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第2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土壤热扩散系数的确定及其应用
刘树华, 崔艳, 刘和平
1991, 2(4): 337-345
摘要:
本文应用六种方法,采用四种不同土壤的实测土壤温度梯度,分别计算了其表面热扩散系数,比较分析了每种方法的特点以及计算时对数据数量和精度的要求。结果表明:振幅法、位相法、反正切法和对数法,虽然可提供计算热扩散系数的解析方程,从而使计算简便,数据量少,但要求地温为单纯的正弦波,计算结果不稳定。数值法和调和分析法需应用隐含方程计算,需要数据量较大,但结果稳定可靠。用四种不同表面土壤热扩散系数模拟土壤的温度梯度,与实测值吻合得相当好,标准差小于0.043。本文还模拟了四种土壤条件下的土壤热通量,并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一次江淮气旋及其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
肖庆农, 章震越, 尹德昌, 魏绍远
1991, 2(4): 346-354
摘要:
本文在十一层原始方程模式中引入Fritsch-Chappell一维云模式,对1982年5月12日江淮气旋上中尺度系统进行了模拟试验,分析表明:Fritsch-Chappell一维云模式对深厚积云的考虑细致合理,比郭晓岚积云参数化方案优越,它能模拟出中尺度系统的一些特征。通过数值计算发现:中尺度江淮气旋是对流层低层的天气系统,气压场上具有中尺度低压的某些特征;对流天气的出现,使得中尺度江淮气旋得到发展,但这种发展有一个变化过程,在对流发展加强时,对流引起的动量变化以及下沉气流造成的低层冷却作用,使其有一个暂时的减弱过程,当对流运动趋于减弱时,气旋才得以发展。
亚洲南部的海陆分布对亚洲夏季风形成的作用
陈晶华, 陈隆勋
1991, 2(4): 355-361
摘要:
本文用数值试验方法,研究南亚印度次大陆及印度支那半岛与周围海洋间的海陆分布在亚洲夏季风环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试验表明,不仅亚洲大陆与周围大洋的海陆分布影响夏季亚洲季风的形成,亚洲南部较小尺度的海陆分布也同样影响季风的形成过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上空季风的强风中心及相应的越赤道气流可由亚洲南部较小尺度的海陆分布引起。
西北太平洋风场对台风路径的影响
王志烈, 胡坚, 丁一汇
1991, 2(4): 362-368
摘要:
本文着眼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的风场,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环境流场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所研究的七类正常台风路径,副热带高压的反气旋环流是它们的直接影响系统。西风环流,尤其是中、高纬度高层西风的分布及其变化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台风路径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分析还发现,台风有沿着对流层深层暖区轴线,按照热成风方向移动的趋势。
用NOAA卫星AVHRR多通道数据确定地表类型
邱康睦, 吴晓, 周嗣松
1991, 2(4): 369-374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根据NOAA卫星AVHRR多光谱通道数据在三维数据空间r1-r2-r3的分布特性确定观测点下垫面类型的方法。下垫面类型分为云、植被、冰/雪、裸土、水五类,分类范围在10°—60°N、75°—150°E。从处理的结果与实时卫星云图对照来看,该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上海梅雨季节云水和雨水的化学组分分析
张维, 邵德民, 沈爱华, 何珍珍, 黄美元, 沈志来, 吴玉霞
1991, 2(4): 375-384
摘要:
1986年6—7月梅雨季节在上海进行了云水和地面雨水的pH值测量和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酸雨属于硫酸型酸雨;雨水酸度与其化学组分有关,pH≥6的云、雨水中含有大量的Ca2+离子浓度,而pH<5的云、雨水中有大量的SO2-4离子浓度;As雨水的酸化以云下冲刷过程为主;Ns雨水的酸度可能主要决定于云内雨除过程,NS云内云水的酸化过程,不仅受向上输送局地污染物的影响,而且受平流输送外来污染物的影响。
强对流天气发生机制的一种研究
黎清才, 高守亭
1991, 2(4): 385-391
摘要:
本文利用非地转的 Eady 模式进一步讨论了使得强对流发展的对称不稳定理论,着重指出,即使在大里查逊数下,只要层结合适,仍有对称不稳定发展的可能性。并用一次暴雨发生的天气过程说明了强对流天气发展对于对称不稳定理论的依赖性。
Benard热对流扰动不稳定激发的空间耗散结构解
吴勇
1991, 2(4): 392-400
摘要:
本文采用临界摄动方法,讨论了Benard热对流在系统失稳后,引入非线性强迫作用,形成稳定的空间耗散结构解的过程。结果表明,当参数取适当的数值时,垂直及水平速度、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和在X—Z剖面的流线分布与实验基本一致,且解具有超临界分叉的性质。
我国双季早稻产量的变化规律和预报方法
张宇, 赵四强
1991, 2(4): 401-407
摘要:
