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5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卫星云参数处理方法和1991年的云气候特征分析
方宗义, 刘玉洁, 朱小祥
1994, 5(2): 135-142
摘要:
参考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和目前出现的几种云参数处理方法,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东亚和热带海洋地区的云参数处理方法,并着重进行了总云量的反演。处理的资料取自GMS-4的S·VISSR资料,覆盖范围为50°N—30°S,80°—175°E。时间为1991年的1、4、7、10四个月。使用上述方法对卫星资料计算得到了日、旬、月的平均云量。通过与其它资料和处理结果的对比分析,对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的真实性进行了初步检验。利用1991年4个典型月份的处理结果,研究了大范围云的季节变化,如赤道辐合带云系和副热带高压少云区的纬向移
在均匀经纬度网格中计算高纬纬向差商的问题
廖洞贤
1994, 5(2): 226-229
摘要:
针对在高纬地区计算纬向差商时,常须把时间步长取得很小,或采取Fourier滤波的问题,提出了可以避免这些困难的差分格式。这种格式可以根据任何给定的、稳定的差分格式构造。在形式上它和后者相同,但要求调整网格距,使之可以取和中纬地区同样大的时间步长,并满足计算稳定性条件。在计算中它很有用,也很方便,几乎没有额外的运算量。而且,如果所根据的格式具有质量或能量守恒性质,新格式也同样具有。
TOVS/MSU-ch.2亮温的中尺度天气特征环境
韩卫清, 王宗皓
1994, 5(2): 242-247
摘要:
将NOAA-11探测仪TOVS/MSU-ch.2亮温,对照分析四川省(20°—40°N,90°—110°E)境内1989年7月7日至12日几次重复出现的中尺度云团发展和降水过程,得到两点看法:①MSU-ch.2亮温可能表示700 hPa附近中尺度天气的一种特征环境;②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可能在MSU-ch.2亮温分布的相对低值到高值过渡带内强烈发展,有时偏向高值区出现降水天气。
NOAA-AVHRR卫星资料处理业务系统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杨忠恩, 骆剑承
1994, 5(2): 248-252
摘要:
简要介绍了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自行设计和研制的NOAA-AVHRR卫星资料处理业务系统的设计思想、总体结构及主要技术特点,重点介绍了系统软件中三维立体图像显示技术及其在植被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黄土高原尘沙作为大气冰核的实验研究
酆大雄, 陈汝珍, 蒋耿旺
1994, 5(2): 129-134
摘要:
将黄土粒子直接撒入云室进行成核率检测,在–15℃时成核率可高达4×106/g。这些结果可解释在沙尘暴期间观测到的大气冰核的高浓度。从中国黄土高原扬起的沙尘粒子为下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冰核。
OLR 低频振荡与西太平洋台风的发生
谢安, 叶谦
1994, 5(2): 143-150
摘要:
以影响我国西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平均的OLR演变曲线为基础,对1975—1981年经过30—60天滤波处理的OLR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与西太平洋台风生成有关的系统,主要集中于东半球60°E以东的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南部的赤道地区构成一对低频偶极中心,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赤道印度洋中部地区是OLR低频振荡的一个重要源区,台风多发、间歇和转换阶段都有明显的特点,对台风的生成和间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夏季形势建立后,在30°N附近副高的东西摆动(有明显的低频变化特征)与ITCZ的变化
大型称重式蒸渗计的研制
柯晓新, 林日暖, 徐国昌, 彭素琴, 杨兴国, 张旭东
1994, 5(2): 151-157
摘要:
介绍了安装在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综合试验站的大型称重式蒸渗计,它的有效蒸散面积4.0m2,原状土柱深约2.6m,测试精度0.1mm,是我国气象部门研制的第一台大型称重式蒸渗计。
二维全球气候模式的发展——由对流层向平流层的扩展
莫文涛, 李维亮
1994, 5(2): 158-167
摘要:
采用Arakawa的σ-p混合坐标,将李维亮等人发展的一个二维全球原始方程模式由对流层扩展到平流层中层(10 hPa)。垂直分层采用等lnp方案。发展后的模式不仅在计算上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且能较好地模拟平均温度场、平均纬向风场和平均经向风场及其季节性变化。同时,在模式对流层之上加上平流层后改善了对流层上层环流的模拟。
公元1500年以来El Nino事件与中国降水分布型的关系
张德二, 薛朝辉
1994, 5(2): 168-175
摘要:
利用我国近500年旱涝等级资料和公元1500年以来的El Nino事件的记录,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El Nino事件的有关年份,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空间分析特征。对1500—1990年间101例El Nino事件所作的El Nino当年的旱涝等级合成图表明:多雨地带在东北、黄淮地区和广东沿海,而干旱少雨地带在内蒙—甘肃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101例El Nino事件结束后的第一个非El Nino年的合成图,则表明其旱涝分布型几乎正好与El Nino当年的相反。1951—1990年间的9例El Nino事件当年
