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用MODIS遥感资料分析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特征
李成才, 毛节泰, 刘启汉(Alexis Kai-Hon Lau)
2003, 14(1): 1-7
摘要(4668) HTML全文 (737) PDF 222KB(2334)
摘要:
利用MODIS卫星遥感光学厚度产品,分析了四川盆地光学厚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由于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春季四川盆地具有最大的平均光学厚度。盆地内几个大值区中,西部成都一带的中心常年维持,季节变化小;南部中心位于宜宾到重庆沿长江流域一带;东部南充到重庆间的大值中心,季节变化大,在夏季消失。光学厚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数据结果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用星载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资料开展区域地表洪涝分类监测
谷松岩, 邱红, 冉茂农, 张文建
2003, 14(1): 8-16
摘要(3016) HTML全文 (524) PDF 281KB(1341)
摘要:
以微波辐射传输模式为基础,正演模拟分析星载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窗区通道微波亮温对地表洪涝信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中心频点分别为31.4、50.3和89.0 GHz的AMSU窗区通道2、3和15的微波亮温对地表洪涝特征敏感;以正演模拟计算结果为基础,选择对地表洪涝特征敏感的AMSU窗区通道为因子,组合形成AMSU洪涝指数AFI(AMSU Flooding Index),进行地表洪涝区分类研究;地表洪涝分类结果与经机-地校验过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L-SAR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类正确率可达73%。短时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美国第5代极轨业务环境卫星上装载的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微波资料可以在准全天候条件下,实现区域地表洪涝区分类实时监测,有效弥补红外和可见波段洪涝遥感探测技术在云天条件下无法实施的缺陷。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误差和资料的质量控制
刘黎平, 张沛源, 梁海河, 牛昉, 周海光
2003, 14(1): 17-29
摘要:
提出了用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进行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方位定位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利用概率分布法订正配对的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的方法。以2001年973“中国暴雨”外场试验期间获取的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为例,比较了合肥、马鞍山和宜昌、荆州的两对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方位的改变对观测数据对比的影响;分析了这两对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测量误差引起的风场反演的误差。结果表明:两对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的空间位置和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合肥与马鞍山雷达的回波强度有一定差异,径向速度也有1~2 m/s的差异。风场反演的误差与风场的方向、大小、空间位置等有关。在两个径向速度夹角在40°~140°范围内,共面上的风场的反演误差在1~2倍的雷达探测径向速度的误差范围内。
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测量精度的理论分析
青兰, 刘黎平, 葛润生, 徐宝祥
2003, 14(1): 30-38
摘要(3899) HTML全文 (576) PDF 162KB(1866)
摘要:
双线偏振雷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定量测量降水,反射率因子ZH、差反射率因子ZDR、差相移率常数KDP都可以用来反演降雨强度,而KDP的测量误差大小是影响反演降雨强度效果的关键。本文从理论公式出发,计算和分析了不同方位平均、距离平均、不同谱宽σV等因素对差传播相移ΦDP测量精度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表明:ΦDP的测量误差随着样本对数M、距离平均区间的增大而减小,随σV的增大而增大(σV=1 m/s时例外),此外,还总结了3种由ΦDP计算KDP的方法,并对这3种方法的测量误差进行了比较,发现方法二的测量误差很大,方法一和方法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使KDP测量精度达到0.1°/km。
定量分析几种Q矢量
岳彩军, 寿绍文, 董美莹
2003, 14(1): 39-48
摘要(3894) HTML全文 (568) PDF 505KB(2243)
摘要:
结合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从台站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考虑,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850 hPa、700 hPa及500 hPa 3个层次的准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半地转 Q 矢量散度场、非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及湿 Q 矢量散度场与相应时刻地面降水场对应关系的差异,同时还针对每一种 Q 矢量,将其在850 hPa、700 hPa及500 hPa 3个层次的散度场对同时刻降水场的反映能力进行了比较。在定量比较的基础上,得到了对4种 Q 矢量诊断特性的具体认识:(1)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3个层次的半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及准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较小,而非地转 Q 矢量的散度场和湿 Q 矢量的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明显较前二者大,尤其是湿 Q 矢量散度场在每个层次的诊断能力基本都大于相应层次的其它 Q 矢量的散度场。(2)对于每一种 Q 矢量而言,基本都是在700 hPa的散度场与雨区的对应关系好于各自在850 hPa和500 hPa的散度场,尤其是700 hPa湿 Q 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时刻梅雨锋暴雨的强度及落区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最后,基于理论的角度对各 Q 矢量的诊断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和比较分析,明确地指出了4种 Q 矢量存在理论前提上的差异。
模式大气月尺度可预报性的对比研究
范晓青, 李维京, 张培群
2003, 14(1): 49-60
摘要:
首先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实际大气500 hPa高度场的月尺度可预报性,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大气运动的可预报性及其对大气整体运动可预报性的影响;对ECMWF和国家气候中心T63谱模式分别模拟和预报的500 hPa高度场,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欧洲中心和我国T63模式大气的可预报性均比实际大气可预报性小,特别是在对整体运动可预报性影响最大的0~3波部分,差异较大,说明改进模式对0~3波部分的预报能力,必将提高模式性能。
