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0年  第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气象成因的分析
王茂新, 叶一舫, 张青山
1990, 1(1): 107-112
摘要:
本文分析了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气象成因。前期干旱、少雨及5月上旬气温的显著偏高,是发生特大火灾的气候背景。大兴安岭位于我国最北部,属于寒温带,年平均气温只有-3—-6 ℃,有机物分解缓慢,使林内可燃物越积越多,是发生火灾的物质基础。在已有大量火源存在的情况下,正逢有强干冷锋过境,平均风速达8—12 m/s,最大17.0 m/s,使火势急速蔓延,是造成特大森林火灾的最关键因素。地形与气温、积雪有密切关系,也对火场的蔓延有一定的影响。
发刊词
周秀骥
1990, 1(1)
摘要(3063) PDF 67KB(1041)
摘要:
《应用气象学报》(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是由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与卫星气象中心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她取代了原来的《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于今年正式创刊,每季一期向国内外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
丁一汇, 吕竞夕, 高士英
1990, 1(1): 2-11
摘要:
通过对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温位于南半球,夏季位于北半球。厄尼诺年经向风发生异常,近赤道地区出现强烈的经向风辐合。(2)近赤道经向风存在准2年(QBO),准3.5年(SO)和准5年(FYO)3种年际低频振荡。QBO对厄尼诺年经向风异常起着重要作用,SO对厄尼诺年和冷水年的经向风变化均十分重要,这两种振荡可以很好的拟合经向风的实际变化,FYO则起着加强的作用。(3)经向风年际低频振荡起源于印度洋—海洋大陆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南北半球冬季风异常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信风异常是其主要原因。(4)季风—信风(V)相互作用表现为当异常经向风扰动从季风区东传到信风区时明显增幅,这与信风区海气系统之间时间尺度约1年的自我正反馈有关。
一个六层亚洲有限区域模式及对一次西南涡过程的数值模拟
郑庆林, 邢久星
1990, 1(1): 12-23
摘要:
本文介绍的六层亚洲有限区域模式包含了地形作用和地面摩擦、动量、热量和水汽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扩散过程(其中包括了下垫面感热作用)、水汽凝结潜热、云和辐射作用以及积云对流等物理过程。并运用新的有效的计算气压梯度力的方法,为减少青藏高原引起的σ面上的初值(由p面到σ面)的插值误差,用了初始时刻的迭代插值方法。另外,利用上述模式,以1981年7月11日12时客观分析为初始场,对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区的西南涡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较成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动力作用对西南涡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模式还较成功地模拟出在西南涡形成过程中在我国西南地区低层西南风急流的迅速形成和维持过程。如果降低模式地形高度(如将青藏高原降至3000 m以下),地形的坡度也变小了,西南涡的模拟就不能成功。本模式所用的新的气压梯度力的计算方法,使预报效果得到了改进。
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的准业务预报试验
陈桂英, 李小泉, 林本达
1990, 1(1): 24-33
摘要:
本文用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对1988年1—12月北半球100 hPa、500 hPa、海平面气压和地面温度的月距平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逐月30天预报准业务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月距平场距平符号的趋势预报以100 hPa效果最好,海平面气压较差;模式对500 hPa、地面温度的月距平场预报优于持续性预报,表明该模式对距平场形势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试验结果还表明,模式预报在中低纬优于中高纬;但对不同层次、不同月份的预报效果不够稳定,而且对低值系统预报能力较差。模式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预报场空间过份平滑,尚须作进一步试验、改进。
我国第一部 UHF 多普勒测风雷达研制成功
张婉佩
1990, 1(1)
摘要: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特高频(UHF)多普勒测风雷达系统》已由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航空航天工业部二院23所共同研制成功,并已于1989年11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通过了技术鉴定。
“七五”攻关项目9—2课题“短时预报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葛润生
1990, 1(1)
摘要:
198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武汉召开了“短时预报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京津冀、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珠江三角洲四个中尺度气象试验基地的专家和学者。会上交流了29篇论文和技术报告,内容包括中尺度天气概念模式、诊断方法;短时预报方法和流程;雷
十五世纪以来南方涛动指数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重建
宋洁, 张先恭