本文根据我国双季稻主产区南方10省(市)双季早稻的产量和面积资料,分析了我国双季早稻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产量变化规律。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将我国10个双季早稻生产省(市)分为四个区;根据谐波分析,认为我国双季早稻产量的变化有明显的准两年及其倍数周期;应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双季早稻生产的关键气象因子。我们在产量预报业务化试验期间,应用周期分析、环流模式、温度降水模式及专家系统等多种方法预报双季早稻产量,得到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台风暴雨大气熵变场的诊断和对比分析
符长锋
1991, 2(4): 408-415
摘要:
本文借助于熵平衡方程,对两个深入内陆的台风暴雨过程在负熵流作用下的减熵运动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1)台风大范围暴雨和强的负熵变相对应,因此可比常规方法较好地分辨出暴雨落区;(2)负熵变的汇合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特大暴雨和台风远距离影响的特大暴雨的出现提供先兆;(3)本文导出的熵密度变化方程可以阐明,雨区内系统的发生、发展是和降水导致熵减小的物理过程相联系的;(4)大气熵辐散,特别是中、高层的熵辐散,对暴雨发生和持续的作用,不仅和潜热加热同样重要,甚至更有决定性意义。
冬季流入南印度洋的低空越赤道气流分析
王凤娥
1991, 2(4): 416-422
摘要:
本文利用1980—1987年850 hPa格点风资料和500 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冬季自北半球流入南印度洋的越赤道气流的特征,指出在35°—135°E的近赤道地区冬季低空有四支源自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它们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它们主要来自阿拉伯半岛—东亚地区大陆冷高压的东北季风,其强弱变化取决于东北季风的活动。
黄淮海地区近四十年来温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曲建和, 孙安健
1991, 2(4): 423-427
摘要:
本文用1951—1988年黄淮海地区50个台站的温度资料,采用定量分级方法,探讨了这一地区近40年的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温随时间变暖和夏温随时间变冷的趋势比较明显,年温的变化趋势是60年代冷、80年代暖;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振动,年温和冬温的周期均为6—8年与2.2年,夏温为3年、8—9年和2.2年;建立的冬(夏)温回归模型,揭示出冬(夏)季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是影响该区冬(夏)季温度的主要因子。
逐次订正客观分析的双CPU并行运行试验
牟道楠, 王宗皓
1991, 2(4): 429-433
摘要:
本文讨论利用 IBM4381-P03型计算机双 CPU 进行气象卫星和常规数据处理分析的并行运算方案。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气象数据整理分析中利用双 CPU 的并行运算功能,其加速比可以达到1.5到1.93。
多层加权平均引导台风路径预报方法
王长甫, 余荣华, 刘福晓, 董克勤
1991, 2(4): 434-439
摘要:
通过对较多实例的计算分析,建立了应用地面—500 hPa和地面—300 hPa气压加权引导气流的台风路径预报方程。预报试验表明,它们对中、低纬度台风移动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中对这一方法的依据和预报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长期预报的相空间相似法
林振山
1991, 2(4): 440-444
摘要:
通过对分数维D的计算,我们用时间序列重建了一个d=INT(l+D)维的相空间。而后,将统计预报的相似理论用于相空间的相点,并假设最近邻相点经演化时间T后模相等。根据这一假设,做了一些长期预报试验,其距平符号报准率一般为60%—70%,相对误差一般不大于8%。
省、市二级长期预报客观化业务系统的实施
向元珍, 曾玉芳, 吕玉芳, 李启钧, 蔡惠芳
1991, 2(4): 445-447
摘要:
根据长期预报特点,总结、归纳、提炼了汛期长期预报专家知识以及各种预报方法,建立了江苏省、市二级长期预报客观化系统。该系统基本上将汛期长期预报的工作程序客观化,具有实用性强,预报效果好,预报较客观、定量,便于省、市二级会商等优点。在省(市)气象台1988年和1989年汛期试报和预报中,预报正确率达80%以上。
评《OLR的应用和图集》
梁必琪
1991, 2(4)
摘要(3017) PDF 81KB(1073)
摘要:
气象卫星观测的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为天气学和气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和工具,在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和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天气分析预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应用更为广泛。由于 OLR 主要决定于云顶温度和下垫面温度,可以反映出大气和海洋的大量信息,能分析出有关的大气和海洋状况与变化,所以近年来在 OLR 资料的应用方面已取得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显然,对这方面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