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振动
张先恭
1988, 3(1): 1-9
摘要:
本文根据1951—1984年逐月副高面积指数和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资料,研究了副高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海面温度和太阳活动的关系。发现:副高的强弱有明显的阶段性和3.2、3.8、11.3和22.5年的周期性,周期的长度随着阶段的转变而变化;副高的3—4年振荡主要受海面温度的支配,在副高由弱转强时,海温的变化在先,副高由强转弱时,海温的变化在后;副高的11.3年和22.5年的周期可能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副高阶段的转折年份大都在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极值年前后,而且在太阳活动奇数周期中副高偏强,偶数周期中副高偏弱。这些结果为副高的气候预报提供了某些依据。
南方涛动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和信风的耦合振荡
李月洪
1988, 3(1): 10-16
摘要:
本文采用多维谱分析方法,用南方涛动指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信风指数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从中揭露了南方涛动和赤道太平洋海温的耦合振荡过程。它们的变化不仅基本上是反位相,而且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异。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南方涛动与信风的相关性。
北半球七层初始方程谱模式在制作有限区数值预报中的应用
赵其庚, 郑庆林
1988, 3(1): 17-24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北半球七层初始方程谱模式为基本模型的有限区加密方法。这个方法利用谱模式的特点对初始场展开和时间积分中的非线性项计算增加了一些处理,使所选有限区范围内(50°—140°E,20°—60°N)的分辨率有所提高,使模式能在制作出北半球较低分辨率(5°×5°)预报的同时,还能制作出有限区较高分辨率(2.5°×2.5°)的预报。用ECMWF分析资料进行了24小时和48小时预报对比试验,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应用于双向套网格模式的一种变格距差分解法
王以农, 朱永禔
1988, 3(1): 25-35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双向套网格模式的变格距差分计算方案。该方案在不同格距的网格区采用不同精度的差分格式,它自然地连接粗细网格,避免了一般套网格方案在粗细网格相重合点上进行的重复计算。用解析法和数值试验证明了:它与其它一些变格距差分格式相比,对短波的穿透能力有明显改进,虚假的反射也较小。应用该方案建立了正压原始方程双向套网格模式,并采用空间分解和时间分解计算方法。这不仅使二维问题转化为二个一维问题,而且二维套网格也可简化为一维均匀网格和一维套网格两部分,从而使计算和程序简化。用理想场为初值所做的一系列数值试验表明,该模式中的波可以自由进出粗细网格区,计算稳定。最后,还用该模式做了台风路径预报试验,给出了一些试验结果。
新疆准噶尔盆地冬季系统性降水研究——Ⅰ.降水模型
刘玉宝, 游来光, 胡志晋
1988, 3(1): 36-45
摘要:
根据1984年11月21日北疆降水过程的飞机、雷达、地面微物理及其它设施的综合观测,提出了天气尺度、中小尺度及微尺度的结构模型和各尺度间相互作用形成降水的机制。分析发现,冷空气进入盆地受地形影响,锋面结构复杂。降水由小尺度扰动作用于大片的低层层状云(LSc)而形成。LSc是系统到来前盆地内的低云阴雾受冷空气和天山作用而成,具有持续供给过冷水的能力。小尺度扰动可分为动力作用型和微物理作用型两类,它们均能起到提供冰晶作用。各个扰动区微结构差异较大,产生降水和消耗LSc中云水的能力也不相同。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气象成因考察
王茂新, 叶一舫
1988, 3(1)
摘要(2760) PDF 56KB(1203)
摘要:
1987年5月,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损失极为惨重。气象科学研究院派员去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对火灾形成的气象原因及灾后对环境条件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 虽然酿成火灾的多起火点大多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但这一地区前期气象背景条件是造成火点集中在小范围内,并在短时间得以蔓延的重要原因。火灾区域自1986年1月至1987年4月,降水长期明显偏
青藏高原大气光学特性的测量与分析
王鹏举, 周秀骥
1988, 3(1): 46-55
摘要:
本文在1986年6月西藏拉萨市十通道太阳光度计六天观测工作基础上,计算了高原地区的整层大气垂直光学厚度,与北京西郊1981年6月的资料对比表明,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拉萨市的大气光学厚度只有北京的一半,甚至更小。分析了在高原地区利用臭氧的Chappuis吸收带反演大气臭氧总量的可行性、方法、结果及其合理性。接着,本文讨论了双通道法和多通道法计算水汽光学厚度的差别,并简要分析了影响水汽总量变化的原因。本文还讨论了拉萨地区六月份大气浑浊度的时变规律及其变化机制。大气浑浊度不仅与地面大气状况(对流、地面风速等)有关,而且取决于大气的湍流结构。最后,本文利用Philips—Twomey方法反演了气溶胶的谱分布,结果表明,高原六月份气溶胶谱形大多接近Junge分布形式。另外,文中还简单讨论了折射率对反演气溶胶谱的影响。
初夏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过程
孙国武, 陈保德
1988, 3(1): 56-63
摘要:
通过对1980—1983年6月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和原地生消过程的分析和计算,提出高原300 hPa西南风急流与低涡发展并东移相联系的事实。又指出散度方程中A(平流作用)项和fζ'(非地转效应)项的作用。而急流的存在直接导致A和fζ'的增大,构成了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因素。最后用平流变化方程和调整变化方程进一步论述了由于高原300 hPa西南风急流的存在,低涡沿急流轴北侧发展东移的动力过程。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云对辐射周期振荡的作用
李维亮, 程耕奎
1988, 3(1): 64-69
摘要:
本文通过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19个站的大气加热场诸分量的功率谱计算,表明存在8—12天的准周期振荡。此外,着重讨论了云在辐射加热的准周期振荡中的作用。
青藏高原东北部雹暴中系统的生命过程分析
陈乾
1988, 3(1): 70-77
摘要:
本文用甘肃省暴雨、冰雹中尺度试验期间(1979—1980年)的资料,按不同的大尺度流型,对典型例子分类。然后将其逐时地面中尺度气象场平均后作诊断分析,并配合相应时刻的雷达回波、阵雨和降雹概率,得出两种结构不同的移动性雹暴中系统生命过程模式。物理量诊断表明,散度、湿静力温度平流和垂直速度与雹暴关系较好,雹暴中系统的面积辐合具有数小时的先兆性,可作为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因子。
中上层冷平流对飑线发生的影响
李洪勣, 徐宏
1988, 3(1): 78-85
摘要:
飑线的产生经常与不稳定能量和垂直风切变相联系。本文提出了对流层中上层温度平流的一种诊断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分析了一些例子中700—300 hPa间的平流值。结果表明,冷平流会引起不稳定能量E的增加,E和的大小对强飑线的发生有一定指示作用。文中指出垂直风切变及其变化与温度平流的存在是紧密相关的。还指出分析不稳定能量和中上层温度平流的水平分布对预报飑线发生的区域是有用的。
北方强降水的气候特征
吴正华
1988, 3(1): 86-92
摘要:
本文利用最近30—40年的资料,分析了北方强降水的气候特征。文中指出:北方暴雨日数明显少于南方,但强度大。我国大陆上的不同历时降水极值均出现在北方;降水时间集中在盛夏;最大一日降水量的强度对年降水量多寡有显著影响,且最大一日降水量的年际变差明显;北方的强降水常伴有强烈雷暴活动、历时短、降水覆盖面积小。
卫星观测的OLR气候图及其分析
蒋尚城
1988, 3(1): 93-99
摘要:
OLR(射出长波辐射)月平均图已成为目前气候诊断及长期预报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本文利用1974年6月到1984年5月(1978年3—12月因卫星缺测除外)NOAA极轨卫星系列所观测的一日两次的OLR资料作了OLR的气候平均图,以供业务与研究工作者参考。本文还对于OLR观测资料的处理过程、气候平均图的解释及其应用分别作了说明,以便广大气象工作者更好地熟悉与掌握这些新的卫星气候图象。
基于预测均方误差为最小的梅雨期长度统计预报模型
陈孝源, 俞善贤
1988, 3(1): 100-104
摘要:
本文使用北半球500百帕月平均网格点高度场资料。应用预测均方误差MSEPx准则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浙江省北部地区1953—1985年历年梅雨期长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用MSEPx准则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异常年份的梅雨期长度进行预测,其预测精度有明显的提高。
庐山暴雨雨滴谱分析
江祖凡
1988, 3(1): 105-108
摘要:
分析我国雨滴谱观测资料可知,Marshall和Palmer分布(简称M—P分布)能较好地表示连续的气团性降雨或暖锋雨的平均谱,也能表示我国北方吉林和南方庐山的层状云降雨平均谱。庐山暴雨雨滴谱中多数也可用M—P分布表示,但有些宜用Γ分布表示。
我国艰苦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试验计划
郭锡钦, 安务政, 曾书儿, 刘维衡
1988, 3(1): 109-112
摘要:
本世纪70年代以来,由干半导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人机对话和功能灵活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智能传感器的出现,提高了气象要素的探测准确度。卫星中继通讯,为大范围传递气象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