1990, 1(1): 34-44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等级资料,用典型相关的方法重建了15世纪以来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北太平洋海温(SST)场。在SOI的重建中校准了1913—1973年校准期方差的40%,在1852—1912年的独立验证期验证了方差的20%;在北太平洋SST的重建中校准的方差较高,其中赤道东太平洋SST的校准方差达60%,在近100年的定性检验中效果也很好。说明用中国历史时期的旱涝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建出历史时期的ENSO事件。通过对15世纪以来SO和SST重建值的分析发现,ENSO事件不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且还有250年左右的阶段性变化。SO和SST不仅存在2—7年公认的周期,而且历史上SO还有10.6年、赤道东太平洋SST还有25—28.5年及100年左右与太阳活动有关的周期、进一步分析还得出,18,19世纪及20世纪前期SO低指数事件发生相对较少,15世纪后期、16、17世纪及20世纪后期SO低指数事件发生较多;且历史上的低指数多发期与气候上的冷期一致,而低指数少发期则与气候上的暖期一致;气候上的干旱(湿润)期则与东太平洋长期偏冷(暖)、西太平洋长期偏暖(冷)相对应。
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试验
刘煜, 周秀骥, 李维亮
1990, 1(1): 45-55
摘要:
建立一个一维大气化学模式、利用该模式模拟O3等微量气体的日变化和O3的一些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CH4和CO的增加会使O3增加,水汽增加将使O3减少;温度升高使自由大气中O3减少,而使边界层中O3增加;太阳辐射的加强使自由大气中的O3减少,边界层中O3增加。最后,研究了边界层结构对大气微量气体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低层大气微量气体的变化需要考虑边界层结构的影响。
三种含AgI的气溶胶在水面欠饱和条件下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
酆大雄, 陈汝珍, 蒋耿旺, 黄庚
1990, 1(1): 57-62
摘要:
在水面欠饱和、冰面过饱和条件下,对三种含碘化银的冰核气溶胶的成冰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是在2 m3等温云室中进行的。在无云条件下排除了接触核化的可能性,同时把冰晶中心有无冻滴作为辨认凝结冻结核化与凝华核化的标志。从实验得到的一些定性结果表明,这三种碘化银气溶胶在成冰性能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厄尼诺时期中国东部地区天气特征
朱翠娟, 苏立荣
1990, 1(1): 63-70
摘要:
根据1951—1985年500百帕平均环流资料研究表明,在厄尼诺年中,副热带高压环流比非厄尼诺年的环流强且建立早,而且,在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当500百帕上正环流差值维持时,将抑制该地区气旋性环流的发展;在厄尼诺年中,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渤海、黄海海域上,气旋及气旋性辐合流场出现的频数明显减少;根据西太平洋与南海台风的统计,在厄尼诺年南海台风出现的频数减少,而且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可减少20%,登陆位置偏南。
盛夏华西中尺度α类对流云团的大尺度环境场条件
陈乾, 郭铌
1990, 1(1): 71-78
摘要:
本文对1984和1985年7至8月我国副热带湿区中18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过程共22个时次的三维环境场进行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110°E以西10个华西中尺度α类对流云团生命过程中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及其三维结构。阐明了它是属于副热带性质的季风云团,并讨论了高原云团经过东坡时的演变特征以及云团东移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
IBM 4381-P03型双CPU计算机实现NWP模型的并行计算
王宗皓
1990, 1(1): 79-85
摘要:
本文介绍数值天气预报(NWP)问题,用IBM4381—P03型计算机的两个CPU,实现气象物理模型x-y方向“分解-联合”的自稳定差分格式的并行计算的初步情况:(1)4381-3型的CPU可按通常理解的分开任务方式实现并行计算;(2)MVS大型操作系统控制VS FORTRAN库中的MTF(Multitasking Facility)实行分开任务-并行处理-等待同步,从而实现NWP模型的并行运算,这在我国气象问题计算中还是第一次,今后卫星数据处理的新方案可用4381-3双CPU并行处理,老方案也可逐步变成并行计算;(3)并行加速达到1.3—1.5,尚未达到IBM公司的1.8加速水平,还有潜力可挖。
武汉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微机远程终端网络(WMSN)及其应用
金鸿祥, 杨金政, 冯斌贤, 陈少林, 李平文, 万玉发
1990, 1(1): 86-92
摘要:
天气实况和预报产品的分发是现代化短时预报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从武汉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WMS)出发,结合我国实情,介绍了微机远程终端网络(WMSN)的设计方案。能实时将雷达彩色降水回波现象,以及天气预报、警报远距离输送给用户。系统经过近三年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国内外短时天气预报的评述
唐新章
1990, 1(1): 93-9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7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及新的探测手段,尤其是遥感技术的发展,使短时预报工作在一些国家很迅速发展的情况。文章着重介绍了美国等国家在中小尺度系统的短时预报方面的工作、今后5—10年的一些打算及目前以及90年代中将出现的问题。文章在回顾了我国开展短时预报的情况后,介绍了80年代以来我国短时预报工作的进展,着重介绍了正在建设中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上游四个基地建立短时预报工作站、探测网、通信网及强对流天气的分析研究及临近预报的情况。
春夏季长江下游地区低温天气过程与三波突变
席林华
1990, 1(1): 100-106
摘要:
本文利用1971—1984年波谱资料及1972—1982年5—7月能谱资料对春、夏季低温天气过程分析后指出,在春、夏两季中,低温天气是经常出现的过程,并且春季以4月最多,夏季以7月出现机率最大;从波能密度谱、动量和角动量输送谱,动量通量辐散谱和IK指数以及波参数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分析得出,夏季低温过程与3波突变关系十分密切,且3波突变对低温过程出现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