自动气象站的动态试验及其测量准确度
郭锡钦, 曾书儿, 王金钊
1994, 5(2): 176-183
摘要:
计算了自动气象站动态对比试验结果的相关系数和差值误差区间,从而论证了对比试验的可信度。提出了计算自动气象站测量结果的标准差、合格率、准确度的方法。并用隐含周期分析与自相关模型得出了自动气象站的某些测量结果优于人工观测结果的结论。
卫星遥感海南岛气候特性的研究
王宣吉, 凭常恭
1994, 5(2): 184-189
摘要:
利用NOAA极轨气象卫星的AVHRR资料,研究了海南岛干、湿两季在无云情况下的下垫面短波反射率、植被指数、下垫面温度和射出长波辐射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较详细地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垫面状况。
北半球冬季风时期越赤道气流的初步分析
李曾中, 杨麟美, 周江兴, 高曙
1994, 5(2): 190-195
摘要:
利用1980—1986年格点风资料,分析了各年北半球冬季风期间(12—2月)东半球对流层低层及高空的越赤道气流通道。在该地区冬季低空具有气候意义的通道是105°E、125°E、45°E、80°E及150°E 5条,其中以100°—130°E为主要通道。高空则主要集中在80°–120°E区间。在1983—1984、1984—1985年两个冬季,45°E处出现较强的低空北风越赤道气流,这与高纬度大西洋东部上空持续的强阻塞形势有关。这支强越赤道气流与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多热带风暴也有联系。由平均经圈环流分析指出,
自回归模型的最优定阶及其在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胡基福, 姜宏川, 周庆满, 洪光
1994, 5(2): 196-202
摘要:
对自回归模型的5种定阶方法(FPE、AIC、BIC、L1和L2准则)作了概述,并应用上述方法对青岛月平均温度序列进行了自回归模型定阶试验。结果指出,FPE、AIC和L1准则选择自回归模型的阶数较高,L2准则选择自回归的阶数为中等,BIC准则确定的阶数最低。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应用自回归模型递推预报月平均温度的方法,预报实践证明,由BIC准则产生的低阶自回归模型的效果优于其它方法。
长江中下游近百年气候冷暖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张养才, 谈建国
1994, 5(2): 203-210
摘要:
分别统计分析了上海、合肥、金华、武汉、长沙、南昌、吉安、衡阳等站生长季热量(﹥10 ℃积温及持续日数)和越冬期低温(﹤0℃负积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运用谱分析方法,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冷暖变化的周期及长期波动趋势。同时,预测本世纪末,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冷暖波动对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可能是一种潜在威胁;指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气候投入,突破传统农业经验,优化农业耕作轮作栽培制度,建设对气候变化具有强的调控功能的新的农业生态系统。
上海地区热量平衡状况的初步分析
鞠笑生
1994, 5(2): 211-217
摘要:
利用上海地区1961—1965年的热量平衡资料以及常规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年、月、日变化规律,进一步阐明了我国湿润地区在地表热量平衡过程中,潜热占绝对优势的特征。
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关系
郭其蕴
1994, 5(2): 218-225
摘要:
分析了近40年(1951—1990年)东亚冬季(12、1、2月)季风的变化及其与中国气温的关系。用两个指标定义冬季风:一个为IWS,表示冬季风的强度,另一个为IWE,表示冬季风向南扩展的程度。IWS的的主要周期为11.0年和2.2年,IWE的主要周期为7.3年和3.1年。IWS与全国气温的关系除西南高原地区外,均为明显负相关。IWE和全国气温的关系与IWS有所不同,高相关区沿东部和南部沿海及长江上游,形成U形分布。50年代IWS为正,IWE为负,所以我国北方偏冷,但U形带的气温则偏高。80年代相反,IWS
西风带高频振荡对台风Yancy打转运动的影响
胡坚, 陈雪峰
1994, 5(2): 230-234
摘要:
利用SPECTRUM-90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的T42L9格点资料分析了台风Yancy(9012)打转运动的过程,认为来自台风上游西风带的高频扰动(周期约1天)及其传播过程对台风打转运动可能有重要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分区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姚辉
1994, 5(2): 235-241
摘要:
用西北五省(区)135个代表站1960—1990年的年、季平均气温资料,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在0.001信度水平下,年平均气温可以分为四个大区,分别是:新疆北部区、西北主区、柴达木盆地和长江黄河上游区。由此,建立了四个区的全年和冬、夏季气温代表序列,并对近几十年的西北五省(区)气温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中国秦岭地区树木年轮密度对气候响应的初步分析
吴祥定, 邵雪梅
1994, 5(2): 253-256
摘要:
采用秦岭四个地点的树木年轮样本,进行了密度量测,建立各自的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年表。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变异对气候变化有显著的响应,这些年表可以成为表征过去局地气候的代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