分为影响越冬作物的春涝、影响夏播夏收和夏季作物生长的夏涝及影响秋播秋收作物的秋涝。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及强度,是天气气候、作物抗涝性、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洪涝成灾率呈南方增强北部减缓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与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受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等的间接影响。农业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包括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及生态性危害。其影响包括对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态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诱发病虫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洪涝综合性指标、基于灾变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估及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洪涝灾害的影响事实将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MOS温度预报中最优训练期方案
吴启树, 韩美, 郭弘, 苏同华
摘要(6194) HTML全文(1675) [PDF 625 KB](883)
摘要:
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模式细网格地面气温为预报因子,设计多种训练期方案进行2014—2015年福建省气象站每日两次1~7 d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MOS (model output statistics) 预报,并进行检验和改进。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法为取预报日之前和前1年预报日之后相同日数的样本混合而成,分1年期或多年期。结果表明: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案优于滑动训练期方案和传统季节固定期分类方案,且2年期优于1年期。以不同周期确定最佳训练期日数的方案应用对比显示,以年为评估周期优于以月为评估周期以及更短时间周期。在2015年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MOS预报中,基于上年度评估所得最佳训练期日数,2年期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案较ECMWF模式细网格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优于预报员预报,有较好的应用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