北京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日变化周期模拟
杨玉华, 徐祥德, 翁永辉
2003, 14(1): 61-68
摘要(4371) HTML全文 (612) PDF 514KB(2154)
摘要:
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来模拟北京冬季的热岛。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网格,最高水平分辨率为3 km。在模式中加入分辨率为200 m×200 m的实测北京建筑物高度和地表利用资料,并将下垫面的城市人为热源分为常数部分和日周期变化部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MM5模式对这次北京的热岛及热岛环流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考虑了日周期变化的人为热源作用的数值试验模拟出的热岛的日变化比将热源单纯考虑为常数与实况更接近,这表明加入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人为热对模拟有改善。
短期集合预报技术在梅雨降水预报中的试验研究
王晨稀, 端义宏
2003, 14(1): 69-78
摘要(3651) HTML全文 (499) PDF 560KB(1604)
摘要:
数值预报的误差来源于初始场和模式的误差,集合预报技术是减小这些误差的有效方法。该文以MM5模式作为试验模式框架,模式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分别取Anthes-Kuo、Grell、Kain-Fritsch和Betts-Miller方案,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分别取MRF和Eta方案,通过组合4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和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产生8个集合成员,对1999年华东地区梅雨期间3个降水个例进行48 h集合预报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集合成员的预报结果各不相同,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影响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影响大;不同集合成员预报降水的偏差也各不相同,大多存在湿偏差,量级小的降水的湿偏差程度比量级大的降水的湿偏差程度小;对于不同个例,各成员中预报效果相对较好的成员是不同的,集合平均后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报结果;从集合预报结果中还能得到客观化和定量化的降水概率预报,它能对可能发生的天气现象发出信号。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进程的统计事实
魏凤英, 曹鸿兴, 王丽萍
2003, 14(1): 79-86
摘要(3594) HTML全文 (628) PDF 395KB(1965)
摘要:
运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及四季的气温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增暖进程。结果表明,我国年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但80年代以前年代际变化并不明显, 升温幅度不大。我国气候增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增暖加速,急剧增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经历了由偏冷向偏暖的趋势转变。我国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80~90年代增暖的进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冬季增暖开始时间最早、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急剧加速,其原因除了冬季气温持续攀升作用外,春、夏、秋季气温上升, 特别是春、夏季增暖幅度的加大增暖区域的显著扩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海 气通量的估算
姚华栋, 任雪娟, 马开玉
2003, 14(1): 87-92
摘要(3095) HTML全文 (536) PDF 134KB(1294)
摘要:
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西沙海面铁塔梯度观测资料,利用总体(Bulk)系数法和多层结通量廓线法对西沙海面的海-气通量进行了估算,得出两种方法估算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基本一致。总体系数法估算的潜热通量比多层结通量廓线法略大1~3 W·m-2,感热通量小0~1.5 W·m-2。一般而言,季风爆发期间潜热输送逐渐增加;季风爆发前期夜间潜热通量比季风爆发后期大;季风爆发后期,白天潜热通量明显大于爆发初期和中期。感热通量季风爆发前海面向大气输送,爆发后期大气向海面输送。动量通量和摩擦速度随风速增加。
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的气候生态诊断技术
汪扩军, 帅细强, 刘家清, 曾予龙
2003, 14(1): 93-100
摘要(3180) HTML全文 (517) PDF 276KB(2115)
摘要:
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对气候生态条件有严格要求,确定制种生产基地时应当先对当地的气候生态适宜性进行科学地诊断与评估。该文系统地分析了气候生态条件对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的特定影响,提出了制种生产上应注重的两段气候生态安全期概念,研究了两段安全期的诊断评估方法,研制出了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时空择优气候服务系统,并据此确定了湖南全省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的适宜区域与时段。2000年初,湖南省有关部门采纳了此项建议,进一步规范了全省的两系制种生产管理。
影响冬季北太平洋航线设计的天气要素的分析
黄彬, 刘还珠, 何金海, 刘涛
2003, 14(1): 101-108
摘要(3218) HTML全文 (653) PDF 492KB(3707)
摘要:
根据船舶气象导航的原理以及影响航线设计因素的原则,通过对北太平洋冬季爆发性气旋和温带气旋的特征分析以及风场、海浪气候的特点,指出船舶在设计航线时,应根据气候状况、天气形势分析及结合中短期预报设计一条既能充分利用有利的风、浪等因素又能避开大风浪等灾害性天气以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
三层体系结构方法及其在气象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张顺谦, 熊志强
2003, 14(1): 109-118
摘要(2831) HTML全文 (514) PDF 148KB(1720)
摘要:
简论了三层体结构的概念、优势、数据流程以及基于COM技术的客户程序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讯方式,介绍了三层体系结构方法在气象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并以雨量要素的编辑修改和某时段内降水总量的统计为例,详细阐述了三层体系结构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用DELPHI 4开发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程序的一般方法以及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技巧。
并行高分辨率有限区预报系统在IBM SP上的建立
朱政慧, 闫之辉, Zaphiris Christidis
2003, 14(1): 119-121
摘要(2788) HTML全文 (488) PDF 102KB(1467)
摘要:
重庆市山体滑坡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业务系统
周国兵, 马力, 廖代强
2003, 14(1): 122-124
摘要(2797) HTML全文 (420) PDF 174KB(1842)
摘要:
点与闭合曲线所围区域关系的客观判定方法
钟晓平
2003, 14(1): 125-128
摘要(6668) HTML全文 (3589) PDF 124KB(6030)
摘要: