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固体地球-海洋-大气耦合的一个简单线性模式及其试验结果
钱维宏, 丑纪范
1995, 6(3): 297-303
摘要:
选取实际的海陆边界,建立了一个固体地球-海洋-大气耦合的简单线性模式,模式中包含了地气角动量守恒的关系,地转变速摩擦力对大气的作用,风吹流改变海温异常,海温异常又改变大气的质量分布。在无外源作用于地球系统的情况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纬向风、海温和地转速度)都存在着准两年振荡(QBO),由此可见,QBO是地球系统内部的一种固有振荡。
李雅普诺夫不稳定性与暴雨发生的关系
林杏奇, 冯光柳
1995, 6(3): 304-310
摘要:
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第二方法的概念,找出一个与大气扰动微分方程组有关的李雅普诺夫函数δ2S,用δ2S与其导数dδ2S/dt乘积的符号确定系统的稳定性,诊断暴雨落区和强度。在1993年6~8月暴雨预报试验中,三峡地区发生8次暴雨过程,报出5次。
华山松树木年轮对气候响应的模拟分析
尹训钢, 吴祥定
1995, 6(3): 257-264
摘要:
采用树木年轮生长模型,从细胞尺度对华山松在不同时期的树木生长状况,包括早材和晚材的细胞大小等年轮结构变化进行了模拟。所建立的细胞大小年表对气候的响应函数结果,揭示出华山松的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中4~7月份以及滞后一年降水的影响,而温度只是在生长季节开始的4月份起限制作用。利用气候资料对华山松的细胞大小及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表明,它与实测值十分接近。
平流层下部气温年际异常的旋转主成分分析
章基嘉, 吴洪宝, 艾丽坤
1995, 6(3): 265-272
摘要:
利用旋转主成分方法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下部月平均气温距平,得到的4个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分别表示中纬、低纬的纬向对称异常、太平洋北部暖中心和极区冷中心的异常。还指出中纬异常的时间演变最单调,整个冬季有持续性,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准两年振荡周期(QBD)。
HIRS/2 亮温直接应用于数值预报的试验研究
王子厚, 王宗皓, 张凤英
1995, 6(3): 273-280
摘要:
将极轨卫星HIRS/2探测仪的高分辨率亮温资料,经过定标、定位和其它一些预处理后,不经过反演,直接和其它观测资料一起用最优内插(OI)方法进行分析,给出数值预报初始场,并用国家气象中心的准业务有限区预报模式做预报试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数值预报中直接使用亮温比使用反演资料更好。
1993年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评价
李延香
1995, 6(3): 281-288
摘要:
应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对1993年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多数主要降水过程预报较好;全年降水10mm级和25mm级降水预报准确率高于50mm级降水的准确率;南方降水预报水平比其它地区高,高原地区最差;降水预报范围过大是LAFS的一大弱点。
气温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的研究
宋超辉, 刘小宁, 李集明
1995, 6(3): 289-296
摘要:
采用距平累加法、连续t-检验及回归检验法对分布於25个省(区)31个站的气温序列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在显著性水平α=0.01时,能有效地检验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其结论适用於全国。
离散气候系统中的周期与混沌
曹鸿兴, 王永中
1995, 6(3): 311-319
摘要:
从零维气候模式导出了一个非线性映象公式,对由该公式表征的气候系统的平衡态和稳定域进行了研究。通过迭代计算揭露海洋热贮存C对气候系统的调控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控制气候系统行为的很窄的C值敏感区;当C值大于敏感区上界时,气候系统趋向平衡态,即现代气候;当C值小于敏感区下界时,系统失稳。在敏感区内则呈现出周期与混沌行为,且随着C的增加,勾画出通过周期倍分岔通向混沌的道路。
夏季江淮暴雨过程对大尺度湿度场的敏感性试验
赵其庚, 沈文海, 袁开立
1995, 6(3): 320-326
摘要:
用全球谱模式T42L11对1991年6月底至7月初江淮暴雨的中期过程作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场中,当印度洋~孟加拉湾高湿中心附近(100°E以西)的水汽减弱后,江淮雨量减少45%,且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若南海~西太平洋高湿中心附近(100°E以东)的水汽减弱时,则东亚夏季风环流反而加强,雨带移向华北。
我国东部夏季三类雨型的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
陈寅生, 施能, 刘海波
1995, 6(3): 327-332
摘要:
采用三级逐步判别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6、7、8月)降水进行客观诊断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6个测站的夏季降水量即可定量诊断我国夏季雨型。利用冬季500hPa极涡面积和北半球遥相关型指数建立起来的三级判别函数只包含7个因子。历史拟合率为38/39,试报效果也较好,从而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型的客观预报提供了有应用价值的预报模型。
未来50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王绍武, 赵宗慈
1995, 6(3): 333-342
摘要:
文章比较了各种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的估计,及其可能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分析和预测了太阳活动与火山活动的长期变化,在此基础上估计了未来可能产生的自然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50年中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均可能使气候变冷。因此,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温室效应加剧而产生的变暖。但在2010年之后,温室效应可能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比1961~1990年平均上升0.6℃以上,东亚地区的增温,可能比全球平均稍强。气候变暖后,东亚地区降水可能增加。但在我国北方,夏季干旱程度可能加大。
臭氧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
王春乙
1995, 6(3): 343-349
摘要:
臭氧(O3)是大气微量成分之一。近地层O3含量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有关O3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方法和试验研究结果,以及我国有关O3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动态。
清洁地区气象因子与地面O3关系的初步研究
丁国安, 罗超, 汤洁, 刘奇俊, 房秀梅, 吴凡
1995, 6(3): 350-355
摘要:
文章分析了地面O3和不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资料取自1991年8~11月在浙江临安本底站进行的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结果表明总辐射强弱是决定地面O3浓度的关键因子之一。
从农业需水量评价我国的干旱状况
亓来福, 王继琴
1995, 6(3): 356-360
摘要:
利用全国160个站点1951~1990年4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历年逐月(季、年)的农业需水量、湿润指数和积分湿度指标,并对我国农业水分满足程度和四季干旱情况进行了分析。
气候变暖对水稻生育期影响的情景分析
崔读昌
1995, 6(3): 361-365
摘要:
温度是影响作物发育速度的基本因子之一,温度的高低决定生育期的长短。利用全国水稻生态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带的水稻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结果指出,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升高1℃,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6日。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1~4℃,将导致我国各地水稻的一季稻和早稻生育期缩短;东部地区目前的生育期等日期线北移;东北地区北移1~5个纬度;黄淮地区北移3~6个纬度。通过调整种植季节,选用合适的水稻生态类型,以水调温措施,可以减少生育期缩短的日数。
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对黄河中上游7月份旱涝的影响
胡增臻
1995, 6(3): 366-372
摘要:
通过北极4个区的海水DQ%指数和全国160站7月份降水关系的诊断分析指出,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与黄河中上游7月份旱涝存在着明显的联系,6月份格陵兰海冰少(多)时,黄河中上游7月份易涝(旱)。产生这种联系的物理机制是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影响7月份欧亚大气环流,导致黄河中上游7月份降水产生异常。通过对相关场进行显著性检验,确认了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与黄河中上游7月份旱涝联系在统计上的可靠性。同时发现,有时随机数序列与气象要素场的相关场会达到很高的显著水平,而且这种相关场中的显著相关区的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成片分布的。这项工作指出了把对相关场的显著性检验与相关场成因的物理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必要性。
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
张沛源, 陈荣林
1995, 6(3): 373-376
摘要:
文章研究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即“逆风区”概念)的空间结构。并对1989~1992年CAMS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逆风区”进行了统计分析。还利用1993年实际观测资料对它的预报准确率和概括率进行了检验,其预报准确率为75%,概括率为86%。
洋面水汽的微波SSM/I资料反演试验
胡筱欣, 黎光清
1995, 6(3): 377-384
摘要:
结合1987年7月华北一次降水过程,利用SSM/I微波资料反演了渤海湾洋面大气柱水汽含量。反演结果与探空资料以及天气实况的对比分析表明,洋面大气柱水汽总含量的SSM/I微波反演结果与探空观测符合得较好,而且能够较好地反映非阵性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