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福建古田人工降水试验区自然云雨特征的卫星云图分析
林长城, 夏浣清
1992, 3(3): 314-320
摘要:
利用GMS-3的红外云图资料对古田地区4—6月份上空的自然云雨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锋面系统是最佳的播撒系统,最佳播撒时期在5月份,最佳播撒时段在深夜至清晨,最佳播撒对象是云顶温度介于-28℃~-12℃的云体。
中尺度业务预报试验数值模式系统
王鹏云, 潘在桃, 徐宝新, 任荣彩
1992, 3(3): 257-265
摘要:
以引进的美国Penn State/NCAR中尺度模式(MM2和MM4)为基础,按照实时业务预报需要和我国资料特点,在PC/386微机上研制了中尺度业务预报试验数值模式系统。在1989—1990年进行的实时业务预报试验中,该系统运行稳定,预报时效能满足实时业务预报要求,预报结果对12—24小时短期天气预报具有参考价值,适合于省(市)级气象台站等业务单位使用。
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气象参数的误差分析及数值试验
张文建, 黎光清, 董超华
1992, 3(3): 266-272
摘要:
首先从理论分析入手,定性地探讨了用气象卫星遥感探测辐射测值反演气象参数的误差特性,进而用同步物理反演法进行了反演误差的数值试验,定量地揭示了反演误差的来源及特性。这些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对设计遥感系统、提高反演精度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热带气旋路径趋势数值预报的试验研究
王琴, 朱永禔
1992, 3(3): 273-280
摘要:
给出了一个嵌套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谱模式中的套网格模式,用于预报热带气旋路径趋势,提出了一种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时距为24小时的预报场为基础的“接力预报”方法;设计了五种不同的“接力预报”方案;并对8507号和8509号两个热带气旋就各种不同预报方案进行了数值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本模式对热带气旋路径趋势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对疑难路径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为开展热带气旋的路径趋势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文中还对影响热带气旋路径趋势的一些主要因子结合各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为模式尽早投入业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用青藏高原考察订正FGGE Ⅲ b资料作中期预报的数值试验
刘晓东, 罗四维, 纪立人
1992, 3(3): 281-288
摘要:
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科学实验取得的资料,对1979年6月15日00 GMT 100—850 hPa等9层FGGE Ⅲ b分析的高度和风场进行了客观分析订正,并以订正前后的资料为初值,用T21L5和T42L9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北半球谱模式作了5个5天预报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原实验资料对FGGE Ⅲ b资料的订正,将使FGGE Ⅲ b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分析得到改善。对流层上层的资料订正比下层效果明显。高原地区初值场的订正对数值预报结果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较高分辨率模式的预报结果影响更大。初值订正后不仅影响未来高原地区的预报,而且通过能量频散可以影响到我国东部和日本,大约经过5天左右,甚至可以影响到阿拉斯加和北美。
近地层内湍流特征量的参数化研究
李兴生, 贡辉军, 付秀华
1992, 3(3): 289-298
摘要:
以地表能量收支平衡方程为基础,将地表通量同近地层内的常规气象资料联系起来,模式要求输入地面风速、温度和总云量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输出近地层的湍流特征参数U* 、θ* 、L和参数化的地表通量(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澳大利亚Wangara试验资料被用来检验了该模式。计算结果和实际资料吻合较好。
球面正压粘性大气的运动特征
许习华
1992, 3(3): 299-305
摘要:
通过对球面正压粘性大气非线性扰动的研究表明:由于波动之间的弱非线性相互作用,球面小扰动的波包演变是由一种较为简单的方程形式控制,当此粘性力消失时,该方程为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研究结果还表明:非线性Schr?dinger孤立波的形成,有两个因子非常重要,一是运动的球面性,另一个则是基本风场的经向切变。前者反映了球面运动的特殊性。本文还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粘性力的作用对波动起着加强能量的耗散作用,不利于这种几率波(Schr?dinger 孤立波)的形成。
北半球30 hPa环流春季转变过程的诊断研究
葛玲, 郭树军
1992, 3(3): 306-313
摘要:
利用1965—1986年30 hPa逐日高度、温度资料和月平均臭氧资料,对环流的春季转变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50°N以北极冠地区高度场涡动方差E指数小于4×104(dagpm)2的初日可以作为30 hPa自然天气季节进入春节的近拟度量;冬末至早春环流在压、温和经、纬向风场方面均有显著变化;定常和瞬变涡旋动量、热量通量和通量辐散(合)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春季转变早、迟两类情况下极区平流层热源——臭氧在经向、纬向和垂直分布方面呈现异常。
影响长江流域异常旱涝的因子分析
魏凤英, 张先恭
1992, 3(3): 321-327
摘要:
用相关矩分析方法,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等因子与长江流域夏季旱涝之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旱涝形成中的贡献。结果表明,所选因子的前期异常变化,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异常旱涝年反映出来,且海温、南方涛动指数和西太平洋副高与旱涝的相关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子综合分析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方涛动指数、西太平洋副高及长江区温度在长江流域旱涝形成中贡献较大。
三维空气质点轨迹的计算
朱艳秋, 廖洞贤
1992, 3(3): 328-333
摘要:
首先讨论了空气质点轨迹的计算方法,然后利用一个十层有限区域原始方程模式作了计算。根据计算的流场和12小时一次的常规观测资料,进行了时间分辨率从30分钟到12小时的轨迹精度分析。结果表明,3小时以内的时间采样可以很好地描述质点轨迹,而12小时采样对于绝大多数质点都有明显的误差。
夏、秋积云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特征及其估算
徐永胜, 刘耀宗, 韩嗣荧
1992, 3(3): 334-339
摘要:
利用湖南1979—1988年夏秋外场观测的资料,分析了积云雷达回波和降水的特征,建立了用雷达回波参数估算单站积云降水量、水层厚、总降水量和雨强的回归关系式,并用湖南积云降水资料和广东积云降水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种估算积云降水的方法对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有一定实用性。
近十年数值天气预报的回顾和展望
廖洞贤
1992, 3(3): 340-346
摘要:
对近十年来数值天气预报总的趋势,以及在业务预报、模式和模式设计、物理过程、资料四维同化和有关计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展望。
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温度、降水分布特征
张琳
1992, 3(3): 347-352
摘要:
据考察期间温度、降水等23项实测资料,对从未涉足的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温度、降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建立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稳建回归的反复加权最小二乘迭代解法及其应用
施能, 王建新
1992, 3(3): 353-358
摘要:
用反复加权最小二乘迭代法求得稳健回归方程,将稳健回归方程与最小二乘的回归方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稳健使残差绝对值之和逐步减小并收敛。这种方法用于长江中下游降水预报,独立与非独立样本资料的检验表明,稳健回归方程比最小二乘回归效果好。
有限区域内球谐展开的误差分析
游性恬, 张冬峰
1992, 3(3): 359-362
摘要:
以500 hPa高度场为例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球谐函数的展开。结果表明:当纬向截点数L为64,且经圈截点为32时,对应于波数M=L/2=32的球谐展开误差最小。这时对4种有限区域计算的谱展前后的均方根误差都小于2.5位势米(0.04%),最大绝对误差都小于14位势米(0.23%)。有限区域谱展前后的均方根误差比全球范围的相应值要小2—3位势米,这主要是由于有限区域内纬向格距较小的缘故。
吉林省玉米贮存、运输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王惠清, 魏春秀, 倪超玉
1992, 3(3): 363-366
摘要:
通过玉米霉变实验和实地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出玉米发生霉变与气温、空气湿度的关系,结合吉林省和全国的气候资料确定了不同含水量玉米的收购、贮存和外运的适宜期及外运的适宜气候地区。
NOAA-9与NOAA-10的AVHRR通道1、2反射率的对比和定标
陈乾, 郭铌
1992, 3(3): 367-370
摘要:
采用无植被的戈壁、沙漠为检验辐射定标的目标区。运用统计方法,将NOAA-9的AVHRR通道1和2反射率资料标准化到NOAA-10,使这两颗卫星的资料及其反演的参量能进行比较。用1986年10月—1988年9月共15个月的资料进行检验,得到满意的结果。
地理变差及气候相似距与早、中稻引种适应性的研究
冯达权, 彭国照
1992, 3(3): 371-375
摘要:
利用1973—1983年南方稻区早、熟水稻品比试验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稻种引种地与原产地海拔高度、纬度差及气候相似距与早、中稻产量变异趋势的关系,得出了判定早、中稻引种的适应性指标和模型。对早、中稻定向引种,提高预见性和成功率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
流线客观分析的一种方法
张德祥
1992, 3(3): 376-382
摘要:
提出一种以搜寻正方形网格边上之流线值点为计算函数的流线客观分析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计算量小。用此方法分析的流线图,同日常预报业务中手工分析的流线图基本一致。
一种预报最大降雹大小的方法
刘棠福, 刘桂枝, 李兰, 赵昭炘, 何腊梅, 朱吉义, 张鸿发
1992, 3(3): 383-384
摘要:
根据观测事实和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由12个探空参量预报最大降雹大小的方法。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1)雹暴单体中冰雹生长的环境层结状态为湿绝热;(2)雹块处在湿生长条件下;(3)雹块的末速是其形状、大小、阻力系数及最大升速处空气密度的函数;(4)雹块末速与最大升速相平衡时其直径达到最大;(5)假定雹块在负温区下降时直径不再增长。但在正温区雹块熔化,直径减小,及地的大小就是雹暴单体最大降雹的大小。用定时探空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计算出实际最大落地雹块大小,适用于距探空站150 km内非局地中、大雹(>1.5 cm)的甚短期预报。重雹灾与特重雹灾几乎完全由非局地中、大降雹所致,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将会提高降雹预报准确率,产生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